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朱德回到家鄉卻不識自家門,被堂弟「嘲笑」穿得不如縣幹部

朱毛,朱毛,先有朱,才有的毛嘛!」在延安時,有人問毛主席如何看待朱德,主席這樣回答。在主席的心目中,朱德的貢獻和才能與自己不相上下。朱德曾任總司令,是中國赫赫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深受人們的尊敬。

圖一 工作中的朱德

依據常理,這樣位高權重的朱德,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百姓的熱烈歡迎,回家鄉視察也應該風風光光的。可是,1960年朱德回鄉時,卻穿得非常差,連村子裡的老鄉都沒有認出他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布衣還鄉

來到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朱家大灣村村口,朱德看見了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這位老人坐在一張小凳子上,拐棍放在一旁,正曬太陽。朱德隱約覺得曾見過這位老人,可是無論如何也想不起他的名字來。

圖二 抗戰時期在延安的毛澤東(左)與朱德

正躊躇著要不要走過去,老人先看見了站在原地的朱德。老人上下打量著眼前人:一雙舊皮鞋,上面爬滿了褶皺。一件舊的黃呢子大衣,衣服邊角洗褪色了。大衣裡面裹著一件灰衣服,只有領子露出來,針腳處的布料變得稀鬆。

「你是,你是那個……」老人的眼裡滿是激動,站起握住了朱德的手。「對,你是代珍哥呀!怎麼回來了也不說!

代珍是朱德曾經的名字。當年,朱德的父母曾先後生育過14個孩子,卻只有8個孩子活了下來。朱德家曾給地主做佃農,那個地主對他們一家非常刻薄,經常剋扣工資不說,還在一年除夕夜將朱德全家趕了出去。

圖三 朱德與家人的合照

由於家中人口多,朱德的出生並沒有給他的父母帶來歡喜。他的父親隨便給他起了個賤名,可他的祖母卻覺得朱德的面相不錯,對他疼愛有加,給他起名叫代珍。後來他離開家鬧革命,才改名為朱德。

被這老人的話提醒,朱德立刻想起這個老人是自己的一位表弟。親人見面格外高興,老人緊緊拉著他的手,帶他到村子裡去。走在路上,他不由得又打量了朱德一番,問道:「你給老百姓做了那麼多好事,當了總司令那麼大的官,怎麼就穿成這樣回來?還不開車,怎麼走著呢?」

聽了這話,朱德笑了起來,回答道:「總司令是啥子嘛!哪有那麼金貴呦」。

聽說朱德回來了,村裡的百姓和幹部都紛紛出來迎接他。表弟對朱德說:「代珍,你看,咱們的幹部穿得都比你好,咱們老鄉穿的衣服也比你的新呀」。

圖四 朱德曾穿過的元帥禮服

朱德看大家穿得的都又乾淨又暖和,非常高興。他說,衣服不在新舊,能保暖就行了。自己穿不穿好衣服無所謂,他最想看見的是百姓們都穿得好,這就足夠了。

以朱德的幹部等級,他在回鄉的時候是允許坐車的。可是剛到村子附近的山路上,朱德就要求下車,不讓司機再往前開了,也不讓警衛員們跟隨。自古以來,人們常說要「衣錦還鄉」,如果坐車回家鄉,那不是正好顯示出自己的身份嗎?

朱德卻說,他不需要「衣錦還鄉」,他的身份沒什麼特別的。在美國記者採訪朱德時,他曾說:「我一生中走路的時候多,雖然有時候會騎馬,但是大部分都是跟戰士們一起走,一起行軍」。

朱德當年在家鄉的時候,都是走著進村子。當年離家鬧革命的時候,也是走著離開的。如今他又回到家鄉,怎麼能夠坐著汽車呢?他不想打擾村子裡的百姓,不想驚擾別人。

圖五 羅瑞卿(右)陪同朱德檢閱部隊

素宴

回到村子,朱德馬不停蹄地來到馬鞍中學,關心青少年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他問孩子們的伙食好不好,學費多少,是否出得起上學的費用。

圖六 延安王家坪 朱德與孩子們在一起

孩子們看朱德這麼親切,很想告訴他真實的情況。但是又知道朱德是總司令,不敢對他實話實說。見孩子們猶豫不決,朱德大概知道了孩子們的生活條件並不好。

那時候,中國正在經歷三年自然災害,許多農村地區缺少糧食。學校的孩子們身材瘦瘦的,許多男孩子的個子很矮。朱德見了很心痛,對學校的領導說:「你一定要想辦法給孩子們申請救濟。這些孩子不必去參加支農勞動了,他們讀書費腦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吃不飽哪兒行啊!」

圖七 朱德與女兒

感覺到家鄉的糧食緊缺,朱德之後又去了集體食堂。本來,他聽說集體食堂的伙食很好,可是來了之後卻發現,食堂熬得粥清湯寡水,一碗中沒有幾粒米。

到了午餐時間,當地的官員給朱德準備了魚和肉。朱德看了很生氣,要求將這些好菜撤下去給百姓們分著吃。他讓人去挖些野菜炒來吃,說要跟百姓們吃一樣的飯菜。

儘管如此,地方官員還是面露難色。詢問之下朱德才知道,原來山坡上的野菜都已經被挖光了。得知了這樣的情況,朱德默默地流下了眼淚。他當即向人們保證,黨中央一定會幫助大家渡過難關的。

圖八 1955年10月1日,朱德(左二)在天安門城樓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有人告訴朱德,他在家鄉的親人生活非常艱難,縣裡的領導知道了要給他們家人發救濟糧。朱德說:「要發就每個人家都發,不能只發我家人,不能搞特殊」。

他要求接待的人不要給自己準備魚肉,更不要準備煙酒。領導們很為難,因為招待總司令是他們的職責,如果什麼都不做,會被人說是失職。

最後,朱德同意每餐的伙食由他自己選擇。他從來不點魚和肉,只吃菠菜、折耳根和紅薯這種最普通的素菜。身邊的人勸他點些魚肉,朱德卻說:「百姓都吃不上飯,你讓我吃魚、肉,我怎麼能吃得下去呢?」

圖九 朱德和兩個孫子

在席間,他常向人們講起自己小時候的故事。那時候朱德的家裡很窮,經常沒有飯吃。他說自己現在不知道什麼是餓,很抗餓,小的時候他經常挨餓。如今吃這些家鄉菜,素菜也很香,就是當年的那個味道。

庠序之教

出生在佃農家庭的朱德,從小就跟隨父母住在地主家的一間破屋中。地主吝嗇刻薄,經常逼迫他們拿出更多錢來租住房子,甚至以此為由剋扣朱德父母的薪水。

他們一家幾口人都擠在一間屋裡,屋子四面透風,經常漏雨,除了床鋪就是一個火爐。那一年,朱德才幾歲,一家人圍著火爐取暖。當晚是除夕,本應該是合家歡樂的時候,可是他們一家人卻在為下一年的生計而發愁。

圖十 朱德故居

就在這時,一陣寒風夾著雪片吹進屋裡,屋門猛地被地主踹開了。地主帶了幾個幫凶,三下五除二將朱德一家的行李家當扔出門外,對他們說:「這屋子已經租給新的客人了,你們現在就走」。

沒等問清緣由,朱德一家就被掃出門外。天寒地凍的除夕夜,他的父母只能帶著一家人在街上流浪。後來,一戶姓沈的人家招幫工,見他們可憐,就收留了他們,還給他們房子住。這段回憶成了朱德一生的痛。

朱德這次回鄉,專門去自己曾住過的屋子看了看。當年他們一家居住的破屋不見了,只剩下了一座嶄新的大屋子。屋子門口的牆上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朱德故居」。

圖十一 朱德的辦公室

朱德既生氣又無奈,對在場的人說:「這哪裡是我家!如果當年有這麼好的屋子住,怎麼會被趕出來!」朱德要求這棟新建的房子不許在掛「朱德故居」的牌子,也不要再興修新的房子來作為「朱德故居」了。

圖十二 朱德在南昌起義時用的手槍

朱德的親戚告訴他,這是當年他做了旅長後,村裡人給他修的。後來聽說他做了總司令,就打算在現有的基礎上擴大,改成「朱德紀念館」。但是現在的屋子做紀念館還是太小了,必須要挨著這棟房子的村民搬走,佔用他們的土地才能夠修建。朱家人不想這麼做,但是地方的領導一定要為他修紀念館。

朱德沒想到,村民們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生活已然非常艱苦了,如今竟要為了這個不該修的紀念館,強拆百姓的房屋。他立刻叫來了相關領導,嚴肅地對他們說:

「這些人家都是我當年的鄰居,人家一直住在這裡,怎麼能夠趕走人家呢?為我修紀念館有什麼用,這些人家沒有不僅沒有占我的光,我還給人家添了這麼大的麻煩,依我看,這個屋子就關了,紀念館也不要再修了」。

圖十三 朱德鼓勵青年投身革命事業的手書

朱德告訴這些地方官員,要多為百姓做實事,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像這種損害人民利益的事,以後再也不許有了。但是這間屋子不作為「朱德故居」,朱德也不可能回來居住,難道要一直空這嗎?

一些人建議,既然修了,就應該讓朱家的人住進去,因為這個屋子就是為朱德修的。朱德在思考之後作出決定:將這個屋子改成學校,讓孩子們在村裡就能讀書。他還幫助村子招募教員,將學校組織起來,幫助自己的家鄉發展教育事業。

圖十四 朱德在學習共產黨宣言

朱德深知,知識改變命運。他不想讓家鄉的孩子再受自己小時候那樣的苦,想讓他們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柔腸與情衷

現在人們提起朱德,總是想起一個跨著戰馬,穿著軍裝的大將形象。的確,朱德為新中國立下赫赫戰功,是新中國的「開國將軍」。可是金戈鐵馬半生的朱德,卻也有著柔情的一面。

這些年來,朱德從沒有回過家鄉,一直在為革命事業而奮鬥。他最挂念的人,就是遠在家鄉的母親。朱德的父親走得早,他因為工作原因,沒能在母親跟前盡孝。

對於朱德投身革命事業這件事,朱德的母親不僅知道,還非常支持。她知道兒子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也知道這條道路充滿了危險和犧牲。朱德隔三差五會給母親寄信,還會在信中附上一些錢,讓老人補貼家用。

有一次,朱德知道母親思念自己,就隨信寄了一張自己的近照。他的母親收到這張照片,彷彿得到了寶貝,每天無論做什麼,總要先看一看,有時還會對著照片喃喃自語。鄉親們知道她思念兒子,勸她去北京找一找朱德,到朱德身邊去。

可是老人卻說:「他的工作忙,我老了,不僅幫不上他,還給他添麻煩,我不去找他」。

後來,朱德從親戚那裡收到了母親病重的消息,本想要趕回家去再陪一陪她,無奈前方戰況緊急,軍隊不可一日沒有統帥。他忍痛寫了回信,並向自己的好友借了200元寄往家中,囑託親戚用這些錢好好給母親看病。

當時朱德一個月的工資是5塊錢,他根本沒辦法一下子拿這麼多錢出來。他的好友聽說了他的難處,紛紛慷慨解囊,為他湊齊了這些錢。

待完成了前方的任務,朱德想要立刻趕回家中。誰知還沒有動身,就收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得知這個消息,朱德悲痛不已。自古忠孝難兩全。這次朱德回到家鄉,見自己的祖母、母親、還有一些疼愛他的長輩都離去了,物是人非。

圖十五 朱德寫的詩詞

如果他早一點回到家鄉,是不是會不一樣?在這之前,朱德因工作原因先後六次來到四川,可是他不願用工作時間處理私人事情,「過家門而不入」。

1960年的這次回鄉,是朱德生命中第一次回到家鄉,也是最後一次。在那之後,他再也沒有機會重新踏上家鄉的這片土地了。他思念家鄉,思念自己的親人,但他更熱愛這片土地。他知道,只有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片土地,他的家鄉才能變得更好,中國的人們才會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