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昭人稱六郎,出身天波府,宋真宗稱讚「治兵護塞有父風」

楊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後改名楊延昭,人稱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遼大將楊業的長子,自幼隨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延昭為先鋒。

其父死後,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死後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

楊延昭自幼沉默寡言,但善於觀察事物,思維敏捷。受家風影響,很小就開始習武練劍,精通各種兵器,尤其練得一手好槍法。從小跟隨父親過著軍旅生活,耳濡目染之中學習了許多軍事知識。

少小之時,延昭與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常列陣排伍,操練軍陣,作打仗的遊戲。因此,成年人見狀便嘖嘖稱讚延昭:「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孩子長大之後必定是做將帥的材料。」

延昭少時不僅舞槍弄棒,在其母的教導下也用心讀書,尤其對兵家的論述認真研讀。老將軍楊業很喜歡兒子延昭,他時常感嘆:「這個孩子很像我呀!」

因此,到楊延昭大一些的時候,楊業常把他帶在自己身邊。研究用兵謀略的時候,楊業也允許楊延昭在身邊旁聽;出兵征戰時讓他參加戰鬥。這樣既提高了楊延昭的謀略能力,又鍛煉他的勇敢精神。

楊延昭很為父親爭光,他自小勇猛無比,作戰時常衝鋒在前,身為戰場統帥之子,不僅不用別人保護,反而成了打衝鋒的勇將。將士們見到楊延昭英勇殺敵的風采,無不稱讚:「真乃將門虎子!"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年),契丹貴族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當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東),九月初,遼軍攻遂城,楊延昭等人飛書告急,請求增兵為援。

河北大將傅潛畏怯不敢出兵,遂城被遼國大軍圍困。遂城城池很小,軍事設施又很薄弱,遼軍攻圍甚急,隨時都有攻進來的可能。

楊延昭雖指揮部隊將他們一次又一次打退,但由於遼國蕭太后親臨城下,自執桴鼓督戰,箭飛如雨,危勢並不稍減。城中守軍不滿三千,眾心危懼。楊延昭則從容自若,集中城中全部的少壯男子登城,發給武器鎧甲,日夜護守,一直堅持到十月間。

時至初冬,本不甚冷,適值寒潮,氣溫驟降,楊延昭命城中軍民從井中打水澆灌到城牆上,一夜之間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遼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過遂城進攻別處。楊廷昭乘機追殺,截獲了遼軍許多武器。

這次戰役結束後,楊延昭等即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特意召他詢對邊策,並稱讚年輕的楊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