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孝乾被捕牽連400人,蔣介石想破頭,也不知吳石為何是共產黨員

1975年,病重卧床的周總理,曾囑咐中央調查部部長羅青長同志:「不要忘記台灣的同志!」

周總理專門提到了二張一吳:二張是張學良和張鎮,前者領導了西安事變有救國之功,後者在重慶談判中保護毛主席,配合了周總理的許多工作。

而一吳卻少有人知,他名叫吳石,是一位身在台灣心在大陸的國民黨高級將領。

吳石將軍

1950年2月28日,時任台灣方面國防部參謀次長的吳石,因為蔡孝乾(時任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的叛變,被國民黨特務發現身份並逮捕。

特務抵達吳石家時,他便已知曉了一切,兩度打算自殺,卻因為特務的阻止、家人的關懷而不得。

吳石轉過頭,俯下身笑著摸了摸兒子的頭,又轉頭對稍大一些的女兒說:「別怕,爸爸走了,你好好讀書,照顧好弟弟。」這一走,便是死別!

吳石身份的暴露,讓國民黨高層再次引起頗大震動,連蔣介石也想不明白,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國防部高官,為何要與共產黨穿一條褲子。

事實上,就連吳石的妻子兒女,也不明白丈夫(父親)為何要這麼做,蔣介石對吳石信任有加,去到台灣後任他為國防部參謀次長,可謂位高權重、名顯祿厚,可吳石還是要冒著殺頭危險為大陸賣命?

其實,這是他們並不明白何謂真正的信仰,不清楚心懷天下的人,他們心中自有一份大義與赤誠。

正如吳石臨刑前在獄中所題的那首抒懷詩:「天意茫茫未可窺,悠悠世事更難知。平生殫力唯忠善,如此收場亦太悲。五十七年一夢中,聲名志業總成空。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對我翁。」

本文,便帶大家進入吳石的光彩一生,看看何謂真正的有識、有能之士?

1894年,吳石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螺洲鄉,該地是革命的前沿地區之一,吳石深受進步思潮的影響,青少年時期便樹立了遠大志向——為國家和民族崛起而奮鬥。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大幕,吳石與同鄉吳仲禧,一起投身福建北伐青年軍,參與並見證了晚清的坍塌、民國的興起。

吳仲禧

辛亥革命勝利後,吳石先後進入武昌預備軍官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求學,前後四年時間,憑藉出色天賦、刻苦努力,無論是年終考試,還是結業考試,始終是全校第一,令全校師生驚嘆不已。

本可以就此從軍的他,卻深覺當下所學無法撐得起自己極高的志向,便又趕赴日本留學,在日本炮兵學校與日本陸軍大學,又再深造了頗長一段時間。

兩校畢業時,吳石的成績仍是全校第一,這再次轟動了兩國軍界。當時,吳石有一個「十二能人」的譽稱,是說他在文、武、詩、詞、書、畫、騎、射、駕車、游泳、英文、日語等十二個領域,都有不凡造詣。

此時的吳石,心中有著巨大的抱負,他想以自己之所學,為祖國復興出力,帶領中華好兒郎們,打出一個盛世太平,打出一個國泰民樂。

吳石將軍

吳石心懷憧憬的他回到國內後,並沒有得到領兵打仗的實職,只是被安排到機關任職,從事一些參謀、教學、情報類工作,有些明珠暗投的嫌疑。

不過,這也很好理解,蔣介石奉行唯親是舉,對於黃埔出身的眾人,才是真正的器重有加。而吳石這些外來戶,如果沒有強悍的背景,是很難獲得實權軍職的。

吳石心有不甘,可仍舊不曾荒廢時光,在職時間認真負責,苦心鑽研兵事,為國民黨大業苦心綢繆。

尤其是從事大學教員工作時,撰寫了一大批軍事著作,為國民黨軍培養出了眾多人才,後來國軍中不少著名青年將領都是他的學生。

1936年2月,吳石憑藉著勤勤懇懇,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少將,這本是一份極其不凡的榮譽,可吳石心中卻並不開心,只因為他空有屠龍之技,卻沒有施展的機會,空耗時日已久,心志漸漸有所衰頹。

蔣介石

吳石一直渴望帶兵打仗,當初保定軍校的同學白崇禧等人都得到了重用,成為了國民黨軍中的高級將領,吳石自認一點都不輸於他們,一腔所學但得所用,那便真是夫復何求?

在土地戰爭時期,哪怕並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可他仍堅持站在國民政府的陣營,堅持為蔣介石的反共大業出謀劃策,彼時他認為只要消滅了共產黨,國民政府就一定會全力抗日,自己或許會有上戰場殺敵的機會。

可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仍舊是死性不改,明面上說是建立民族統一抗日陣線,可對於共產黨仍是時時針對,對於日寇卻是百般退縮,這讓他心中的失望越積越多。

1940年初,吳石與同鄉老友吳仲禧得見,此時的吳仲禧在韶關擔任第四戰區長官部軍務處處長和韶關警備司令員。吳石不知道的是,吳仲禧早在西安事變後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吳仲禧

當時國民黨內部依舊腐朽不堪,大發國難財者有之,大肆爭權奪利者有之,虛應抗日事宜者有之,面對日寇一退再退,大好河山被敵所佔,心有熱血的吳石想做些什麼,可發現自己什麼也改變不了,那種鬱郁不得志讓他十分苦悶。

吳石露出的這種情緒,讓吳仲禧覺得吳石是可以爭取的對象。此後,吳仲禧便通過吳石的要害所在,為自己的地下工作獲取一些便利,投桃報李之下,有意無意地對吳石提供一些幫助,兩人的關係越來越近,吳仲禧認為吳石確實是可以爭取的。

吳仲禧後來在回憶錄中寫到:「吳石對共產黨人是有好感的。他讀過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等軍事著作,在武漢珞珈山聽過周恩來的演講,還同葉劍英等人有過交往。」

1940年底,吳石在桂南會戰中意外組織起了一場關鍵性戰役,並取得了大勝,得到了同窗好友白崇禧的大力舉薦,從國軍本部調至第四戰區擔任中將參謀長。

白崇禧

而吳仲禧也在不久後,被調到柳州(第四戰區長官部駐地)擔任中將軍法監督,二人在一處共事,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

吳石有一位至交名何遂,在國民政府中擔任要職,這是一位思想進步、赤心為國的忠貞之士,不以黨派之別而敵視共產黨,西安事變開始,便一直積極幫助中國共產黨。

吳石在南京和重慶時,經常和何遂探討時事,十分贊同他「全民同心,不分黨派」的抗日理念。

吳韻成(吳石長子)回憶:「父親吳石在抗戰初期從事對日情報工作,因此與周總理、葉劍英等人有過交往,吳石對周、葉等人頗為敬重,直言他們是真豪傑,而周、葉等人對於吳石也頗為賞識,雙方都對彼此有著極大的好感。」

何遂

第四戰區瀕臨中越邊境,吳石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還救了越共首腦胡志明的性命。那是1942年底,鎮邊縣抓到了一個偷摸入境的越南人,懷疑是日本間諜,給第四戰區發報請求就地槍決。

吳石聞訊後,下令給鎮邊縣把人送來柳州的長官部,經過多方了解,判定其人是越共首腦胡志明後,對其以禮相待,讓胡志明在柳州長駐,幫助其做了許多事情。

1944年,日軍大肆進犯桂溪所在的湘桂大地,桂系軍隊節節敗退,吳石多次請示國民政府派重兵援助,可卻沒得到任何回應,最終的結果便是日軍迅速突進,湘桂基本淪陷,遍地都是逃難的軍民,多被日本飛機炸死途中。

親眼目睹這一切的吳石,哪能不明白此中的關節,蔣介石這是借日寇之手,來打壓桂系的勢力,這在以往已經對共產黨使用過了。

胡志明

吳石對於自己所效忠的「黨國」,再也不抱希望了,他對家人說「我再也不幹了」,隨之憤而辭去了戰區參謀長之職。

吳石失望地回到重慶,被委任為軍政部部長辦公室主任,抗戰勝利後前去接收上海,他親眼目睹那些蛀蟲,在接收過程中大肆貪污,讓整個上海的民眾生活環境更加艱難。

在國民政府官場中,像吳石這般不同流合污的「醇人」,是很不合群的,自然只會被一而再地排擠。這不,回到重慶後,就直接給排擠到二線去了,去到史政局去擔任所謂的局長。

多年多學,而今卻再無得用,吳石徹底失望了,時常發牢騷說:「國民黨不亡沒天理!」這話甚至一度傳到了蔣介石的耳朵里,幸而有好友幫著說情,這才沒有惹下大亂子。

可吳石還是「死性不改」,在家中收聽解放區的廣播,還要兒子吳韶成幫著記錄。吳韶成後來回憶,當時父親發牢騷傳入蔣介石耳中,哪怕有好友幫著轉圜,可還是在蔣心中留下了疙瘩。為此,蔣介石還給他家分了一套新房子,隔壁就住著毛人鳳。

不過,父親是那種執拗性子,一點也不掩飾自己的「親共」行為,讓他們全家都經常心驚膽戰。

吳石將軍與妻兒合影

1946初,吳仲禧被調至南京任中將參議,組織想讓他在國防部內謀一實職,以更好地開展情報工作,吳仲禧通過吳石的關係,最終實現了這一目的,成為了監察局的首席監察官,可以經常去到各地視察軍隊,收集國民黨軍的重要情報。

從起初的小忙,到如今的大忙,吳石雖沒有明言,可看得出來他的心已經轉到了共產黨這一邊。

1947年4月,終於捅破了這一層窗戶紙,經過何遂的介紹,吳石與華東局領導劉曉會面,進而與共產黨真正建立起了聯繫。

此後,吳石利用職務之便,經常往返於華東各地,不斷為組織搜集並傳遞情報,立下了不可磨滅的重要功績。

1948年6月,吳石憑藉關係讓吳仲禧得到了徐州剿總參謀長李樹正的重視,進而得知了淮海大戰中國民黨軍的諸多部署,為後來我黨的布局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樹正

1949年初,解放軍已成大勢,國民政府內部人心惶惶,許多人都已開始考慮後路。當時國防部仍存500箱重要機密資料,白崇禧、陳誠建議直接運往台灣,可吳石則主張先行運往福州,給出的理由是局勢變好的話返京容易,若變壞轉移去台灣也方便。

實際上,吳石得知自己即將調任福州公署副主任,想著妥善保存這批資料,時機成熟後率部於福州起義,最終把這批資料獻給解放軍。

後來,面對當局的催促,吳石找好借口以延遲,再實行李代桃僵之策,把真正的檔案資料保存了下來。

1949年7月,吳石被擢升為國防部參謀次長。這時國民黨撤台之事已定,吳石深感為組織出力太少,為人民做的事太少,現在既然仍有機會,就打算攜妻兒入台,繼續為組織服務,為此哪怕遭遇那萬一也不惜。

陳誠

此時,吳石本可以選擇留在大陸,以他對人民的功績,我黨肯定會妥善安排。可吳石卻沒有任何猶豫,便給出了自己的選擇——去台灣,繼續為組織服務。

赴台之前,吳石專門去見了一次吳仲禧,向他說明了自己的選擇。吳仲禧向組織彙報後,組織對此極為重視,給吳石安排的代號為「密使1號」,保密級別提到最高,盡一切努力為他提供掩護。

1949年8月,奉蔣介石即速攜眷赴台的指示,吳石帶著妻子王碧奎和一雙年幼的兒女趕赴台灣,大兒子吳韶成和大女兒吳蘭成,則留在了大陸。

想必吳石此時便已經做好了以防萬一的準備,留在大陸的一雙兒女,便是他血脈的傳承。至於妻子和一雙年幼的兒女,這也是無奈之舉,若不是帶著他們,蔣介石怎麼會放心對他委以重任。

吳石與家人

吳石趕赴台灣後,才算真正的身居要職,得以接觸到大量的軍事機密,這是個得天獨厚的機會,吳石第一次覺得自己原來也可以如此重要,小心翼翼卻又仔仔細細的,為組織篩選出一份又一份重要情報,通過有關秘密渠道傳遞給大陸。

關於吳石提供的一系列情報,曾參與審理吳石案的國民黨特務李資生曾表示:「吳石在篩選情報中,由於長期從事高級參謀工作,有著極其出色的嗅覺,經他傳遞的情報,都是極其清晰且重要的,對於數字、圖表等重要細節尤其重視,對於中共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諸如1949年10月到11月,解放軍對金門和舟山群島的進攻,都遭受了重大損失,通過戰後總結,這兩仗的失利與我黨無法掌握國軍部署有關。

解放戰爭期間,我黨在國軍多部部署了諸多情報人員,能做到一定的有的放矢,這才得以一步步穩紮穩打,讓國民黨在中後期幾無還手之力。

而今,國民黨撤去台灣,整個陣線收縮,獲取與傳遞情報難度都無形增大,這才吃了如此兩個悶虧。

為了改善這一情況,需要儘快取回吳石探聽到的情報,1949年11月底,組織派遣長期在香港和上海潛伏的情報人員朱楓赴台,借探望在台灣保密局工作的繼女和女婿為由,以這種社會關係作為掩護,秘密與吳石接頭取回情報。

朱楓烈士

朱諶之沒有辜負組織的期望,赴台後安全地取回了吳石收集來的情報,那是一卷包括《台灣戰區戰略防禦圖》《關於大陸失陷後組織全國性游擊武裝的應變計劃》在內的微縮膠捲,全是台灣軍方的重要部署,為華東局之後的行動提供了切實有效的依據。

其中,有幾份重要的情報,一度被毛主席等中央高層親閱。毛主席對這些情報的來源頗感興趣。

周總理告訴他這是台灣的同志在虎穴內覓得,進而由一位女交通員不顧安危去往敵後取回,毛主席聽完後連連稱讚,當即囑咐:「一定要給他們記上一大功!」

毛主席興之所至有感而發,創作了一首詩五絕給予稱讚:「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

朱楓烈士

1949年底,解放軍三軍齊備對台灣虎視眈眈,蔣介石在台灣憂心不已,鑒於以往失敗的經驗,需要大肆清理內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固守台灣」的中心任務。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蔣介石成立國防部總政治部,讓兒子蔣經國負責,對整個武裝部隊實施監控,務要不再出投共事件。其次,要蔣經國統籌處理中共台灣地下組織。

蔣經國本著「寧可錯殺一千,決不放過一個」的原則,在台灣各界展開了徹底的清共,我黨在台灣的地下組織面臨著重大考驗。

1950年1月29日,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蔡孝乾被捕,不到一周的時間,蔡孝乾便被敵人的威逼利誘俘獲,一股腦的把我黨在台灣的地下組織全部出賣。

蔡孝乾

這次事件,共導致我方400多名潛伏同志被反動派逮捕。這400人中,其中一部份人變節活命,其他的大部分同志則寧死不屈,被反動派在馬場町刑場血腥鎮壓。

原先,吳石的身份蔡孝乾並不知曉。可因為金門和舟山群島兩次失利,當時的局勢太過緊張,組織派遣朱諶之來台接收情報,這自然不可能越過蔡孝乾,幾次之後,蔡孝乾也便知曉了吳石的紅色間諜身份。

於是乎,吳石便遭遇了特務找上門,求死又不得,在家人的惶惶不安中被抓走。不僅是吳石,他所布下的高級軍官陳寶倉、聶曦、王正均、林志森等人,也被特務一網打盡。

1950年6月10日,(右起)聶曦,吳石(寫遺囑者),朱諶之,陳賓倉聆聽死刑判決

不久後,連身在舟山的朱諶之,也被特務派人抓回台灣。朱楓被捕後,曾趁看守人員疏忽,吞下了金項鏈試圖自盡,一夜之後已經昏迷,特務發現後送往醫院,經過急救後竟然又蘇醒了過來。

曾參與審理吳石案的大特務谷正文,後在回憶往昔時如此說道:「此種維護重要工作、不惜犧牲個人生命之紀律與精神,誠有可取法之處」。並稱讚吳石、朱楓這些人黨性堅定,有著非凡的學識與能力。

朱楓烈士犧牲前

吳石被捕後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一隻眼睛失明,他深知蔣介石對他這個大叛徒的痛恨,如果不出賣組織,那是沒有絲毫生還希望的,甚至於連累在台灣的家人也沒有好果子吃。

然而,入台之時已經做好了準備,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他不可能再做那違背信念之事,那便只有有負家人了。自知死期將近的吳石,在獄中寫下了一份兩千多字的遺書。

遺書內容主要都是關於家人,回憶了夫人王碧奎嫁於自己這麼多年來的酸甜苦辣,向她表示了最真摯的眷戀與不舍,又為自己連累她而深深愧疚不安。

對於一雙年幼的兒女,也是眷戀與愧疚同在,如他寫給今年剛滿6歲的小兒子:「春天剛報名入私立幼稚園,還沒見到他入學就被捕。不知父子尚有見面之日否?思之不禁淚涔涔下矣。」

吳石將軍被抓


吳石所料不錯,在被捕三個多月後,1950年6月10日,蔣介石終於失去耐心,對他以及朱楓、陳寶倉、聶曦、王正均、林志森下達了處決令,六位國之義士一同慘死在了反動派的槍下。

歷史不會遺忘英雄,祖國自該銘記功臣。時隔二十多年後,1973年周總理在毛主席的支持下,追認吳石將軍等人為革命烈士,以表彰他們為祖國統一所做出的特殊貢獻。

1950年7月17日,劉晉鈺與嚴惠先被宣判死刑後低首寫遺囑

2000年,吳石將軍和夫人王碧奎的遺骸落葉歸根,被安葬在北京郊外的福田公墓,公墓前立有一塊漢白玉石碑,正面寫有:「吳石將軍、王碧奎夫人之墓。」

背面銘刻:「勝利後反對內戰,致力於全國解放及統一大業,功垂千秋!」其碑文由原國務院秘書長羅青長親自審定,由吳石將軍原心腹秘書鄭葆生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