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是西晉末年一場由西晉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政治動亂。從元康元年(291年)持續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續16年。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只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而後引發內戰,禍及全社會,造成了大量破壞,也加劇了西晉的統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亂期間,北方主要少數民族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個部族趁西晉政權內部空虛,紛紛起兵反晉並建立割據政權,最終於建興四年(316年)滅亡西晉,入駐中原。之後晉室遺族於南方建立王朝,史稱東晉。北方的中原地區則由非漢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權割據,前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其中以鮮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權影響力最廣。
中國古代史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因為東晉與十六國南北分裂的局面,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南北朝時期,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後,中原地區才由隋朝再度統一。
晉元帝司馬睿(276年-323年1月3日),東晉的第一代皇帝。字景文,為司馬懿的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母為琅邪王妃夏侯光姬。
司馬睿於太熙元年(290年)襲封琅邪王,曾經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役,但由於作戰失利,司馬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後,司馬睿被封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在王導的建議之下前往建康,並且極力結交江東大族。晉懷帝被俘遇害後,晉愍帝即位,後晉愍帝被俘,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於建武元年(317年)稱晉王,建武二年(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亂爆發,晉元帝因憂鬱過度而過世。
司馬熾(284年-313年3月14日),字丰度,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西晉第三位皇帝(307年—311年在位),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晉惠帝司馬衷異母弟,母為王媛姬。
晉懷帝天姿清劭,少著英猷,初為散騎常侍,封為豫章王。晉惠帝在位,拜鎮北大將軍,冊為皇太弟。永嘉元年(306年),即位為帝,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在位期間,五胡亂華開始萌動,皇室權力鬥爭日漸嚴重。永嘉五年(311年),密詔苟晞討伐司馬越,導致東海王司馬越病逝,太尉王衍為石勒敗於寧平城。漢昭武帝劉聰趁勢攻破洛陽,製造永嘉之亂,俘虜晉懷帝,以為儀同三司,封會稽郡公。
建興元年(313年3月14日),為劉聰所毒殺,時年三十歲。
司馬倫(?-301年4月13日),字子彝,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母柏夫人。魏嘉平間封安樂亭侯,後改封東安子,拜諫議大夫。
晉武帝司馬炎建國後,封琅邪郡王。時坐使散騎將劉緝買工所將盜御裘,廷尉杜友正緝棄市,倫當與緝同罪。晉武帝以倫為血親,下詔赦免。歷任行東中郎將、宣威將軍。咸寧中期,改封於趙,遷平北將軍、督鄴城守事,後進安北將軍。元康初年,改任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守鎮關中。因他刑賞不公引致氐羌反叛,於是被召回京,拜車騎將軍太子太傅。深交皇后賈南風(晉惠帝皇后),為賈后所親信。求錄尚書、尚書令等職,但在大臣張華、裴頠反對下不可。
賈后謀害愍懷太子司馬遹,使他失去太子之位。時倫領右軍將軍。有人企圖策動政變廢賈后復立太子,但司馬倫怕太子復立後對付曾是賈后一派的他,他於是泄露此事,使政變失敗,而更力勸賈后儘早謀害太子,以絕眾望。
太子遇害後,倫發動政變,以為太子復仇為名,廢賈后為庶人,幽禁於建始殿更把她運去金墉城。倫更矯詔自為使持節、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王如故,體制一如司馬懿、司馬昭輔魏之故事。例如其子司馬馥封為前將軍,封濟陽王。另一子司馬虔為黃門郎,封汝陰王。
淮南王司馬允起兵討倫失敗後,司馬倫加九錫,增封五萬戶。
司馬倫矯詔晉惠帝禪位,自稱皇帝,專惠帝為太上皇。改元建始。由於濫封爵位過甚,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
三月,齊王司馬冏起兵反司馬倫,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常山王司馬乂等支持。司馬倫兵敗。初被困於金墉城,後被賜死。
司馬越(?-311年4月23日),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是晉宣帝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獻王司馬泰的長子。司馬越是八王之亂中的最後一王東海王,他的死意味著八王之亂的終結。
司馬越初任騎都尉,後遷散騎侍郎加侍中,歷任散騎常侍、輔國將軍、尚書右僕射等職,並因參與誅殺楊駿受封五千戶侯,不久復任侍中,加奉車都尉,晉爵東海王。永康初年(300年)加中書令,又升任司空兼中書監。
在八王之亂後期,司馬越先後擊敗了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諸王的勢力開始掌控西晉政權,並在晉惠帝死後立太弟司馬熾為皇帝,是為晉懷帝。司馬越自任太傅輔佐朝政,輔政期間不思團結官員一致對外,反大權獨攬,殺戮朝臣,弄得人人自危,各方紛紛起兵討伐。司馬越自請出征石勒,永嘉五年(311年)司馬越在項城憂懼而死,至此八王之亂終結。東晉年間追謚孝獻。以元帝之子司馬沖襲封,
汝南王司馬亮(?-291年),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字子翼。晉宣帝司馬懿第四子,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之弟、武帝司馬炎之叔。八王之亂中首位登場的王。
司馬亮初封萬歲亭侯,後改封廣陽鄉侯、祈陽伯歷任東中郎將、散騎常侍、鎮西將軍等職。西晉建立後,先封扶風王,後改封汝南王,先後擔任騎司馬、撫軍將軍、衛將軍、宗師等。咸寧三年(277年),升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等要職,鎮守一方。不久,司馬亮入朝任太尉、錄尚書事兼任太子太傅。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病重,有意託孤於司馬亮,但在楊駿阻撓下並未成功。元康元年(291年),楊駿被殺後,司馬亮入朝任太宰,與衛瓘分掌朝政,大肆封官卻失去人心。不久,司馬瑋矯詔將司馬亮殺死。司馬瑋被殺後,朝廷下詔給司馬亮平反,賜謚號為文成。
齊王司馬冏(?-302年),字景治,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他是西晉宗室、大臣,晉文帝司馬昭之孫,齊獻王司馬攸次子,晉武帝司馬炎之侄「八王之亂」參與者之一。
其父司馬攸死後,襲爵齊王,歷任散騎常侍、左軍將軍、翊軍校尉,聯合趙王司馬倫廢殺皇后賈南風,為寵臣孫秀所排擠,出鎮許昌。司馬倫篡位後,拜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首倡大義,聯絡河間王司馬顒等人討滅司馬倫,迎接晉惠帝複位,拜大司馬、輔政大臣,加九錫。權傾朝野,驕奢淫逸,大失人心。
永寧二年(302年),擁立清河王司馬覃為皇太子自領太子太師,打算長期專政,遭到司馬顒和翊軍校尉李含上表反對,後被長沙王司馬乂所殺。皇太弟司馬熾即位為晉懷帝後,對司馬冏予以平反,追贈侍中、大司馬、齊王,謚號武閔。
司馬瑋(271-291年7月26日),字彥度,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西晉宗室大臣,晉武帝司馬炎第五子,晉惠帝司馬衷異母弟,母為審美人。
咸寧三年(277年),司馬瑋初封始平王,起家屯騎校尉。太康十年(289年),冊封楚王,出任鎮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晉惠帝繼位,司馬瑋遷衛將軍、北軍中候、侍中、太子少傅。
元康元年(291年7月26日),司馬瑋得知太宰司馬亮、太保衛瓘建議返回封國,帶兵發動叛亂,兵敗被殺,時年二十一歲,獲贈驃騎將軍,謚號為隱。
封其子司馬范為襄陽王,授任散騎常侍。後來,司馬范被後趙皇帝石勒殺害。
司馬穎(279年-306年),字章度,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他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王,晉武帝第十六子、晉惠帝及楚王司馬瑋之弟晉懷帝之兄、晉愍帝之叔父。
太康十年(289),他封為成都王。元康九年(299年),因結怨於賈謐,他外放為平北將軍,鎮守鄴城。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後,他聯合齊王司馬冏傳檄討逆。太安元年(302年),面對齊王司馬冏專權,他聯合河間王司馬顒起兵反對。
太安二年(303年),他聯合司馬顒合謀害長沙王司馬乂,迫使東海王司馬越退出,自領丞相、皇太弟,達到權力頂峰,遭到大將軍王浚與司馬騰討伐,帶著晉惠帝逃離冀州。太宰司馬顒執政,廢其皇太弟之位,遺回成都。
光熙元年(306年),兵敗,他隨頓丘太守馮嵩押入鄴城,為范陽王司馬虓、長史劉輿矯詔賜死,時年二十八歲。
司馬乂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永寧元年(301年),齊王司馬冏等起兵討伐篡位的司馬倫,司馬乂率軍響應,因軍功升任撫軍大將軍,復封長沙王。次年,司馬顒起兵討伐齊王,司馬乂在洛陽將齊王捕殺。太安二年(303年),司馬乂被司馬顒的部將張方殺害,年僅28歲。
司馬顒(?~306年),字文載,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孫,太原烈王司馬瑰之子,晉武帝司馬炎的堂兄弟,西晉宗室、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
司馬顒初襲封父爵,咸寧三年(277年),改封河間王,少年時有名聲,輕錢財厚待賢士。晉武帝讚歎其為藩王的表率。趙王司馬倫篡位時,司馬顒響應齊王司馬冏起兵,因功授任侍中、太尉,加三錫之禮。
永寧二年(302年),李含假稱受帝密詔說服司馬顒討伐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任太宰、大都督、雍州牧,後又廢太子司馬覃,立成都王司馬穎為皇太弟。
永興三年(306年),東海王司馬越率義軍討伐司馬顒,司馬顒接連挫敗,義軍逐佔據關中,司馬顒保守孤城。同年,司馬越以詔書徵召司馬顒入朝任司徒之職,司馬越之弟南陽王司馬模派將軍梁臣將司馬顒掐死,他的三個兒子也一同被殺。
陸雲(262年-303年),字士龍,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與其兄陸機合稱「二陸」,曾任清河內史,故世稱「陸清河」。
其祖父陸遜曾任東吳丞相,父陸抗東吳大司馬。陸雲少聰穎,六歲即能文,被薦舉時才十六歲。吳亡,不受重用,與其兄隱退故里,十年閉門勤學。
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和陸雲來到京城洛陽。初時由於談吐有吳國鄉音,受時人嘲弄,陸氏兄弟不氣餒,訪得太常張華,張華頌之:「伐吳之役,利獲二俊。」,並介紹給劉道真,日後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
後陸雲任吳王司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諫,經常批評吳王弊政,頗受司馬晏禮遇,先後曾任尚書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清河內史等職。
兄陸機死於「八王之亂」而被夷三族後,陸雲也為之牽連入獄。儘管許多人上疏司馬穎請求不要株連陸雲,但他最終還是遇害了。時年四十二歲,無子,生有二女。由門生故吏迎葬於清河。
司馬宗(?-326年),字延祚,晉朝宗室,晉宣帝司馬懿第四子汝南王司馬亮第四子。
元康年間,司馬宗被為封南頓縣侯,再進爵為南頓公。他因討伐劉喬有功,進封為南頓王,增邑五干戶,加上以前的封邑進至萬戶,出任征虜將軍。他
與三兄西陽王司馬羕一同過江,兩人與侄兒汝南王司馬祐、琅琊王司馬睿與及彭城王司馬紘五位晉朝宗族王渡過長江,最後於建業(今南京)建立東晉而被稱為「五馬渡江」。他因擁戴晉元帝登基即位,成為東晉開國功臣,拜左衛將軍。
平定王敦之亂後,他受到權臣庾亮排擠,遷驃騎將軍,心有不悅,聯合右衛將軍虞胤圖謀不軌,被御史中丞鍾雅所奏,反抗抓捕,戰敗被殺。咸康年間,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