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陳獨秀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五四愛國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也是我黨的重要創始人和早期的領導人。後來因為一些原因,他不再在黨內擔任職務。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提出想重回延安為革命工作,毛主席同意他回來,只要答應三個條件,可陳獨秀卻當場拒絕。那麼毛主席為何提出這三個條件?而陳獨秀又為何強硬拒絕呢?
01
陳獨秀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波瀾不平,在他的一生中,為了革命事業曾經進過五次大牢,這在民國時期的文人中是極為少見的。記得他曾經有一次被捕後,明明被銬上手銬,左右都是凶神惡煞的巡捕,他卻不為所動,看見熟人還笑嘻嘻地打招呼,聲稱枯燥的牢獄生活又有伴了。
1932年10月,陳獨秀在上海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最後被判處徒刑13年,在全國最為有名的南京監獄服刑。在此期間,陳獨秀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關心時政。牢獄中常常有友人探望,不是出版社的朋友,便是新聞界的熟人。一向關心時局的陳獨秀常常眉頭緊鎖,思索著如何才能解救中國之道路,如何才能讓沉睡中的中國人醒過來。「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向北大舉進攻,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南京無暇看管犯人,於是將陳獨秀等人提前釋放。
02
結束了四年多的牢獄生活,陳獨秀憂心國情,還是決定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時國民黨拋出了橄欖枝,邀請陳獨秀在國民黨擔任文職工作,但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還特意託付幾個好友,從而聯繫到身在延安的葉劍英,表示了希望進入黨內工作。面對陳獨秀先生的請求,葉劍英立即報告毛主席和黨中央,大家開會後決定同意陳獨秀到延安工作,然而好事多磨,後面發生了一些意外,陳獨秀先生最終沒能如願抵達延安。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陳獨秀對於民國文人的作用絕不一般,但同時也引來了許多爭議,被有心之人利用。因為陳獨秀曾發布過類似於支持托派的言論,結果在報紙上引起了一陣震驚全國的爭論。而此時以斯大林同志為首的國際共產主義正在開始強烈地反對托派的運動,這導致陳獨秀的身份極為尷尬。雖然他已經在報紙上聲稱脫離了托派,但仍然在國際共產主義以斯大林為首方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03
與此同時在國內,他也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除了托派爭議,國民黨反動派也不願意看到陳獨秀返回共產黨內工作,於是想方設方從中阻撓。蔣介石先是派人登報提出高薪聘請陳獨秀,私底下還表示願意出錢讓陳獨秀另外組建一個新的黨派,還找來陳獨秀以前的好友如胡適、傅斯年等人,來勸陳獨秀投靠國民黨政府。這些都被陳獨秀拒絕,但是國民黨到處釋放煙霧彈,迷惑延安方面的人,讓人摸不清事實真相,給陳獨秀到延安製造阻礙。這讓陳獨秀重回延安之路變得越發艱難。
但是最終黨中央對曾經的書記陳獨秀還是十分信任,也非常希望陳獨秀先生能重新回來一起為革命出力,但考慮到多方因素,也為了緩解來自國內外的輿論壓力,毛主席等人在討論之後決定給陳獨秀先生一個機會,但是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個是在公眾面前與托派斷絕關係,並承認自己加入托派的錯誤行為;第二個是表達堅決擁護抗日的決心;第三點是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以觀後效。
然而陳獨秀拒絕了,後面兩個條件他表示可以完全同意,但是對於第一條,他絲毫不肯鬆口,他寧死不肯承認自己曾經與托派有任何關係,他表示自己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加入也不會加入托派。陳獨秀是性格十分倔強,也十分固執,因為沒有同意黨中央的條件,拒不認錯,很多以前黨內朋友也逐漸與他遠離,他也慢慢地成為了孤家寡人。
結語
陳獨秀先生的倔強人所共知,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就曾經說過祖父對他的評價,因為不服氣祖父的嚴苛管教,常常非打即罵他都是以沉默應對,連他的母親和妻子也無奈於他的固執,怎麼說都不肯聽,每逢作出決定十頭牛都拉不回。但這也未嘗不是他當初能力排眾議率領早期革命事業在封建時代中開闢道路的願意,若非是他對於中國未來的決心,他對共產主義必將勝利的信念,也不會有那麼多浩浩蕩蕩的運動,也不會有五四運動的爆發了。
1942年,陳獨秀先生因病去世,這樣一位文人中的英雄最終卻以寂寥的結局收場,令人唏噓不已。但他的人生與他的性格脫不開關係,因為倔強而被人所知,也因為倔強最終被人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