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先安內,從地緣戰略角度看滿清兩征朝鮮的必要性

公元1598年,為期7年的萬曆援朝戰爭(壬辰倭亂)結束,大明為了自己的藩屬國朝鮮動員了國內的戚家軍戚繼光余部),麻家軍(寧夏麻貴所部),水師陳麟、鄧子龍部以及遼東邊軍主力(李如松部)這些帝國精心打造的精銳部隊,在狹長的朝鮮半島與日本武士苦戰7年之久,最終粉碎了日本侵略朝鮮的野心,但也付出了較為慘重的代價。尤其是遼東邊軍參戰時間貫穿戰爭全程,損失相對更加嚴重,使得大明在遼東地區的軍事力量受到削弱,就在援朝戰爭結束後的第18年(公元1616年),遼東的女真部落首領努爾哈赤趁明軍在遼東防衛空虛之際,公然反抗大明,並建立自己的政權,是為後金

但是大明在援朝戰爭中也不是一無所獲,尤其是大明表現的大國擔當和人道主義精神,強化了大明在東亞的共主地位,開玩笑大明這個大哥確實夠意思,小弟們自然也樂的跟著大明干。其中對大明最忠誠的莫過於朝鮮(李氏朝鮮),對朝鮮而言,大明就是它的再生父母,朝鮮王則多次在公開場合宣傳大明的恩情,並大肆宣揚大明與朝鮮的關係不僅是君臣關係這麼簡單,而是父子關係那麼濃厚。本來朝鮮遠離中原,向來與中原局勢關係甚微,但隨著後金的崛起,尤其是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大明失去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朝鮮的戰略地位才凸現出來。

朝鮮在後金的側後方,與毛文龍的東江鎮(皮島)駐軍互相聯絡,經常性襲擾後金的後方,特別是毛文龍的糧食供應幾乎全部來著朝鮮。其實就在薩爾滸之戰時,朝鮮也曾派出15000名士兵參戰,與明軍一起與後金軍作戰,但後金八旗軍的強大戰力,使得明軍慘敗,作為外援的朝鮮軍也幾乎是全軍覆沒。戰後,努爾哈赤將主攻方向盯上了遼西走廊,一時間也無暇顧及朝鮮。而大明則積極聯絡朝鮮,使得後金長時間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無法集中所有力量對抗大明。

此後,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被明軍的火炮擊中身亡,皇太極成為後金新的領導人,皇太極一改努爾哈赤的戰略方針,暫時停止對大明的進攻,開始著手朝鮮問題,同時期,皇太極也開始對蒙古的林丹汗動手了,真是忙得很。

1627年正月,皇太極以二貝勒阿敏為主將、貝勒濟爾哈朗為副將統率4萬八旗軍東征朝鮮。正月十三,八旗軍渡過鴨綠江,圍攻朝鮮北部重鎮義州。朝鮮守軍倉促應戰,同時,內應韓潤四處縱火,打亂守軍防禦部署,並趁機打開城門,迎接後金軍入城。就這樣,義州淪陷,城中參與協防朝鮮的10000明軍和20000朝鮮軍被全殲。攻陷義州後,阿敏以8000騎兵留守義州,親率主力繼續南下攻擊,連破平壤漢城等重鎮。朝鮮王只得逃往江華島(漢江入海口上的島嶼),因為後金軍不善水戰,只能望江興嘆,最終在劫掠一番後,雙方締結兄弟之盟,皇太極部署的第一次征討朝鮮戰事落下帷幕,戰後後金主動撤出朝鮮國境,雙方重回開戰之處的態勢。

第一次征伐朝鮮戰爭結束後,皇太極將主攻方向投向了西部的蒙古部,當時的蒙古大汗林丹汗是成吉思汗正宗的後裔,在蒙古草原有很高的威望。後金崛起後,林丹汗與大明握手言和,雙方還締結了對抗後金的軍事同盟,大明為蒙古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和兵器,而蒙古則成為大明抵禦後金襲擾的北部重要屏障,如此一來,蒙古、大明、朝鮮就形成了對後金西、南、東三方面的戰略合圍,大明的計劃好不精妙。但皇太極也不是吃素的,在皇太極的攻擊下,林丹汗很快敗亡,皇太極利用聯姻的方式將蒙古貴族納入了滿清的統治階級上層,如此一來,蒙古成為了後金的盟友,大明的北部防線洞開。就在皇太極積極攻擊蒙古的同時,大明也沒閑著,明軍聯合朝鮮軍從南、東兩個方向襲擊後金,這也間接導致皇太極無法對林丹汗斬草除根,只得眼睜睜看著林丹汗逃亡青海。

解決完蒙古問題後,皇太極再一次把朝鮮問題提上議事日程,這一次皇太極要一攬子解決朝鮮問題。1636年十二月初一(此時皇太極已經把後金的國號改為大清,族名女真改為滿洲),皇太極調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各部兵馬彙集盛京(瀋陽)御駕親征,總兵力達到了10萬人,幾乎所有能打的將領全部帶上了,比如代善多爾袞、多鐸、多羅貝勒、岳托、豪格、杜度等,陣容無比豪華。皇太極親率主力部隊從正面進攻。大軍出發後,勢如破竹,連續攻陷了義州、郭山、平壤。朝鮮舉國上下驚慌失措,朝鮮王試圖帶領嬪妃和大臣再次逃亡江華島,但有了上次的教訓,清軍早就派騎兵搶佔朝鮮軍後撤江華島的通道,切斷其退路,朝鮮王只能逃到南漢山城,清軍將南漢山城團團包圍,並晝夜強攻,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窘境下,朝鮮王最終選擇了投降。

1637年初,瀕臨絕境的朝鮮王打開了南漢山城的城門,親自前往皇太極的駐地,向皇太極投降,最終皇太極和朝鮮達成了協議,朝鮮對清朝稱臣納貢,斷絕和明朝的關係;朝鮮向清朝納質子;派遣數萬軍隊參加對明朝的戰爭;交還所有逃到朝鮮的流民;不能擅自修建防禦措施和城牆。

從此朝鮮完全淪為滿清的藩屬國,還是沒有多少自由的那種。皇太極兩次攻打朝鮮,尤其是第二次的御駕親征,徹底摧毀了朝鮮與大明的軍事聯盟,使得大明利用朝鮮在後方牽制滿清的計劃破產,滿清一勞永逸解決了後方不穩問題,加上此前征服蒙古部的軍事行動,皇太極將大明的軍事聯盟完全粉碎,並可以集中所有的力量進攻大明,幾乎就在第二次攻打朝鮮軍事行動結束後,皇太極就組織了大規模進攻明朝腹地的軍事行動,皇太極繞過明軍重兵把守的關寧錦防線,從蒙古地界攻破長城殺入中原,並一直持續了5次,殲滅了大量的明軍有生力量,沉重的打擊了明朝在北方的統治基礎,為之後順利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