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縣石卡公社西山大隊插隊農友小記之八:20隊

在石卡西山糧所的周邊,當年分布4個有插青的生產隊:即東西19、10隊,南北9、20隊。這4個隊的插青,相對碰面的機會,較其他隊略多。其中的20隊,於1965年9月插隊的有馮立孝、譚乃合2男及陳國英、何惠均、陳若玲、彭細飛、蔡宛勤5女共7人,是西山插青人數最少的兩個隊之一(另一為24隊)。

20隊的插青大多來自永明街,圖為封閉起來的舊永明街菜市場

斗轉星移57個冬夏,至今20隊的老插青,已有譚乃合、陳國英2人離世,餘下的5人,居住在貴港的僅1人,其餘分別在南寧、廣東南海、……各地,所謂天各一方,再難得一聚。

插青返城後村民在原西山糧所附近所建的「社公」,離20隊很近

據老插青何惠均回憶,當年剛下鄉時,生產隊騰出一間二層的小木屋給他們居住,男的住地面,女的居樓上。那時隊里的青年,都喜來插青的住所玩,大家一起經常唱歌,蔡宛勤還興緻勃勃地用大張白紙,把歌抄出來掛在牆上,教大家唱……。田間勞動,更有諸多平凡且甜蜜的往事。

老插青何惠均

約一年後生產隊建成了插青的坭磚瓦屋,20隊房子的式樣與9隊同出一轍,是一間大屋內部間隔有3間小房,各有房門,但對外出入的大門只有一個。也即是說,關上大門可與外界隔絕,裡面自成一統。而在西山其餘9個隊的插青屋,均是採用房間的並列結構,每個房間各自有獨立的門戶。

20隊插青的坭磚瓦屋,布局與圖片中的房屋相似

20隊的插青屋在一個小土坡上,我們出西山圩時並不完全順路經過,尤其遠遠看見大門關閉時,一般都較少進去「騷擾」,特別是1972年起,經過陸續分配、外嫁之後,20隊僅剩馮立孝一人,就顯得更加冷清了。幾十年來7位插青農友的冷暖人生,仍從已故的2人說起吧!

老插青也會擺拍,左2為何惠均,右為28隊顏麗娥

陳國英她原在永明街,是下鄉時的插青小組長,也是「文革」後最早離開西山20隊的人。她後來嫁到廣東(佛山)南海,與9隊的女插青付靄泉同在一個大隊,相隔僅100餘米。此外,與同隊的女插青彭細飛等也比較鄰近。

陳國英

廣東改革開放後,陳國英獲安排到鄉鎮企業的合作社工作,有穩定收入,生活居住也比較安定。西山紀念下鄉插隊35周年活動時,陳國英曾經從廣東返回參加,訴述別離後的思念,併合影留念。


筆者夫婦(三排左4、二排中)與西山插青彭細扉、付藹泉、陳國英(前排左起6、7、8),陳若玲(二排左1)

譚乃合是20隊兩名男農友之一,1971年他與同組的蔡宛勤等插青,一起分配到柳州鋼鐵廠之後,曾有過一段比農村風光不同的日子。但到1995年西山插青第一次搞下鄉30周年活動時,並沒有見他回來參加。至2000年組織下鄉35周年活動,照片中依然沒有他的身影,只是名字的四周,加上了黑色的邊框。至今,人們對他的既往,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只記得他還有一個花名,叫「人奀公」。

西山方竹,曾為貴縣舊八景之一

馮立孝,有幾名西山插青,曾經是他的初中同學,他留給人的形象,是比較高大成熟。然而在同組插青中,他是最後一個離開西山的。大家只記得他後來分配去南寧某個煤礦,具體信息相當模糊。經筆者向南寧的李展農友詢問,原來他們是同一批到南寧礦務局沙井煤礦的,時間在1974年9月。

馮立孝

西山下鄉35、40周年活動時,馮立孝都有回貴港與大家一起相聚。2005年9月25日,他還與一群西山老插青,租了兩隻小船,一起到達開水庫的一個小島遊玩,那裡樹木參天,景色優美,大家還炒粉、包餃子作午餐,不亦樂乎。

達開水庫遊玩留念,20隊中的馮立孝(後排右2)、彭細飛(前排左2)、何惠坤(前排右1)

2015年下鄉50周年紀念活動,筆者夫婦從廣州回到家鄉,也曾與馮立孝一起共餐,並同框合照留念。此外據李展說,他好像2016年在麗江碰見過馮立孝。還傳說他後來調回南寧糖紙廠,還有一位堂弟馮立義在南寧機械廠,現在都在南寧定居。

筆者夫婦(三排右4、二排左4)與何惠均(前排左6)、馮立孝(三排左3)等農友

蔡宛勤,1971年她與譚乃合一起分配到柳州鋼鐵廠,一起工作至退休,並在柳州定居。期間她較少返回家鄉,西山插隊主要的周年活動照片中,從未發現過她的身影。據說她與女兒一同生活,最近還與何惠均有電話聯繫,下面是她下鄉時的閨蜜照,題字是姐妹留影。

青蔥歲月的彭細飛(左)、何惠均和蔡宛勤(右)

彭細飛也是較早嫁到廣東南海的,她與9隊的付靄泉、26隊的林慧仙在南海都住得較近。改革開放後,廣東城鄉經濟迅猛發展,她們3人後來安排在同一間鄉鎮工廠工作,不同車間,都有退休。細飛的居家十分寬敞,早就超出「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水平。她有兩個女兒,現在常與女兒住在一起。


20隊何惠均、彭細飛(二排左1、左4)和馮立孝(六排左3),及9隊付藹泉(前排左3)、26隊林慧仙(二排左3)

下鄉35、40周年紀念活動時,彭細飛等3人都一起結伴回貴港參加,她與何惠均、顏麗娥等既是同學,又是插隊農友,每次見面,話題多多。她還跟隨蒙晉佳等西山老插青,返回第二故鄉,探訪父老鄉親。

彭細飛、付藹泉、林慧仙(前右起1、2、3)從廣東南海回到西山探訪,攝於社員家中

陳若玲第二個離開20隊的是陳若玲,她嫁到貴縣附城的登龍橋,後來被分配到和平路貴縣飯店做面點工作,直到退休。她愛人去世多年了,她身體也不太好,牙齒都幾乎脫掉。因此自從下鄉35周年聚會後,她再也不願意參加了,覺得牙齒都沒有了,太難看。每個人都希望能將最好的東西留存世間,這是可以完全理解的。平時陳若玲上街經過熟人門前,還不時打招呼,可是近三年多,已不見她路過,更不知她情況如何了。

陳若玲(四排右3)

何惠均,目前20隊健在的老插青,除散居南寧、柳州乃至廣東外,唯一坐鎮並活躍在貴港的,非她莫屬於了。她生於1947年,讀永明小學時,與日後的西山插青顏麗娥、彭細飛是帶紅領巾的同學,下鄉前,在貴城鎮中就讀,後來與一批同學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下鄉。

何惠均,為大家許下美好的祝願

在農村磨練數年之後,何惠均於1970年12月招工到貴縣覃塘水泥廠,同時去該廠的也有不少西山插青。她分配到製成車間,一干就是12年,灰塵很大,工作的艱辛程度遠超外人的想像。調離之前,她從未去坐過辦公室。直至1982年,她才調出貴縣百貨公司,與在服裝廠工作的愛人生活在一起……。

何惠均(三排右3)與她的友友們

由於何惠均在貴縣縣城工作,西山插隊的同學、工友又多。所以有關下鄉的大小聚會活動,她都積极參加,插隊30、35、40、50周年的聚會合照中,都可以找到她的身影。甚至在西山有插隊微信群中,她也是相當活躍的成員之一,為大家交口稱讚。

何惠均(前排左2)

何惠均有一雙兒女,她與在貴港工作的兒子一起生活,女兒在南寧工作。令人遺憾的是,她老伴已於三年多前離世,未能與她白頭偕老。

何惠均

20隊下鄉時的7位男女插青,儘管離開西山時間相對較早,人員也比較分散,信息較難綜合。但通過各位插青農友的大力支持,相互溝通,本文最終將各人的基本人生軌跡,羅列出來。誠然,不夠準確或完備之處,仍有待知情者修正補充。謝謝閱讀,敬請留言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