三毛跟王洛賓相處三周,撞見兩個女學生,被逼走後發誓永不再來

1991年1月4日,著名女作家三毛在台灣榮民總醫院自縊身亡,年僅47歲。

此前兩天,三毛才剛剛因為身患疾病,入駐榮民總醫院進行治療。然而,就在1月4日清晨,醫院的工人在打掃衛生時發現了已經死亡的三毛。三毛在住院病房的衛生間內,用一根絲襪勒住了自己的脖頸。

作為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三毛的首部作品甫一問世,就迅速在海峽兩岸掀起熱潮,給兩岸的讀者帶來巨大影響。

在讀者們的眼中,曾經隻身遠赴德國、西班牙求學,又走遍世界萬水千山的三毛,是一位有膽量、有智慧的奇女子,她用她的熱情、幽默、開朗、善良,感染了千千萬萬人。

就是這樣的一位才華橫溢、樂觀勇敢的女作家,是什麼原因,讓她最終選擇以這種極端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終結自己絢爛多彩的一生?

01 慧極而傷,情路坎坷

三毛原名陳平,生於1943年,祖籍浙江省,後隨家人遷往中國台灣生活。

三毛在家中排行第二,上有一個長姐,下有兩個幼弟。與其他三個姐弟不同,三毛的成長過程來得更加複雜而緩慢,她不僅在身體上體弱多病,在心理上,亦是敏感而孤僻的。

而與此相對的,便是她的極度早慧。

在童年和少年時期,這個聰明敏感的孩子,就開始躲在僻靜的角落,用自己天真、單純的眼神,默默打量這個世界。質疑著周圍的人們對她的灌輸、反抗社會、家庭、學校的種種規訓,試圖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生命的意義、生活的價值。

然而世事複雜、人生莫測,根本不是一個孩子所能看透的,年少的三毛拚命探求卻始終無法獲得答案。這份執著逐漸演變成了執拗,讓三毛少年時期活得十分擰巴,她越來越無法忍受學校,無法忍受為了追求那些世俗的成功所帶來的競爭和壓力,於是她不顧一切地離開了學校。

退學後的三毛,仍然無法擺脫那種極度鬱悶的狀態,那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憋屈。她臉色蠟黃,脾氣暴戾,行為乖張。一點點瑣事,都可能引來她的嚎啕痛哭,離家出走。

那段時期,因為這個憂鬱迷茫、特立獨行的女兒,父母黯然神傷,他們失望至極,卻又無論如何放心不下。

家庭氛圍沉重,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時,餐桌上的空氣彷彿被凝固住。這種環境令三毛更加抑鬱也更加暴躁。有一股痛苦洪流在她不甚健康的身體里左衝右突,讓她無法承受,也讓家人身心俱疲。

無法坐視自己的孩子自暴自棄,在父母的支持下,最終,三毛離開家人,只身前往西班牙求學,從此開始了自己浪跡半生的生涯。

留學期間,三毛先後輾轉於西班牙、德國,也去過美國和其他國家。在這充滿了新奇的旅途中,三毛看到了與原來生活環境下完全不同的人群,體驗到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嘗試了完全不同的食物,她開始嘗試著打開自己,揮灑青春。

少時的煩惱與心傷逐漸得到治癒,在異國的土地上,三毛慢慢成長成了一個心中有愛、眼中有光的女子,也完成了與自己的和解,與這個世界和解。

美麗聰慧、充滿才情的女子,總是不缺乏追求者的。在熱情似火的西班牙,三毛第一次遇到了荷西,她未來的丈夫。

結識三毛後,荷西迅速被浪漫熱情的三毛所吸引,看向她的眼神中滿是傾慕。

然而那時的荷西,還只是一個中學生。他鄭重地對三毛說,請三毛等他六年時間。等他畢業服完兵役後,就和她結婚。

在三毛眼中,中學生荷西只是一個單純可愛的小男孩,六年後結婚的約定也不過是孩子的玩笑話罷了。

後來,三毛也陸續有過幾段戀情,每一次都是傾心相付,然而有的所遇並非良人,有的醉心事業無意婚娶,終究都是無疾而終。

直到1972年,當時回到了中國台灣的三毛與一位德國男子相知相戀,兩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在家人和好友的祝福中訂了婚。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訂婚後不久,未婚夫便突發疾病,撒手而去。留下還沉浸在幸福中的三毛,被冰冷而殘酷的現實打擊到神志不清,幾近崩潰。

為了避免睹物思人,三毛再次隻身遠走異國,希望能遠離傷心地,走出傷痛。

這一次,三毛又來到了西班牙,又遇到了荷西。此時的荷西24歲,已經是一個成年男人了。也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這次的重逢,正好赴了二人的六年之約。

在荷西的陪伴下,三毛得到了新的愛情的滋潤,她逐漸走出過往的陰霾,重新開始經營自己的生活。她接受了荷西,二人在撒哈拉沙漠登記結婚。兜兜轉轉,這對相差了六歲的異國有情人,在遙遠的西非終成神仙眷屬。

三毛曾在文中寫道,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便有了撒哈拉。三毛將他們的婚後生活寫成文章,命名為《撒哈拉的故事》集結出版,以詼諧幽默的筆觸將在異國沙漠苦中作樂的生活以及二人相處中的甜蜜點滴展現出來。

透過文字,讀者們無不感受到三毛的快樂,當年憂鬱的水仙花,在大鬍子荷西的呵護下成了一個快樂的小婦人。

但生活的本質便是殘酷的,命運似乎對這個有才情的女子分外不公。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僅僅持續了短短几年,從事潛水工作的荷西便在一次水下作業中發生意外,不幸死亡。

這場飛來橫禍給三毛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幾乎將她擊倒。三毛是幸運的,在荷西多年來的包容、陪伴下,三毛宛如脫胎換骨一般,荷西用他的愛讓三毛原本脆弱的生命得到了滋養。

但三毛也是不幸的,她最愛的丈夫離他而去,恩愛夫妻從此陰陽兩隔。

於是三毛再次收拾行囊,遠走他鄉。西班牙、德國、阿根廷、智利、秘魯、墨西哥……全世界的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她將自己的旅途見聞寫成遊記,用文字與喜愛她的讀者們交流,分享自己的喜悅與哀愁。

但是無論是家人朋友的關心,讀者的喜愛,還是異國的風土人情,都不能抹去三毛失去愛人的悲愴。在外漂泊幾年後,三毛將所有痛苦沉澱在心底,她結束了漫長的旅途,回到台灣的家人身邊。

白天,三毛彷彿一個普通人,她工作、讀書、寫文、會友,彷彿沒有經歷過任何痛苦。但到了夜深人靜時,她躲在只有她一個人的家裡,靜靜舔舐自己的傷口。

她的身邊追求者不斷,但再沒有一個人能夠觸碰她的靈魂,撩動她的心弦。

直到遇到了王洛賓。

02 遠赴西北,追尋那遙遠的地方

出生於1913年的王洛賓,是極負盛名的民族音樂家,多年來他的許多作品膾炙人口,在海內外被廣泛傳唱,被譽為「西部歌王」。

三毛就是歌迷之一,她自小便聽著《在那遙遠的地方》長大,喜歡一邊嘴裡輕輕哼唱,一邊在腦海中對西北那片廣袤荒涼的土地和牧羊的姑娘盡情想像。

那時,遠在中國台灣的三毛在報刊上讀完對王洛賓的採訪文章後,便對這個才華橫溢、人生歷盡滄桑的男人產生了濃烈的興趣,想要見到他。

於是三毛立刻聯繫朋友,要到了王洛賓的聯繫方式,她報名了大陸旅行團,前往烏魯木齊。

到達目的地後,三毛並未事先聯繫,她直接殺到了王洛賓家門口。那扇普通的木門被敲響,王洛賓打開房門的一剎那,三毛緊閉已久的心門,也轟然洞開了。

三毛以幫助朋友送稿費給王洛賓為由表達了自己的來意,王洛賓將她讓進屋內,二人開始交談。

一開始只是淡淡的寒暄,但一邊是幽默大膽、畫風俏皮的女作家,一邊是熱情浪漫、放浪不羈的西部歌王,二人又都有著充沛的藝術才華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這讓他們輕而易舉地找到了共同話題,兩人間的距離迅速拉近。

他們談音樂、談文字;談達坂城姑娘的辮子,談南美印第安人的毛氈;

談這些年在新疆採風中的有趣經歷,談在南美洲旅行時的新鮮見聞;

也談及自己少年不得志的鬱悶壓抑,談及自己青年痛失愛人的孤獨悲苦。

他們有時直抒胸臆,無所不談;也會相對無言,心意相通。

見面的當晚,三毛和王洛賓聊了許多,很晚才興沖沖地回到住處。

在遙遠陌生的烏魯木齊,三毛見到了王洛賓,二人的傾訴欲彷彿同時被激活了,他們互相講述著自己那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互相表達著對對方的理解與欣賞。

他們宛如久別重逢的老友,能夠輕易讀懂對方的驕傲與痛苦;又彷彿剛剛陷入熱戀的情人,有著用不盡的熱情和對彼此的眷戀。

見面的第二天,王洛賓一大早便主動到三毛下榻的酒店尋她。二人又開始了愉快的交談。

然而旅程總有結束時,旅行團的行程很快到期,三毛依依不捨地隨團返回了台灣。此時的三毛,仍是來時的那個人,但又不再是那個人了——她的心活過來了。

03 再赴西北,只為心中所愛

雖然二人之間相差了整整三十歲,但愛火再度在三毛心中熊熊燃燒起來。

回到台灣後,三毛開始給王洛賓寫信。她一封接著一封,不停地寫,在信中熱烈大膽地向王洛賓表達自己的愛意,並且也期待著王洛賓能夠給予自己同樣的愛意。

但是王洛賓甚至很少回信。

王洛賓有著與三毛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他1913年出生在北京,青年時期就曾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作過多首抗日歌曲。

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離休後享受副師級待遇。這樣的身份與經歷,讓他對於三毛的大膽追求有著許多顧慮。

首先是年齡的差距。

與三毛相遇是在1990年,那時的王洛賓已經是77歲高齡,而三毛只有47歲。相差的30年歲月,在王洛賓看來是橫亘在兩人之間的一道巨大鴻溝,無法跨越。

還有身份的顧慮。

王洛賓不僅僅一位音樂家,他還曾經是一名軍人,是一位離休幹部。

而三毛呢,則是以浪漫不羈聞名的女作家。因此除了自身外,王洛賓更多的還要考慮到如果接受三毛的示愛,是否會給軍人的身份、離休幹部的形象帶來負面的影響。

但是王洛賓的冷淡反應並沒有讓三毛冷靜下來,此時的她正因為遇到了知音而重新拾起對生活的熱情。

看到自己一連寫了多封信,卻很少收到回信,她心中焦急,迫切地想要見到王洛賓,想要親口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意,想要親耳聽到他的回答。

於是三毛迅速做出了決定,她義無反顧地再次前往烏魯木齊。

王洛賓收到三毛的消息後,盡心儘力地為她的到來做著各種準備。從居住的房間,到傢具、床墊、被褥、牙刷、臉盆,一應俱全,全部由王洛賓親自精心挑選,他不能回應她的愛情,只能在生活細節上表達自己的關愛,希望能夠讓遠道而來的三毛盡量過得舒服一些。

1990年,三毛乘坐的航班抵達烏魯木齊時,王洛賓去機場迎接她。

然而在三毛走進王洛賓家的那一刻,她感覺彷彿有一盆冰水自她的頭頂澆下,激得她渾身冰冷。她看到王洛賓家裡有一位年輕姑娘,姑娘介紹自己是王洛賓特意請來幫忙照顧三毛生活起居的女大學生。

三毛定定地看了王洛賓許久。即使相識時間並不長,那些過往雖然短暫,依然讓三毛深深認為,自己與王洛賓正是「三生石畔舊精魂」,是彼此的靈魂伴侶。

而此時此刻的三毛,她突然對眼前站著的這個男人感到陌生,原來自己並不是真正地了解他。

很快三毛就搬出了王洛賓家,住進了賓館。西北乾燥的環境讓三毛身體不適,她生病了,在這離家鄉足有幾千公里的城市。

病中的三毛十分渴望王洛賓的關懷,只是當時的王洛賓恰好正在拍攝一個節目,無法脫身,只能又安排了一位女大學生來照顧三毛。

王洛賓的這些行為讓三毛徹底清醒。三周後,以這種方式被迫逼走了她,返回了台灣。只留下自己的髮夾和一縷長發作為紀念。

這是她與王洛賓的最後一次相見。

04 離開塵世,回返平靜

從東南到西北,又從西北回到東南,臨行時三毛獨自踏上行程,回來時依舊是孤身一人。唯一不同的就是,再次經歷了從熱切期盼到失望的巨大落差。

你若無心我便休,三毛並不是一個拿得起放不下的女子,王洛賓的禮貌疏離,以及這背後的緣由,她早已讀懂。她果斷和王洛賓劃清界限,不再糾纏。

三毛極力讓自己心境平復下來,面對世界上的人和事,不天真、不世故、不偏激,善待他人,心存感恩。她平靜地承受了這次新的傷害,把這段感情作為自己生命中的一次體驗,坦誠接受它。

但三毛仍然是一個普通人,雖然表現得淡然,但是這段讓她的靈魂再次燃燒的感情,想要放下實在太過困難。

她想要像其他女子一樣過實際普通的生活,但是感情之路異常坎坷,愛人全都離開了她;她想生兒育女做一個百分之百的女人,但是身體原因無法擁有自己的子女;她抱著喜樂安詳的生活原則,不顧一切想要抓住生活中的每一絲美好,但最終得到的總是失去。

這個女作家擁有始終支持她的家人,擁有大量優秀的作品、擁有令人羨慕的名譽,擁有無數喜愛她的讀者。世人所狂熱追求的金錢、榮耀她已經全部擁有,但是她自己真正想要的,除了從未得到的,便是已經失去的。

漂泊半生,仍是兩手空空。求而不得,世間最苦,令人心如死灰。回台後,在這樣的折磨下,本就體質柔弱、健康狀態不佳的三毛,身體狀況不斷惡化,心理狀態也是每況愈下。

1991年1月初,三毛因病住院。周圍人都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不過的入院治療,治癒出院後她就會像往常一樣,繼續生活,繼續工作。

沒想到這竟然是三毛的最後歲月。

1月4日凌晨時分,天仍然是黑的,太陽還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升起來。三毛拿出一條絲襪,走進病房的洗漱間,從此再沒有走出來。她用那條絲襪把自己掛在洗手間里的水管上,親手為自己47年的人生畫上了句號。

三毛最終的不幸,是命運的悲劇,也是她個人性格的悲劇。

她曾寫道,「我的心中有一個不變的信仰,它是什麼,我不很清楚,但我不會放棄這在冥冥中引導我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離開塵世,回返永恆的地方。」

怎麼活都是一場人生,堅持自我亦是可貴的品質,但有時改變也確實是必要的。換個目標或者尋找新的樂趣,也是生活的意義。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但現在說這些已經毫無意義了。斯人已逝,一切都已定格在了決絕的那一刻。

只是不知道在生命最後的時刻,三毛是否會回想起那蒼涼遼闊的歌聲,還有那遙遠的地方。

參考信息來源

1)《雨季不再來》

2)《哭泣的駱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