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四個「川」,分指哪些地區?如今只剩下兩川,很少有人知道

2020年09月15日05:24:13 歷史 171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川,是滾滾長江東流水,日夜奔騰向西行。那麼,四川省名為「四川」,真的有四條江河嗎?電燈點火——其實不燃(然)。

四川地區的中心城市,唐代以前稱「益州」。地處盆地,域內水網縱橫。但是四川的「川」,指的是一馬平川的「川」。

四川的四個「川」,分指哪些地區?如今只剩下兩川,很少有人知道 - 天天要聞

宋朝時期國家的行政區劃不稱「省」,而稱「路」。天下被分為十五路。後來的四川,包括「西川」和「峽西」兩路,因此又稱「川峽路」。

到了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時「川峽路」又被分為了: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和夔州路。這就是後來的「四川」。

利州的部分地區,元代被劃入陝西。而夔州本屬重慶奉節,重慶直轄後也脫離了四川。

於是,今天的四川只剩下了「益州」(成都地區)和「梓州」(綿陽、三台地區)兩川。但是,很多人卻不是了解這一點,甚至是誤以為是河流中的「川」!

一、四川「消失」的「兩川」

四川古稱益州。從秦朝的李冰父子建都江堰起,二千多年來,益州(成都地區)一直是四川盆地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只不過在元代以前,中國的行政區劃中,沒有省的提法。

四川的四個「川」,分指哪些地區?如今只剩下兩川,很少有人知道 - 天天要聞

秦朝的時候,四川叫益州;唐朝的時候,四川叫劍南道。不過,那個時候劍南道管轄的範圍比現在大。除了四川一些地區,還包括甘肅省文縣,雲南哀牢山、瀾滄江,貴州北部一些地區。

經過數百年的變遷之後,才大致形成了後來所說的「川峽路」,元朝的時候正式定名四川省。明朝的時候,四川省總面積一度達到57萬平方公里,是四川行政管轄範圍最大的時期。

在中國古代,漢中是進入四川盆地的必經之路,軍事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歷代以來,各路勢力要進入蜀地,必經「漢中」。

因此,為了制衡四川地方勢力,在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時,元朝就把漢中地區劃分到了陝西省。而漢中在那之前一直屬於「利州」。所以說,利州路在元朝的時候,被分了大部分出去。

後面一個被分出去的就是夔州,夔州是指重慶的奉節地區。四川省地大物博,僅有成都一個中心城市,很難完全輻射到周邊地區。自元朝或者更早一點的時間起,重慶就因為緊臨長江,成為了四川地區的一個重要水上交通樞紐。

四川的四個「川」,分指哪些地區?如今只剩下兩川,很少有人知道 - 天天要聞

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作為陪都,接納了大量自北方中心城市轉移過來的工廠、學校和政治機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規模。

後來,國家要實現南水北調,開修三峽大壩,於是為了移民安置等問題,在1997年的6月將重慶定為直轄市。從此,四川就又少了一川。

二、四川的人文風俗

有一些人說,巴蜀其實是兩個族群,自古不同源。以益州(成都地區)人為代表的四川人,古時候是屬於「蜀國」,而重慶人古時候是屬於「巴國」。

蜀人依靠都江堰形成的衝擊平原發展生產,而巴人相對落後,是山地民族後代。所以,兩地人性格也有一定的區別。比如成都人心思縝密,感情豐富;而重慶人則脾氣火爆,性格直爽。

但是假如單從長相上來看,兩地人民根本毫無差別。當外地人看到幾個川渝兩地人站在一起時,一般也不會覺得他們的性格行為和生活習慣上有太大的差異。這又是為什麼呢?

四川的四個「川」,分指哪些地區?如今只剩下兩川,很少有人知道 - 天天要聞

那是因為:如今川渝地區的人民,超過八九成都是清初的移民後代。重慶更加特殊,歷史上移民次數多達八次。

第一次移民發生在公元前314年,秦國滅巴國後,派張若駐守巴地。後來又於三國、兩晉時期、北宋靖康時期、元朝紅巾軍起義之時全國大移民。再後來又是兩次湖廣填四川,再加上抗戰時期,重慶作為中國的大後方帶來的大量移民。

如今川渝地區的人,往祖上三代算,基本上不太可能找到「土著」。只是平原文化和碼頭文化的區別,造成了兩個地區人性格上些許的差別。

但是,總體上的川人性格,都是在大移民之後合流重塑的。語言是全國方言大雜燴,生活習慣也是全國大雜燴,看上去都差不多。

那麼,外地人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四川人呢?當然是聽他們講話來判斷,因為四川話有一些獨特的地方。你聽他講話像四川的,他就是四川的!

四川的四個「川」,分指哪些地區?如今只剩下兩川,很少有人知道 - 天天要聞

此前有一個宜昌朋友,常在外出差,一講話就被說是四川人,於是她說應該把她的家鄉宜昌劃給四川。當然,她這樣說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她喜歡四川,她覺得四川的歷史、地理和人文、風俗都很吸引人。

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四川因為地勢的原因,自成一國。盆地里植物、動物和礦物資源都非常豐富。空氣濕潤,水量充沛,很適合避世隱居。當然,也適合別有居心的人養兵,劉邦就是從這裡打出去的,而劉備也是,只不過他沒成功罷了。

一些社會比較動蕩的年代,普通的百姓生活不下去,就喜歡跑到四川來開荒。明初和清初,朝廷鼓勵「流民」入川墾荒的行為。一旦開墾荒地,土地歸屬權就屬農民。

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四川,開荒種田,獲取生活資源,也遠遠比中原和西北地區來得容易。只要稍有一些頭腦,隨便在這邊當個小商小販,生活上就容易自給自足。

況且川人是移民的後代,經歷過很多變遷,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就變得「樂天知命」,注重享受。整個地區的人生活節奏都比外面慢半拍。年輕人呆久了,也會跟著有很多變化

四川的四個「川」,分指哪些地區?如今只剩下兩川,很少有人知道 - 天天要聞

四川本地人也覺得這樣「要不得」。於是,四川變成了兩川,出去的兩川人民,又把「少不入川」的警告,帶到了全國。

結語

四川省的川,其實指的是山川,而不是河川。四川從前有四個「路」:益州路(成都一帶)、利州路(漢中地區)、梓州路(三台)和夔州路(重慶奉節)。四個地區合稱「川峽路」,於是又叫四川。

元代的時候,利州的一部分划出去了。1997年,夔州地區也划出去了。於是,今天的四川,就只剩下「益州」和「梓州」兩川了 。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著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