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打多,李世民遠征高句麗,戰果輝煌,可惜未獲全功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均以慘敗告終,國內烽火遍地,隋朝二世而亡。

唐初,經濟凋敝,民生艱難,統治者不得不與之修好。

高句麗雖然獲勝,同樣損失慘重,因此不敢輕易挑事,為了防範唐軍,國王高成還在遼東修建了一條千里長城。

這樣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

李世民即位後,經過休養生息,相繼滅掉了東突厥、吐谷渾,征服了西域。

李世民

於是,李世民將目光對準了東北的高句麗,他要親自征服這個桀驁不馴的小國。

一、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公元642年,高句麗國內發生內亂,宰相淵蓋蘇文殺死了高成,立高藏為王,自己則掌握了幾乎所有實權。

次年,新羅來到大唐哭訴,百濟和高句麗奪走他們40多座城,求天可汗做主。

李世民沒有馬上出兵,而是派司農寺丞相里玄獎(是玄獎不是玄奘!)警告一下。

淵蓋蘇文不是一般人,狡辯說那片土地自古以來屬於高句麗。玄獎當初懟了回去:遼東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爾等為何竊據至今?

這就聊不下去了,相里玄獎只好返回長安

高句麗服飾

文的不行,就來武的。

李世民一聲令下,就集結了十萬唐軍,數萬突厥軍、契丹軍。營州都督張儉率領幽州、營州兵馬先行,刺探軍情。

安排好國內的事以後,李世民不顧勸阻,開始了御駕親征。

他已經有將近二十年沒有上過戰場,御駕親征不是頭腦發熱,而是深謀遠慮----他要滅掉這個隋煬帝想滅但沒有滅的國家,壓服國內的門閥

十萬大軍兵分兩路:

水路:張亮作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兵馬四萬,戰艦五百,從萊州渡海直抵卑沙城(今大連)。

陸路:李世民本人帶領六萬步、騎兵從幽州出發,進軍遼東。

大戰,一觸即發。

二、進軍遼東


作為先鋒,李績克服了崎嶇泥濘的道路,抵達柳城(今遼寧朝陽市)附近。在他面前的,是寬二百里、長一千里的沼澤地帶,過了沼澤,還有高句麗人修築的千里長城。

柳城(今遼寧朝陽市)

如果正面攻打,即使通過沼澤,也要面對以逸待勞的高軍;如果繞過去,就要耗費大量糧草,後勤怕是供應不上。

李績畢竟是名將,他想出了辦法:先是虛張聲勢,做出渡過遼澤,攻打懷遠鎮的架勢。待敵人信以為真,將主力調往懷遠時,他向北急行軍四百里,拿下了通定城(今新民)。

然後,渡過遼水,出其不意地拿下玄菟城(今撫順)。幾乎與此同時,張儉也斬首數千,拿下建安城(今營口)。

水路方面,張亮夜襲了卑沙城,俘虜八千男女老幼。高句麗人的防線,就這樣被唐軍撕開了一條大口子。

五月,李世民統領的大軍趕了過來。為過遼澤,他命閻立德鋪土作橋,讓將士通過。見到浮在沼澤上的隋軍屍骨,他要求儘可能收斂。

朕會給你們報仇的,他暗暗發誓。

「傳朕命令,拆除浮橋,背水一戰!」

就這樣,士氣高漲的唐軍來到遼東城下。這座城,隋煬帝三次以百萬大軍攻打,都沒有打下,還賠上了國運。

李世民搞得定嗎?

三、戰狼出擊


唐軍殺向遼東城時,高句麗也派出4萬多步騎增援。作為前鋒,李道宗和他們打起了遭遇戰。

本來,唐軍將士已經連續作戰一個月,正需要休息。

唐軍將領鎧甲

但李道宗不這樣想,力主主動出擊。於是,李績交給他四千騎兵,抵抗高軍。戰前,李績說;"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鼓勵他們奮勇殺敵。

面對區區十倍的敵人,大唐軍人沒有絲毫膽怯,反而嗷嗷叫沖了上去,真是所向披靡。從此,高軍龜縮於城中,再不敢出戰。

唐軍主力到達,把城池圍得水泄不通。李世民趕到遼東城下,像當年打王世充一樣,又帶著幾百騎兵到前線偵查。

見士卒在負土填溝,累得大汗淋漓,他下馬背起一麻袋土,倒進了溝里。很快,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大唐將士個個感發激奮,恨不得為皇帝陛下獻出生命。

然而,遼東城畢竟是堅城,唐軍一連攻打十二天,還是沒有成功。

第十二天晚上,南風大作,塵土遮住了月亮。李世民挑選了數十名精兵,要他們爬上城樓。

這些勇士不負厚望,親手點燃了西南角樓。猛烈的南風,讓火迅速蔓延,城內守軍徹底亂了。李世民再度發動猛攻,輕而易舉得到了遼東城。

休整十天後,李世民殺向白岩城(今遼陽)。還沒有趕到,接到了守將孫代音的降書。兵不血刃得到一城,李世民當然高興,於是接受了請降。

沒想到,趕到城下後,他發現孫代音居然是詐降。當場大怒,下令城破之日,縱兵搶掠,男人為奴,女人為娼。

攻城時,先鋒阿史那思摩被箭射中,身受重傷。李世民當著將士的面,用嘴把淤血吸了出來。

軍心由此大振,將士們再次不要命地沖了上去。此時,從烏骨城(令鳳城)出發的一萬高軍即將趕到白岩城。契苾何力決定以命相報,領了八百騎兵就殺了過去。

一場大戰下來,他的腰部被長矛刺中,眼見要一命嗚呼。

幸好薛萬備挺身而出,才救得他一條性命。想不到,契苾何力包紮完傷口,再次沖入敵陣,一通砍殺,把一萬高軍打得抱頭鼠竄,再不敢救援白岩城。

回到軍營,李世民心痛不已,親自為其上藥。

援軍被打跑了,孫代音徹底絕望。沒過兩天,舉城投降。

這回是真的。

李世民顯示了強者的大度,收回了之前破城搶掠的話,改用府庫的錢財賞賜有功將士,依舊讓孫代音擔任刺史。

又經過十天休整,唐軍向安市城(今海城)進發。這是遼東最後一座堅城了。

四、安市城下


唐軍達到安市城下次日,高延壽也率援軍趕到了。

5萬打15萬,優勢在我!冷笑一聲,李世民對阿史那社爾交代:你領一千騎兵挑釁一下,只許敗不許勝,切記!

阿史那社依計而行,假裝戰敗。不久,唐營來了使者拜會高延壽,他「不小心」泄露了唐軍糧草不濟的「秘密」。

「唐易與耳!」抱著這樣的心理,高延壽又往前走了30里。

得知敵人來了,李世民下令:兩萬人留守大營,防備偷襲,並布置好受降幕;李績領兵一萬五千布陣於西嶺;長孫無忌帶一萬一千部隊迂迴到高軍背後;他自己領兵四千,側面襲擊。

戰鼓響起,總攻開始了。高延壽如夢初醒,準備抵抗,可惜為時已晚,手下人紛紛潰逃,再也組織不起來。

這一戰,唐軍斬首2萬,高延壽不得不到唐軍轅門前磕頭謝罪。李世民得意至極: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

唐軍士兵

然後,他給舅舅高士廉寫了一封信,「朕為將如此,何如?」----快點誇誇朕。

但是人真的不能得意忘形,否則老天就要懲罰你。

按說沒了援軍,安市城轉眼就能拿下。沒想到打了幾個月,城內軍民還在頑強抵抗。

為了攻城,唐軍想盡辦法。為了守城,高軍則是見招拆招。

唐軍用衝車撞,高軍就用木柵欄堵;唐軍挖地道,高軍挖深溝反制;唐軍修築土山,高軍趕他們下山;唐軍疲憊休息了,高軍犒勞士兵搞夜襲,結果被戰陣經驗豐富的李世民堵截,丟下幾十具屍體,逃回城中。

就這樣,雙方鬥智斗勇,好不精彩。

天冷了,遼東的秋天到了,再打下去,後勤就成了大問題。見李世民捨不得撤兵,投降的高延壽建議放棄安市城,直取平壤。

長孫無忌從糧道的角度考慮,力勸班師。

即使晚班不情願,李世民還是下令班師。臨行前,賜給了安市城城主百匹綢緞,以示對其能力的嘉許。

這一戰,唐軍克十城,斬首四萬,遷徙百姓七萬,可謂戰果輝煌。但沒有滅掉高句麗,對李世民來說仍是不小的遺憾。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

消滅高句麗任務,落在了後繼之君李治身上。

武則天與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