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朱元璋,一位建立明朝的布衣皇帝

潛龍在淵,嗟嘆世間數百載,望不穿狼煙烽火,憐憫不盡皆苦眾生;

飛龍在天,則如當空烈陽,光照東方,百年瘡痍殆盡,巍巍王朝而立。

朱元璋,蟄伏于田野間時,如潛龍在淵,歷盡人世困苦,而人命豈能天註定,他從一介布衣,生於戰亂荒年,一朝黃袍加身,終成一代傳奇。

朱元璋

布衣天子的出生

歷史長河波瀾壯闊,有人天潢貴胄,開疆拓土建立偉大功業;有人出身底層,戎馬一生成為開國帝王。

細數歷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最為卑微,但他所建立的大明王朝卻最具血性,鐵骨錚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出生到袞冕加身,布衣天子一路走來,虎嘯龍吟,流光迸射。

元文宗天曆元年,朱元璋出生在一個家徒四壁的農民家庭,家中孩子眾多,朱元璋排行老八,故有別名朱重八家境舉目荒涼,而人多難飽口腹,朱元璋生活在這種貧寒之境,自然也無法接受良好教育,走一條仕途之路。

至正元年,飢貧交困的農民們最怕天降大害,然而祈願化作一場空,朱元璋那生計困難的家庭,又接連遭遇了旱災、蝗災和瘟疫。

天災人禍當前,屍橫遍野,朱元璋一家也未能倖免其難,幾經波折,家中人口竟然漸漸凋零,只剩下他與二哥。

與親人陰陽兩隔本就痛楚萬分,加之家境貧困,連一塊墳地,一口棺材都難以承擔,眼見著至親遺體就要棄屍荒野,承蒙鄰居可憐,贈予他一塊墓地,才得以安葬親人,不成為亂世孤魂。

苦難並未因生離死別而終止,為了活下去,朱元璋只得與二哥侄兒分開,離開家鄉,艱難逃生。

元朝末年,政治生態腐敗昏庸,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漢人處境更是舉步維艱,走投無路的朱元璋遁入空門,在皇覺寺出家做了小和尚,每日在寺中負責掃地上香等日常雜事,在流離失所的逃荒路途中,有一方安身之處。

然而好景不長,饑荒很快蔓延到此處,皇覺寺得不到施捨,清淡齋飯尚且無法滿足,主持無力給予寺中僧人庇護,只好打發他們出離寺廟,雲遊化緣。年僅17歲的朱元璋,如同浮萍,漂泊不定,飽受人世疾苦。

亂世投軍

元朝後期,統治癒加殘暴,廣大漢族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兩民族間矛盾加劇,衝突頻發,加上連年天災,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重重壓迫之下,走投無路的勞苦大眾,揭竿起義,全國各地,義軍並起。

至正十一年,韓山童等人在潁州組織隊伍,號稱「紅巾軍」,並自封為明王,此後,在起義先鋒的號召鼓動之下,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徐壽輝起於蘄州,趙均用起於徐州,次年,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義發兵,創建了白蓮教,元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義軍紛涌而起,各個軍事力量致力於爭奪權力擴大軍隊,郭子興率領大軍攻下濠州,士氣破竹。他自稱為元帥,治下獎罰分明,得到眾多起義之士的擁護,隊伍逐漸擴大,大有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之勢。

就在這時,朱元璋的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改變了他漂泊不定的際遇。湯和邀請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的起義大軍,共謀大業。朱元璋雖年齡不大,但嘗遍人生疾苦,對百姓的艱難處境痛惜不已,心中也有匡扶正義,除暴安良的志氣,於是,朱元璋義不容辭地投奔了郭子興,在25歲那年,開啟了自己的征戰生涯。

驍勇作戰展宏圖

朱元璋參軍之後,他的軍事才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施展。在長期的戰鬥中,他作戰勇猛,身先士卒,而且在起義軍隊伍中,他靈活變通,略懂文墨,稱得上是勇猛智慧,在軍中頗具佳名。

郭子興素來愛才惜才,他重用朱元璋,將其視為自己的心腹知己,並將自己的養女馬氏賜給他為妻。還賜他新名,改朱重八為朱元璋,字國瑞,朱元璋的人生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逐漸步入正軌。

在當時那兵荒馬亂的年代,各地義軍表面恭維,秉持初心,但背地裡勾心鬥角,想要分羹奪食,消滅異己。

朱元璋為郭子興南征北戰,在滁州之戰中,他率軍勢如破竹,一舉攻下,立下赫赫戰功。朱元璋外出征戰時,郭子興勢單力薄,遭到孫德崖,趙均用等人的排擠,郭子興被迫離開義軍根據地濠州,出走投奔朱元璋。此時已獨佔城池的朱元璋,不僅因郭子興的到來而擔心分割自己權利,還主動交出兵權,將自己的三萬大軍,盡數交到郭子興手中。

英雄暮年然而功業未成。連年征戰奔波的郭子興病逝,明王首領韓林兒任命郭子興之子為元帥,朱元璋屈居其下為副帥,義軍上下受韓林兒的管轄,令朱元璋大為不爽。

隨著連年的征戰,軍隊不僅隊伍規模登峰造極,而且能人志士,盡在麾下,朱元璋的力量大大增強,他不甘心再受制於韓林兒的掣肘,但因忌憚對方實力過於強盛,而不敢輕舉妄動。

安下心神的朱元璋,心無旁騖地率軍征戰,他率領大軍攻克太平,軍事力量空前擴大,但他並未因此而飽暖思淫慾,反而治軍嚴謹,禁止姦淫擄奪,若有犯忌者則不論軍職大小,立即處死。

這種剛正不阿的行軍之風,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與擁護,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御史朱元璋便在太平自封元帥,據此為基地來發展壯大自身力量。

至正十六年,張士誠長江三角洲地帶鏖戰江南元軍。趁兩軍交戰之際,朱元璋率領大軍攻克集慶改為應天府。在此時,劉福通的軍隊活躍於兩淮和河南地區,徐壽輝、倪文俊則在湖北重振軍隊,張士誠已渡江成功佔領蘇松地區。

這三支軍隊吸引和牽制了元軍的主力,朱元璋的軍隊則得到了壯大生長的空間,加之農民軍截斷了南北方的交通線,元朝在江南的統治已陷於孤立自守的局面,朱元璋深刻透析到這一局勢,於是當機立斷,向皖南地區進攻,先後拿下廣德、宣州、徽州等地。

隨著佔領區域的擴大,朱元璋的統治力量逐漸嶄露頭角,於是,他謀士朱升獻計「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三條策略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同,也成了其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在這一時期的朱元璋,雖力量強盛,但其文書往來仍沿用大宋龍鳳年號,並以大宋軍和紅色旗幟和戰衣為己用,在名義上,他不稱王,而是大宋農民軍政權的江南行省長官。

百戰功成終成王

新春伊始,朱元璋依照常理在中書省衙門設御座,並奉小明王行慶賀禮儀。他的這一舉動令很多人所不解,其中劉基就曾生氣言道:「一個放牛娃罷了,憑什麼要尊奉他?」並且拒不下拜,還向朱元璋陳述「天命有在」的道理,這使得朱元璋的領導集團逐漸演變,成為新的封建專制集團。

劉基

當時,朱元璋地處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大勢力之間,左右受到限制,其發展遇到極大的障礙。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順江東下,攻佔太平,並大立軍威,在行軍前殺害徐壽輝,自立為帝,稱國號為漢。不僅如此,陳友諒還秘密派遣使者,相約張士誠,來共同打擊朱元璋。四面楚歌的朱元璋,利用陳友諒驕傲自滿的弱點,派人假意投降,一步步誘敵深入龍江,並伺機伏擊,打敗陳友諒。

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攻破安豐,殺死劉福通,朱元璋親自率大軍北上,奪回安豐,並把小明王韓林兒接到滁州,置於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陳友諒得知朱元璋北援,故趁虛而入洪都,朱元璋立即回師,兩軍相遇,激戰三十六日,最終陳友諒落敗,死於亂箭流矢之下。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率大軍討伐張士誠,大軍一路所向披靡,攻入平江城,走投無路的張士誠自縊而亡,此後,朱元璋平定收復起義軍勢力,開始正面征戰元朝。

張士誠

洪武元年,明軍直逼元朝大都,昏庸無道的元順帝棄城而逃,在倉皇失措之間,甚至沒有一戰之力,將先祖之業拱手讓人,在天翻地覆之前,元朝的統治在天子的懦弱之下平靜滅亡,明朝取得長城以內的統治,大明王朝自此建立。

元順帝的昏庸無能令明朝開國皇帝立下天子守國門之訓,並在此之後三征北元以防止其死灰復燃,在洪武二十年取得勝利,遼東之地也歸入明朝版圖之中。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災年出生的朱元璋,深知民生不易,他在位期間,大興農業,使百姓免受饑荒,還解放奴隸,打壓豪強,減免稅賦,整肅朝綱,政治生態一片清明,經濟社會也穩步恢復。

一代布衣皇帝,從一無所有到承天兆而治天下,給史書留下「洪武之治」的佳話,給後世演繹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警世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