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撤掉警衛,叫來周總理:這計劃只有咱倆能知道

1965年10月的一天,毛主席在自己的桌子旁邊,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堅定了心神給周總理打去了電話說道:「你到我房間來,我有重要的事情找你商量。」周總理聽見毛主席嚴肅的語氣,立即意識到毛主席在思考重要的事情。周總理:「行,我這就過去,我們見面談。」

毛主席

周總理急匆匆來到毛主席的房間之後,毛主席跟周總理少去以往的一些寒暄,開始示意周邊的警衛離開房間。房間裡面只剩下周總理、毛主席兩個人,毛主席說:「這計劃只有咱倆能知道」。之間他們兩個人一番小聲交談之後,周總理的面色越來越嚴肅,時而眉頭緊鎖,時而感到吃驚,在整個談話過程中,兩個人始終保持著嚴肅的狀態。

周總理和毛主席兩人在聊什麼?為何只有兩個人能知道?

816核工程修建背景

二戰結束後,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核武器的重要性,中國在朝鮮戰場一度遇到美國的核威脅,中國將何以面對?

1945年8月,美國轟炸機先後在日本的廣島、長崎相繼投下原子彈,日本看到原子彈的威力之後,迅速投降,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得以迅速終結。美國的兩顆蘑菇雲騰空而起,不僅結束了二戰,也引起了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核恐懼無論在任何的國際事務之中,聽見核武器的大名,無人不談之色變。

毛主席

二戰結束之後,美、蘇兩個國家更是瘋狂發展核武器,其他的國家領導人對於核武器的重要性也是十分重視。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經過第二次戰役之後,美國軍隊被打得一路潰敗,於是感到十分沒有面子的麥克阿瑟聲稱要對中國投放原子彈。但是朝鮮半島背後有蘇聯的勢力,美國一旦對中國使用原子彈,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必將重新燃起,這是美國當局所不願意看見的結果。

儘管最後美國只是對中國在嘴上逞了逞威風,但是當時的我國國家領導人對於我國面臨的核威脅十分重視,我國在核武器方面的落後一直成為我國領導人憂心忡忡的事情。因此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之後,我國便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發展自己的核武器發展之路。

然而好景不長,自從1956年赫魯曉夫上台之後,中、蘇之間逐漸出現關係裂痕。1960年中、蘇關係由於意識形態方面的衝突,變得愈加緊張,於是赫魯曉夫下令撤出中國境內的蘇聯專家,然而此時的中國核武器研究之路正處於攻堅的緊要時刻。當時在國際上,新中國所面臨的環境也不容樂觀,此時的美國正在進行越南戰爭,中國的南部邊境有被美國戰火灼燒的危險。

赫魯曉夫

1964年8月2日,美國驅逐艦和越南海軍魚雷艦展開激戰,戰火燒到了中國的南部邊境。此時的中國經濟命脈全部集中在東南沿海大城市地區,都處於正在越南戰場美軍轟炸機的威脅之下,不利於進行備戰。新中國雖然在研究核武器的道路上遇到了難題,但是那個時候新中國正是從近代長達百年的屈辱磨難之中走出來的,因此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的核武器研究用來保證自己的國家安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新疆羅布泊茫茫戈壁之上,一朵蘑菇雲騰空而起,隨之而來便是一聲驚天巨響。此時的身處北京的毛主席感覺興奮不已,因為他明白,此時的新中國終於能夠擺脫美、蘇兩國之間的核威脅,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暴成功,中國人民終於到了揚眉吐氣的時候。

中國人民在失去蘇聯的幫助之後,依靠自己的努力終於成功研製出來核武器,打破了大國的核壟斷,成為世界上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核武器只能用來進行核反擊,但是卻不能滿足國防的需求,利用原子彈發展核工業便成為發展國防事業的重中之重。

816工程修建過程

816工程是新中國修建的核長城,保衛國家安全的柱石,這一巨大工程修建過程中又會遇到那些苦難呢?

於是在1965年10月的一天,毛主席撥通了周總理的電話,等待周總理來到之後,毛主席便開門見山說道:「我們的原子彈雖然早早已經研究成功了,但是我們中國的核工業卻沒有取得發展。」周總理聽罷,沉思片刻對毛主席說道:「中國核工業不能止步在原子彈這裡。」毛主席聽罷欣喜說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地下核長城,將超級大國的核威脅 阻擋在國門之外!」

於是不久之後,中央便開始制定816工程的建設計劃,於是一批開始進行核工業研究的816專家小組開始進行了選址工作。當時的核武器選址的目的,是要打造維護國家安全的核長城,因此對於地區的隱蔽、牢固、地方大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

816核工程

其實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中、蘇兩國尚處於蜜月期的時候,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之下,在中國的西北地區相繼修建了幾座核工廠,但是這些核工廠具備相同的特點,都位於距離城市不遠不近的荒涼開闊地帶。這樣選址的目的一方面能夠很少影響民眾,另一方面能夠節約經濟開支,西北地區荒漠居多,核工廠佔地面積大,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

於是便依照這個思路,周總理的批示之下,816的專家小組開始在全國各地尋找地址,最後終於將地址確定在重慶涪陵白濤,選在這裡也是有原因,首先這個地方位於中國的三線規劃地帶,位於雲貴川三省交界,周邊有很多的大山做掩護,相對於西北地區和東南沿海,隱蔽性更好;

該地區的山體龐大,能夠滿足816計劃建設的龐大核工廠,該山體的岩石,能夠抵擋得住氫彈的打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裡水源充足,人的生活離不開喝水,工業的發展也是十分依賴水源,核反應堆則需要大量的水來稀釋,而白濤地區不僅臨近烏江,同時是這個地區最為便捷的取水區域。

周總理

1966年,經過周總理批示,801工程被選擇在重慶涪陵白濤開始修建。該工程佔地多達10.4萬平方米,先後相繼有6萬人參與其中的建設,在整個工程期間,在山體內部打洞花費了將近八年時間,安裝核工廠設備更是花費九年時間,整個工程經歷了急建、緩建、停建三個階段,前後總共花費累積7.46億元。

在當時修建這座工廠的主要目的是,為生產原子彈作為後方基地。在這裡進行核反應堆建設,生產原料主要為鈈239核燃料,是進行生產、發電兩用的洞內工程。在整個核工廠之中,最為重要的是核反應堆部分,因為有許多的廢水、廢料等有污染物的東西進行處理。白濤新鎮涪陵烏江對面的金子山,可以看見半山腰附近有個150米左右的排風口,從哪裡計算,往地下100米的距離就是816工程的裡面。

如此龐大的工程,在解放軍的巧奪天工的修建下,順利被安插在毫不起眼的山體之中。在整個洞裡面,廠房最深的地方已經有400多米,頂部覆蓋層最厚可以達到200米,核心部位的廠房均在150米以上。因此這樣的牢固山體岩石保護之下,就算有100萬噸的氫彈和1000磅的炸彈直接命中,甚至8級地震,也難以對816工程洞體造成危害。

816核工程

101工號是當時816工程中最大的洞體,也是反應堆的所在地,按照工藝流程來劃分的話共計有十二層,這裡有大量的反應堆,其核心區域是當時國內最為發達的計算機機體。儘管已經有不少的零件已經出現了銹跡,但是它們依舊是當時全國最為發達的技術。816工程不僅代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建築設計、工程設計水平,而且還獲得了國家科技大會集體獎

816工程背後一代人的激情

50年的記憶,一代人在這裡付出了自己的激情歲月,他們為國家無私奉獻,是一群值得謳歌的戰士。

在那個年代,816工程是國家的軍事絕密工程,由當時中央軍委直屬工程兵師54師擔任修建任務的,先後有6萬餘名的工程兵先後進入白濤這片大山之中,為了祖國的國家安全,拼盡全力也要建成大三線。在整個工程期間,在上級「急建」的指示之下,負責建設的54師官兵爭分奪秒,開山鑿洞,鋪橋架路,共計有76名官兵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周總理

時間到了1984年,國家在816工程上已經撥付工程款將近7.46億,其中85%的建築工程、65%的建築工程已經安裝完畢。核反應堆的道路、橋樑、水電、通訊設施已經修建完畢,再投入1億元和一年的時間,就能建設完畢。

然而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局勢業已發生了改變。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和國家對當今時局做出了判斷,開始逐步爭取一個有利於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國際和平環境,隨著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來到白宮的草坪前,同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一同宣布,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由於中美關係發生轉變,在當時改變了當時戰爭不可避免的觀點,鄧小平作出判斷:和平和發展將會是今後主題。在當時我國已經確立了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擁有和平的環境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當時的世界,戰爭的危險雖然還在,但是世界的整體上,和平的力量已經超越了戰爭的力量,當時的中央領導對於今後二十年的和平還是表達了希望,對於世界保持和平充滿希望。

鄧小平

在當時鑒於816工程已經屬於不急切建設的工程,於是中央下達了指令:816工程緩建時間到了1984年6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同時發出指示,816工程停建。停建之後,816核工廠被改名為重慶建峰化工集團公司,伴隨著而來的則是,有的人留了下來,有的離開了。

有些人在這片土地已經生活了幾十年的歲月,他們留了下來,不久之後,經過他們的一番努力之後,816廠終於轉型成功。之後通過一筆化肥訂單,順利實現了廠子的迴光返照。

2010年4月,816地下核工廠終於以旅遊產品的形式向遊客展開,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乘客前來觀光。其中旅遊專家朱順之參觀之後稱讚道:「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在景觀設計頗有造詣的俞孔堅教授更是將816工程比喻為「深藏山間的和氏璧」,並稱可以與「三峽大壩」所爭鋒比較。

三線建設」是新中國發展歷程中不可磨滅的記憶,而位於重慶市涪陵區的816工程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科研專家和解放軍官兵的努力之下,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二套核反應堆,現有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全球最大的核軍事工程」。

尼克松訪華

50年的歲月里,一個個普通的工程建設者和繼承者,他們經歷了從816廠到為重慶建峰化工集團公司,在少有人知道的重慶涪陵山區深處,歷經三線建設的無私奉獻,他們艱難困苦,頑強地與惡劣的環境做對抗,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譜寫了一段忠誠愛國、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砥礪前行的壯麗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