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家裡祖傳9道聖旨,博物館借走後卻丟兩道,最後僅獲賠9萬元

一位普通的農民,家裡竟然藏有9份價值連城的聖旨,他的祖上究竟是什麼人?

1993年4月,西安晚報刊登了一條震驚世人的消息,竟然在一位農民家裡發現了九道聖旨。專家建議這個農民把這些聖旨放到博物館展覽,然而在展覽時,竟然丟失了兩份聖旨。這裡面究竟埋藏著什麼秘密?後來這個農民把博物館告上了法庭,可是博物館卻給出了聖旨有可能是贗品的理由,那麼這個農民會獲得賠償嗎?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那段歷史。

聖旨在古代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比起一些流傳下來的玉石、書畫等一些珍稀寶貝,聖旨的稀有程度以及價值不是普通的文物能相比的,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不僅材料外觀精美,而且也是每一個朝代的歷史,所以他的價值早已超出了本身的外在。因為聖旨能夠流傳下來的非常少,而且保存也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它的出現足以引起世人的關注。

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約有2300多年的歷史,其中差不多有四百二十位皇帝。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間都會頒布聖旨下達命令,所以在古代見到聖旨就相當於見到皇帝。他不僅代表著一個身份、更代表著皇權。在一個朝代被另一個朝代替換以後,擁有上一朝代聖旨的家庭,都會把前朝的聖旨給燒掉,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不受到前朝波及,免受災禍。隨著歷史的變遷,流傳到現代的聖旨基本上已經很少了。而且再加上近代的時候,西方侵略者敲開了清政府緊閉的大門,在我們的土地上燒殺搶掠,導致我們很多的文物都流落到了海外。但是這位農民家裡竟然有九道聖旨,這個消息被傳出後,瞬間在考古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清河家譜》以及《長安縣誌》裡面曾記錄過,這位農民張振華的祖先是陝西榆林府人—張鼎以及其子張汝洪。明朝的時候,他們曾擔任過朝廷的重要職位,官位是貴州等一些地方的總兵。到了清朝順治的時候,張家來到西安府斗門鎮生活。

專家們不禁發出了疑問,這些聖旨到底是給哪一位張家先祖的呢?張振華繼續講述起了自己先祖的故事,他總共有七位祖先曾在清朝做過官,並且官職還不低。這些祖先裡面有一位叫做張鵬程,他曾是總兵官職,還被康熙封為「榮祿大夫」。二代高祖張玉麒繼承了父親的職位,並且因為護駕有功,康熙給他賜予了「機宜果斷」以及「世澤堂」這兩塊御筆金匾。張家獲此殊榮,祖先七代都繼承了這個職位。直到後來清朝衰敗,張家雖然獲得了此等殊榮,但是再也沒有機會出仕了,這九道聖旨也是從這裡來的。只不過張家的先祖在第八代的時候辭官回了家,而曾經一度輝煌的張家也逐漸不為人知,消失在了大眾的眼前,在家鄉過著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裡會有聖旨。

一開始他們家總共有13道聖旨,但是在1927年的時候,因為時代混亂、軍閥相爭,那幾道聖旨也不翼而飛了。當時鎮嵩軍將領劉鎮華曾駐軍在張振華先祖家裡,這些隊伍不僅蠻橫無理,而且還經常對百姓進行欺壓。後來不知為何,張家藏有聖旨的消息被泄露了出去,沒過多長時間,張家的四道聖旨就離奇失蹤了。雖然張家先祖曾懷疑過劉鎮華,但是迫於人家是有軍隊的,所以張家人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能是先把自己家裡剩餘的九道聖旨給轉移走。後來劉鎮華的軍隊撤走以後,張家才又把這九道聖旨送回了家中。

1966年,張振華因為先祖的原因,一家成為了特殊家庭,張振華一直在擔憂自己先祖的遺物該怎樣保護。這時西北農學院昆蟲學教授崔茂學,正巧從他家門前走過。當他看到張家門口的金匾時,就覺得這一家人不是普通家庭,於是他準備詳細了解一番。當他與張振華交談後得知了張振華的糾結,於是對張振華說,這些文物你必須保護好,因為這不僅是你家的傳家寶,更是國家的寶貝!後來他讓張振華把那兩塊御筆金匾,用泥土封在了院子里的夾牆裡面,隨即又把一些字畫這些文物放在了化肥袋子裡面,並埋在了土裡。

隨著時間的推移,紅衛兵來到了這裡。所幸有了崔茂學的提醒,張家早已經把那些東西藏了起來,不然這些珍稀的文物可能就流失了。那這些聖旨為什麼會到了博物館呢?甚至還引起了官司呢?

來由是因為一篇報道,原來在1993年的時候,張振華找到了西安日報的編輯郭興文。當時郭興文正在工作,但是因為張振華表現得非常急迫,於是他便問找他做什麼?只見張振華說,他的家裡有九道聖旨,並且還有兩塊御筆金匾和文物,他希望自己家裡的文物可以被眾人知道

因為張振華在知道有很多文物,因為一些原因流失在了海外,所以國家也越來越看重對於文物的保護,還專門出台了一些文物政策,所以想要借著國家的力量和幫助,給世人展現觀看張家的傳世文物。郭興文知道這件事後也大為震驚,他看著眼前樸素的張振華實在不像一個有珍貴文物的人,於是他停下了工作問道,確定是真品清朝御筆金匾嗎?張振華嚴肅的表示這絕對是真品。郭興文又問,那這九道聖旨也是清朝皇帝親自下令的聖旨嗎?張振華又誠懇的表示絕對是真的。

這些文物的發現對於考古圈文物圈足以驚起千層浪,所以郭興文知道以後馬不停蹄地趕往了郭興文的家裡。第二天天剛亮,郭興文就帶著一些同事來到了張振華的家,他們剛到達這個小村的時候就感覺到了一種久遠的氣息。門前有兩棵百年的老樹,詢問後得知這兩棵樹從清朝的時候就栽在這裡了。

於是郭興文他們又趕忙進入了張振華的家裡,只見一種古樸的歷史氣息襲面而來。一口非常罕見的古井建在庭院中,郭興文很快就發現,張家古宅的房檐上,雕刻了許多有聲有色的古代神獸麒麟,而且還有其他精美漂亮的浮雕。整個房間的房梁非常壯實,足以顯示出一棟古風古色大氣的古宅。張家的宅子看起來是在清朝時期修建的官宦住宅,儘管看起來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裝修過了,但是也只是看起來有一點破舊而已。

於是他們一群人又來到了院子的裡面,只見院子里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石碑以及石雕,不同的文物盡在記者們的眼中。郭興文推測這些文物最起碼都是珍品,這些發現讓他們心裡一時有些緊張,他們此時心裡已經迫不及待要見到那九道聖旨了。只見張振華一陣操作,一個看起來非常破舊的木頭箱子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裡面有九道聖旨以及幾十副字畫。張振華非常小心地把這幾張字畫在郭興文面前展開,首先是兩張雍正的聖旨,然後是三張乾隆的聖旨,兩張嘉慶的聖旨,最後是道光的聖旨,這也是這麼多年來張振華第一次把這些東西拿給外人看。

根據郭興文所寫的新聞記載,這九道聖旨全部展開的話,可以把整個庭院都鋪滿。映照出的色彩十分好看,顯得整個院子都是霞光,直接給院子增添了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張振華說在1962年的時候,他的父親鎖住了張家的大門,隨後把他叫了過來。張振華第一次見到他的父親那麼嚴肅的樣子,當時家裡燃燒的香燭香氣縈繞,他的父親坐在正室,命令張振華對著排的一排排的祖宗牌位叩拜。等到張振華三跪九拜之後,他的父親張安邦從屋子裡拿了過來一個破舊的箱子,等到張安邦打開箱子以後,那九道聖旨以及金光閃閃的牌匾映在他的眼前,張振華很快就被這些東西吸引住了。牌匾上的字都是拿金筆寫的,隨著張安邦把聖旨緩緩打開,復古的光輝映照了整個屋子,奉天承運四個有力的大字出現在張振華眼前,讓張振華心裡不禁大為震撼。他知道這些都是聖旨,但是一個農民的家裡為什麼會有聖旨呢?

張振華並不知道這些聖旨的來歷,隨後他的父親張安邦給他解釋起來。張安邦說,這些東西都是你祖先遺留下來的,也是張家的榮耀!說完以後就把這些非常珍稀的文物都交給了張振華,並鄭重地託付給他,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把這些文物給保護好。

在場的記者們聽到這話以後,心裡都大為激動,他們知道如果這個消息被爆料出去,那效果絕對很勁爆。後來的結果如他們所料,張振華恐怕當時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兩張聖旨會在將來因為自己的念頭丟失

當記者聽完張振華的敘述以後,根據張家的家族先祖以及現場文物,在報社寫了一篇稿子,並刊登在了4月6日的西安晚報上。這件事情的報道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注意,許多專家都跑到了張振華的家裡。為什麼這些專家在聽到這件事後這麼驚訝呢?因為在當時,那些考古學家已經在西安進行了很多年的考古研究了,但是僅僅才搜集到4道聖旨,而這個農民家裡竟然有那麼多道聖旨可謂是震驚了他們,所以大家都想來他們家裡看看這些古代帝王下令傳旨的聖旨究竟是什麼樣的!

張振華家裡每天被這些來探訪的專家擠得人滿為患。後來一位記者對張振華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為了防止來觀看的專家遊客損害了文物,把這些聖旨和文物都交給相關部門吧,讓這些部門來好好保管文物。這個記者在提出這一建議後,立刻又刊登了另一篇報道,希望相關部門以及社會上的人士在看到這篇報道後,對於給文物局保管文物一事做出支持。當地的文物局在看到這個報道時很快做出了回應。

12月,張振華與本地的文物局達成了共識,並由文物局無償保管這些珍稀文物。1998年,西安市小雁塔文物管理所鑒定這些聖旨都是真品,表示希望在小雁塔進行展出。張振華非常開心的同意了這一件事,隨著這一次展出的圓滿成功,全國的展館都希望可以在自己的博物館進行展出。於是他們紛紛對張振華進行了邀請,這幾道聖旨也在廣東、江蘇這些地方進行了展出。為了防止這些聖旨被盜,每一次在展覽的時候,張振華都會一同前去,前幾次展覽都是很順利安全地結束了,但是最後一次卻發生了意外。

時間到了2002年12月份,江蘇省淮安市的清晏園對張振華髮出了邀請,希望借張家的這幾道聖旨以及金匾和一些其他文物展覽在博物館裡。張振華對此考慮了良久,最終還是決定與清晏園合作,於是他便簽署了一份協議。這次展覽的展出時間總共為兩個月,清晏園對此表示會給張振華文物的展出費以及生活費,加起來共有一萬四千四百元

在文物展覽的過程中,安全是由協議雙方共同負責的,清晏園會付主要責任,後來清晏園把這次展覽的名號叫做清朝九道聖旨真跡展覽。在展覽的時候,裝有文物的展廳鑰匙是張振華保管的,所以每天的開門與關門都是張振華來做的。清晏園對此要求值班的人員要輪班看管這些文物。

這次展覽本來進行的是非常順利的,來訪的遊客在見到這麼金碧輝煌的聖旨也表示大為震撼。後來,來觀看這次展覽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兩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逝,本來以為可以平平安安結束這次展覽,但是沒想到在他們進行收尾工作的時候,意外竟然來臨了

2003年2月24日,離展覽結束只剩四天的時間了。這天下午正準備要閉館,張振華不知怎麼了竟然把一樓西側給忘記鎖了。巧合的是,第二天的上午,本來應該在這裡值班的工作人員卻因為要參加,單位組織的植樹活動而沒有到。到了下午,張振華正在二樓進行每天的例行巡查。但是在到了二樓展廳的時候卻發現,陳列在那裡的兩道聖旨竟然沒有了!

那兩道聖旨分別是嘉慶14年的時候賜給張廷延夫婦,和道光2年賜給張錫奎夫婦的聖旨。張振華在發現這一情況時,心裡頓時升起了一股涼意,身體好像一瞬間發軟,癱坐在了冰冷的地板上。後來張振華反應了過來,立馬報了警,聖旨被盜這件事可謂是十分嚴重,淮安市的公安局立馬對這件事情進行了調查。

只不過在調查過程中,警方並沒有在現場找到撬痕,而且展廳的鑰匙都是由張振華父子保管的,怎麼可能會有人穿牆盜寶呢?於是警方懷疑這是張振華自導自演的一齣戲,但是對於這個懷疑,張振華對此也表示非常的委屈,不知道是招誰惹誰了。但是大事當前,他們只能整理好當前的情緒,積極與警方一起配合調查這出盜寶案。

在四年的調查過程中,張振華父子也洗清了自導自演的嫌疑。但是這個案件卻沒有得到進展,於是張振華父子對於此事感覺非常不滿。他們想要清晏園對於此事進行賠償,但是清晏園卻說,是張振華父子當時忘記了鎖門,並且他們手中的這幾道聖旨,還不一定是不是真品為理由拒絕了張振華提出的賠償。於是雙方對於這件事一直爭吵不斷,之後硬是打起了官司,鬧到了法庭。

2008年6月,張振華父子來到了淮安市青浦區的法院。他們控告清晏園沒有保管好這次展出的文物,並拿出了當時簽署的安全合同協議,要求清晏園對於此事賠償40萬元的損失。但是清晏園對於張振華父子的控告表示,被盜走的聖旨很有可能並不是真品,而是仿造的贗品,這次展品丟失也是因為張振華父子沒有關好門,於是展品才被偷走了,這個情況理應是張振華父子二人負責,並且清晏園表示拒絕張振華提出的要求。這兩方在法院上一直爭論不休,於是張振華只能拜託法院,把相關部門請來鑒定聖旨的真偽。但是聖旨如今已被他人盜走,鑒定機構也無法對於聖旨給出相應的鑒定證明。

後來張振華說交給陝西文化藝術鑒定中心來證明真偽,但是清晏園卻對此表示拒絕,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又吵了起來,不過令張振華對此感到開心的是,徐州聖旨博物館願意對於此事進行一些諮詢,並且對丟失的聖旨進行了估價。博物館的專家覺得,這兩道被盜走的聖旨如果是真品的話,那麼一道聖旨價值應該不會超過十萬。經過原告、被告雙方的證詞,以及徐州博物館給出的價值標準,法院給出了最後的判定。張振華父子沒有鎖門這個過失很嚴重,但是清晏園的保安沒有按時看守也有過失,因為雙方都存在錯誤,所以兩方應該負有相同的職責。

對於聖旨被盜一事,因為並沒有實際可供參考的東西。法院只能根據徐州博物館給出的參考價值進行酌情考慮,最後把這兩道聖旨的損失定為18萬元。因為兩方都有責任,所以對此損失兩方各承擔一半。法院覺得清晏園提出的聖旨鑒別不了真偽這一事表示,清晏園在展覽之前自己已經做出了鑒別,並且在展出時也宣稱是九道聖旨真跡,所以這一個理由是不成立的。

2009年12月,法院對於盜寶案做出了最後的審判,清晏園賠償張振華9萬元的損失。後來張振華一直都沒有放棄尋找丟失的這兩道聖旨,但是距離聖旨被盜已經有很多年了,找到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清晏園後來對於這一案又提出了重新上訴,他們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錯誤,但是淮安市的法院駁回了清晏園的上訴。而張振華家裡剩餘的那七道聖旨,也再也沒有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以及博物館裡面。

雖然最後張振華拿到了賠償,但是這些聖旨對於張家來說代表著極高的榮譽,是張家後人需要一輩子去保護的傳家寶,是張家文化使命的延續。可是如今卻丟了兩道聖旨,估計張振華的心裡早已陷入了無盡的後悔中吧!此事過後張振華的心裡默默定了一個決心,那就是以後不管怎樣,都不會再把這些文物外借展出了。不管會不會有利可圖,張振華以及後代也會非常用心地保護。

而博物館的行為也遭到了一些群眾憤怒的聲音,如果丟失的兩張聖旨還在國內倒也還好,如果丟失到了國外,那麼對於張振華來說不僅是一件壞事,對於我們國家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畢竟這是屬於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瑰寶,對於這些文物,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好好地去保護它。傳承下來的不僅僅是物品,更是文化以及對祖先歷史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