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隋朝以前採用的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的制度導致出身寒門的普通人無法步入仕途,隋朝開始改為科舉制,使得任何參加者都有成為官吏的機會。
科舉是中國官制史上的巨大進步,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年(1905)正式廢除,綿延存在了1300年,在國內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904年(光緒三十年農曆甲辰龍年)恰逢慈禧太后70壽辰,為此特開「恩科」,本次科舉先在開封進行會試,然後通過選拔的273名貢士將前往北京,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從中左門進入保和殿,歷經點名、散卷、贊律、行禮等種種儀式禮節,參加了由皇帝主考的殿試。
這是3年一度的全國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貢士們按這次考試的成績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將獲賜進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別獲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上午10時,試題發下,是以皇帝名義提出的時務策問,題長大約五六百字。貢士們立即開始撰寫對策文,對皇帝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對策文不限長短,常例為2000字,規定字必正體、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為交卷時限。這一年,共產生了一甲賜進士及第3人,二甲賜進士出身120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150人,一共273人。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參加這次殿試的貢士還有譚延(外門裡豈)、湯化龍、蒲殿俊、沈鈞儒等。清廷於次年(1905)宣布廢科舉,因此甲辰恩科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科舉被廢除以後,它仍然在中國的社會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民國憲法中規定五權分立,當中設有的考試院便是源出於中國的科舉考試傳統。另外,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