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很少講這兩個朝代,他們倆有不少相同處,如都是由游牧民族入關後建立的,都是定都北京全國大一統且面積廣大的政權,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漢化。
這麼一講,您肯定曉得我說的是哪兩個朝代,對,就是不少盆友不喜歡的元代和清代。
大清版圖
但不論大家喜不喜歡,這就是歷史。清朝再不濟,它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這就是一個很偉大的歷史貢獻。
好,相同的,我們就不展開講了,本期咱就單拎出一個不同點來好好探討一下,這便是網上一直很有討論熱度的問點,請問:同為少數民族政權,史書統稱為胡人,為何他們他們建立政權後,元朝沒有實行剃髮易服,而清朝卻不惜一代價甚至曾用殘酷的手段大力推行剃髮易服?
清代剃髮易服
所謂「剃髮」、「易服」得分兩部分,一個就是清朝建立後爆發了多次喋血慘案頒行的剃髮結辮。以前中原人士都深受儒家影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男子行「冠禮」成年之後,基本不剃髮,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
但是多爾袞攻入北京,順治定都後, 頒布剃髮令:要求全國所有人都得跟他們一樣,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
漢服 皇帝朝服
我們經常看到的影視劇裡頭,清朝男人都是陰陽頭,腦袋前半部分得剃光,後半部分留成長髮結成粗辮子,看久了,也不算太過於不堪入目。
但是,這是藝術加工的,最初剃髮令可是要求所有男丁的頭髮只保留腦瓜子正中央金幣大小的地兒蓄髮,其它地方全都刮乾淨,辮子的粗細要剛好穿進一枚銅錢的孔洞之中,才算過關,髮型成了這樣,男子的鬍鬚也就只能只能保留上唇的十根須左右,才會看的不突兀,這下,滿街都是現代人看起來丑爆了的好似鼠頭鼠腦的尖酸形象,其實,原本這種髮型是為了方便在山林中騎射。
清代皇帝龍袍
再說「易服」,中原傳統依賴的漢服以交領、右衽、無扣等為主要特色,顯得很飄逸、洒脫,仙氣飄飄;而入主中原後推廣的服飾卻是立領、對襟、盤扣、長袍馬褂等。
「剃髮易服制」,縱貫有清二百九十多年,直到上世紀初,大傢伙剪辮子才蔚然成風,不能說稱為一大歷史奇觀。
成吉思汗塑像
但問題是,既然兩個朝代相同點這麼多,都為外來的游牧民族,都為了統治下長治久安,為何元代歷史上並沒有這麼我們就嘗試著分析一下,這可能跟兩個政權的統治者,眼界大為不同息息相關。
怎麼說呢,建立清朝的女真建立的東亞金朝,並滅亡党項人建立的西夏、契丹人建立的西遼及中亞第一大國花剌子模,征服足跡遠抵黑海海濱以及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
元代版圖
他死後,其子孫繼承遺志,數次西征,僅僅憑藉極少的軍隊幾乎戰勝了所有的強敵,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被征服,最後一次遠征,敘利亞、埃及、伊拉克等國家或地區也被蒙古人徹底統治,他們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而作為各大汗國名義上的宗主國,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的中原正統王朝,統治主體依然是蒙古人,他們在世界上所見到的文明和民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文化語言和習俗都是各不相同,該見的都見過了,不過如此,使得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國際思維。
滿族的發源地之一—葉赫古城神道仙境—伊通牧情谷
而作為征服者,駕馭下的廣袤土地的子民,管你們信仰什麼,穿什麼用什麼,統統就是我圈裡的四角羊,只給繳納賦稅,給金子給糧食,給女人給牧場,就行。
當時統治龐大帝國的蒙古人其實占人口基數非常非常少,為了永遠享樂,更喜歡用其它民族中的精英來合作治理,換言之,用統治成本較低進行粗放式類似委派,承包的方式統治天下。
吉林省四平市 葉赫古城
相比較,興盛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部落,努爾哈赤就沒有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們的霸氣,比起橫掃全世界的蒙古騎兵,女真騎兵,就遜色太多了,他們多是跟關內的明朝死磕,眼界就盯著中原。也使得他們更願意由自己來主導這塊土地的一切。
再有元朝建立者更加迷信自己的武力,將人分為四類,除了他們,其它等的都低劣,必定會被他們永遠踩在腳下。
吳三桂與陳圓圓
這份自信,對還得依靠吳三桂山海關反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叛將來投,最終險勝,搬到農民軍剿滅南明的清朝來說,是不具備的。面對此起彼伏的反抗,使得他們殘酷下令「剃髮易服」,妄圖進行同化,鞏固政權,事實證明確實維護其對長達二百多年的統治。
喜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為防剽竊搬到今日頭條,歡迎留言點贊!
轉音頻、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