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襄子在位三十二年後去世,趙襄子去世之後,繼位的趙氏君主都比較平庸,趙國實力沒有得到提升,直到趙武靈王誕生之後才發生改變。
但從趙襄子到趙武靈王這一百多年的時間內,趙國還是發生過幾件大事的。
第一,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正式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此事件標誌著,中國歷史從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趙國位列「戰國七雄」之一。雖然是七雄之一,但趙國的實力和其他六雄相比,實力並不強勁。
第二,此階段的趙國頻繁參加合縱連橫行動,或攻秦,或攻齊。
第三,趙國的威脅變得越來越多,除了要對付中原的秦、齊、楚等強國,還要在東北方向與入侵的東胡作戰,在北面抵禦匈奴的入侵,在西北方向與林胡與樓煩短兵交接。
這些危局只等趙武靈王來破。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其子趙雍繼位,便是趙武靈王,此時的趙武靈王只有十五歲。
魏惠王見繼位的趙武靈王年紀尚小,便聯合了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一萬精兵前來趙國,趁新君年幼之際,圖謀瓜分趙國。
此時的局面,對於年幼的趙武靈王來說,可謂是異常兇險,搞不好趙國就會被五國聯軍聯合滅掉。趙武靈王異常冷靜,在託孤老臣肥義的幫助下,採取爭鋒相對,魚死網破的應對措施。
趙武靈王下令:將趙國全境列入一級戒備狀態,全國的軍隊保持戒備,隨時準備戰鬥。而後他派出使者結交韓、宋兩國,遙相呼應,又重金賄賂越王無疆,慫恿他攻擊楚國,將楚國的注意力吸引到南方。而後賄賂樓煩,攻擊燕國,燕國本是弱國,樓煩這一攻擊,燕國立馬就無暇對趙國乘火打劫了。
在去掉燕、楚兩國的威脅後,魏、齊、秦三國集體對趙、韓、宋三國集體已經沒有顯著優勢了。
在化解了五國瓜分趙國的陰謀後,趙武靈王命令使者去五國聯軍傳信,命令五國軍隊不準越過趙國邊境,只允許五國使者帶著國君的國書進入國內,由趙國的外交人員將他們直接送往邯鄲。
各國使臣進入趙國後,發現趙軍精銳雲集邯鄲,只得放下各自的算盤,安心參加趙肅侯的葬禮,葬禮完畢之後,五國軍隊全部撤離。
年少繼位的趙武靈王初登君位就經受住了如此嚴峻的考驗。
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年),趙武靈王在宮中閑坐,召來肥義在他身邊陪坐,肥義看趙武靈王眼神堅毅,神情憂慮,就問道:「大王是在考慮當今形勢的變化呢?還是在衡量軍事力量的使用呢?或者是在想要完成趙簡子、趙襄子的的功業?又或者是在思考如何消滅胡、狄的力量呢?」
趙武靈王認真的看著這位老臣,回答道:「作為國君,就是要將先人的功業發揚光大;作為臣子,就是要支持國君,力圖幫助國君將國家發揚光大。現在我想完成先祖未完成的功業,開闢胡、狄。為了更好建立功業,我想要教導百姓,讓他們穿著胡服訓練騎射。如果這麼做的話,世俗之人必然會非議我,我應該怎麼辦呢?」
這是趙武靈王第一次提出「胡服騎射」。所謂胡服騎射,從表面上來看,就是穿胡服,學習騎射技術。乍一聽,沒有什麼特別,但它卻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變革。
當然,這個變革並不是趙武靈王一時起意,而是通過多年的觀察,才提出這樣的改革措施。
在當時,最令趙武靈王頭疼的不是中原的諸侯,而是來自北方的匈奴和胡人。這群搶劫犯每次來的都是浩浩蕩蕩,可是還沒等趙國組織力量反抗,這群強盜就已經搶完東西,拍拍屁股走人了。通過多年觀察,趙武靈王發現,這群人並不是因為訓練有素而來去自然,根本原因是因為這群人的裝備與作戰方式與趙國不同。
趙國的士兵延續先祖遺留下來的戰法,身穿長袍,採用戰車與長矛相互配合,聯合攻伐。而北方的匈奴和胡人則身穿窄袖短襖,打仗的時候,採用騎兵與弓箭,由此大大提高了作戰的機動性。因此在入侵趙國時,來去迅速。往往是趙國士兵還沒有組織好戰車,這群騎兵就已經搶劫完畢,滿載而歸了。
這便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啟發,他想學習胡人的作戰方式,改變趙國士兵的衣著,並為趙國建立強大的騎兵隊伍。
這是趙武靈王經過多年的思考,提出的一個偉大設想,但他有些擔心,他有些害怕群臣的反對,害怕世人的非議。
問題出在衣服上面。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與胡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服章與禮儀,在先秦時期,衣服是文明與野蠻的象徵,中原的寬大長袍意味著先進與文明,北方胡人的短袖緊衣代表著落後與愚昧。但問題是寬大長袍雖然優美,但做事極為不便,長袍使得人們做什麼事都不利索。而短袖緊衣則十分輕便,大大提升了人們做事的效率。
即便如此,當時之人仍不敢棄長袍,著胡服。因為那代表了愚昧,代表了蠻夷。
這便是趙武靈王的擔心。聽到趙武靈王說出了自己的打算與擔心,肥義堅定的說:「遇事猶豫便不會成功,行動猶豫便無法成名。君王既然已經決定拋棄陋俗,那就不要顧慮天下人的非議。過去舜帝為了感化三苗,親自來到三苗部落與三苗人跳舞。夏禹為了宣揚道義,赤身露體來到裸國。愚蠢的人在事情成功之後還不能明白事情的真諦,而聰明的人早已在事成之前就已經明察秋毫,君王絕頂聰明,又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
在得到了重臣肥義的支持後,趙武靈王下定決心,準備開始推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