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們在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沂蒙紅嫂紀念館聆聽「沂蒙母親」王換於創建戰地託兒所的事迹。尹君攝/光明圖片

黨員幹部到費縣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參觀學習。臨沂市委宣傳部供圖
臨沂三河口景觀。劉篤龍攝/光明圖片
初夏,微風拂過金馬河波光粼粼的水面,老人們愜意地曬太陽,婦女們圍坐一旁,拉著呱一起攤煎餅、做新鞋,孩子們撒著歡學唱紅色歌曲……沿著石板路緩步走進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東高庄村,遺留在時光深處的紅色記憶再次浮現。
東高庄村是抗大一分校舊址,近年來通過基礎設施提升、文旅項目建設,整個村莊成為一個沉浸式演齣劇場。聲光電科技與實景演繹交織,村民們在這個天然劇場以最質樸的方式展現著革命年代村莊的風貌,帶領遊客觸摸信仰的力量,曾經的小山村煥然一新。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臨沂考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近年來,臨沂始終牢記總書記囑託,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深入挖掘豐富的紅色資源,繪就革命老區發展新畫卷,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凝聚信心、匯聚力量。
日前,光明日報調研組走進沂蒙山區,感悟沂蒙精神,探尋紅色資源、紅色文化、紅色基因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價值。
1.讓更多群眾「當主角、唱身邊事」
「你是燈塔,照耀著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著航行的方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5月11日,臨沂一場「群眾小戲小劇展演」舞台上,在演唱《跟著共產黨走》的演員們帶領下,全場響起大合唱。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傳唱了80多年,它的背後有哪些故事?小戲小劇《跟著共產黨走》還原了歌曲的創作過程和場景,成為當地頗有特色的文藝節目,還榮獲山東省群眾性小戲小劇「大擂台」金獎。
「看著這些熟悉的紅色故事,我能體會到革命先輩們的不容易,也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女兒感悟這份精神和情懷。」觀眾趙榮波說。
除了《跟著共產黨走》,「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還體現在《民兵連》《識字班》《戰地醫院》《一碗米粥》等一系列由革命事迹改編創作而成的小戲小劇中。
小戲小劇,就是演出時間較短的小型戲曲、話劇,演出時長一般在15分鐘至30分鐘。
作為革命老區,臨沂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遺址眾多、紅色旅遊資源富集。然而,過去傳承紅色文化的表達方式單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賡續紅色血脈、弘揚沂蒙精神的探索迫在眉睫。為此,臨沂市創新紅色文化傳承表達方式,指導各旅遊景區景點依託自然景觀、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等資源優勢,打造適合遊客觀賞的小戲、小劇、小品等,推動文旅融合,沉浸式、情景化講好紅色故事。
日前,調研組來到位於臨沂沂南的紅嫂家鄉旅遊區,看到當年的老房子、老院落,已經成為紅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生動再現了戰爭年代的生活、鬥爭場景。這些小劇的演員大多是當地老鄉和文藝愛好者,真誠樸實的表演激發了觀眾的參與和互動熱情,使其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
臨沂市文化館副館長、小戲小劇創演工作室主任陳濤介紹:「小戲小劇堅持說地方話、演身邊人、唱身邊事,尊重基層首創,用接地氣的表現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話』講好沂蒙故事、紅色故事、時代故事。」
2022年,臨沂市創新文化供給方式,讓更多普通群眾「當主角」「唱大戲」。2023年、2024年,臨沂接連舉辦兩屆「沂河之夜」小戲小劇展演,推出了一大批弘揚沂蒙精神的優秀作品。
除了小戲小劇,沉浸式紅色文旅以身臨其境的體驗,加深了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同時更讓沂蒙精神得到充分傳承。
「抗大學員」在硝煙中寫下《沂蒙山小調》的旋律、「支前群眾」推著獨輪車在土路上奔跑、浮橋在炮火中震顫……今年「五一」假期,在臨沂市費縣,大型沉浸式實景互動演繹《沂蒙山小調》一經首演,便以其「行走其間即為戰士,山水處處皆是戰場」的創新表達,引發廣泛關注。六幕故事參與下來,遊客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沂蒙精神洗禮。
「『沉浸式』不是噱頭,是讓歷史照進現實的鏡子。握槍的手在顫抖,不是因為道具沉重,而是突然懂了『最後一粒米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的分量。」參與體驗的遊客在感言簿上這樣寫道。
「沉浸式紅色旅遊會給遊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我們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紅色旅遊新方向,讓紅色文化以更為生動鮮活的方式走進大眾生活,滿足遊客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臨沂市政協副主席、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高思聖說。
近年來,臨沂持續做好「紅色+」文章,除「紅色+演繹」推出《英雄孟良崮》《重走支前路》等50餘部紅色沉浸式旅遊和體驗項目,還推進「紅色+非遺文創」,開發1200餘種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創產品;推進「紅色+影視製作」,依託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等影視資源,拍攝了450餘部影視作品。
從小戲小劇到實景演繹,從場館、景區到社區廣場,臨沂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地創新紅色文化表達方式,形成了良好的疊加效應,「紅色沂蒙」品牌越叫越響。
2.帶著沂蒙精神去當兵、上大學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沂蒙老區420萬人中有140萬參軍支前,支前的工具是小推車、擔架,擁軍的物資是煎餅……」當調研組來到臨沂市蒙陰縣常路鎮常路村村史館時,正看到常路村黨總支書記秦立安對前來實地研學的20餘名學生講述沂蒙兒女攤煎餅支前的紅色故事。
此次宣講以沉浸式、互動式形式,以煎餅為切入點,將沂蒙紅色文化與學生們的生活、學習緊密結合,讓那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可觸可感。
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沂蒙精神,推動紅色文化教育「走新」「入心」,蒙陰縣深入挖掘、創新利用紅色資源,常態化開展了一系列「紅馬扎·面對面」紅色文化主題宣講活動。
沂蒙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代如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臨沂市系統構建紅色基因傳承體系,打造「沂蒙紅·史敢當」宣講品牌,以領導幹部、基層黨員和青少年群體為重點,開展分眾化宣傳、點單式宣講,讓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實現重點人群全覆蓋。
除在當地大力實施沂蒙精神傳承發展工程,臨沂還開展紅色基因代代傳——「帶著沂蒙精神去當兵」「帶著沂蒙精神上大學」等展示體驗活動,推動沂蒙精神走出沂蒙山。
3月14日,在沂南縣舉行的2025年春季「帶著沂蒙精神去當兵」活動中,沂蒙黨性教育沂南現場教學基地講解員講述了「沂蒙紅嫂」明德英乳汁救傷員、「沂蒙大姐」李桂芳帶領婦女架起火線橋、「永遠的新娘」李鳳蘭等沂蒙人民踴躍參加革命、擁軍支前的動人事迹。
講解員聲情並茂的講述,演員們細緻入微的表演,將現場新兵的思緒拉到革命戰爭年代,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感悟沂蒙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我不僅要做一名沂蒙精神的踐行者,更要做一名傳播者,我要將咱們紅色故事分享給我的戰友,把沂蒙精神傳播到軍營各處。」入伍新兵高連成很受觸動。
為保證宣講質量,沂南縣委宣傳部還組織撰寫了《沂蒙娘親》《永遠的新娘》《火線橋的故事》等宣講材料,陸續開發《沂蒙紅嫂》《遺產》《傳承》等微黨課、專題講述課10餘部,推出「學讀百年黨史行走紅色沂南」「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等系列微視頻100餘期。
「我入學前認真學習了縣裡發的材料和課程,開學後利用軍訓休息的間隙,給同學們講沂蒙精神和紅色故事,講臨沂當今的發展變化,大家都非常喜歡聽。」沂南縣學子陳妍竹2024年進入菏澤學院學習,成了學校里沂蒙精神的義務宣講員。
讓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中更加鮮活、有力,青年擔當著重要角色。蒙陰縣以蒙陰籍大學生為主體,開展「百校行」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學生賡續紅色血脈、涵養報國之志。4月27日,隨著全國大學生宣講沂蒙精神志願服務暨蒙陰縣沂蒙精神「百校行」活動走進中國人民大學,該活動已連續9年走進全國360餘所高校,以青年之聲向五湖四海廣泛傳播紅色文化,全國30多萬名大學生以此認識感悟沂蒙精神。
「近年來,臨沂市深入挖掘沂蒙紅色文化資源,建設7處主題展示體驗場景,累計開展紅色地標尋訪、紅色光影育人等活動1.6萬餘場、覆蓋受眾320餘萬人次,努力推動紅色基因代代傳承、沂蒙精神發揚光大。」臨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三級調研員朱孔現向調研組介紹。
此外,臨沂市還制定了《臨沂市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條例》,用制度推動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有效地增強了沂蒙精神的傳播度和影響力,助力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屋檐下的故事會、田埂邊的微課堂、軍營中的誓言牆……近年來,從白髮蒼蒼的講述者到目光灼灼的新青年,沂蒙精神生生不息的傳承如沂河之水,浸潤著這片熱土的每一寸肌理,讓這一寶貴精神財富成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3.村子有產業、日子有奔頭
山環水繞中,藍天白雲下,石牆紅瓦的房屋錯落有致,彩色步道引領著遊客進入這一大山深處的村莊。調研組一行來到臨沂市沂水縣院東頭鎮西牆峪村時,正趕上一撥遊客也來到村口。
「我們村位於沂蒙山區腹地,山高林密,便於隱蔽。1939年至1942年間,八路軍山東縱隊指揮機關、野戰醫院醫療所曾長期駐紮在這裡,西牆峪村也被譽為『山東縱隊的好後勤』。」90後西牆峪村黨支部書記王成成背起擴音器,為遊客當講解員。
曾經,西牆峪村由於交通不便等因素,成了不少當地人口中的落後村。近年來,西牆峪村打造了西牆峪紅色記憶館,成為一處文旅融合的黨性教育基地。截至目前,西牆峪村累計接待各類學員及遊客30多萬人次,還獲評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村。
「我們立足西牆峪村紅色優勢,實施『紅色記憶』工程,提升了山東縱隊指揮部、藏兵洞等山縱舊址的知名度,打造以研學為主的黨性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沂水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我剛到西牆峪村的時候,全村唯一一條水泥路就是入村的主幹道,還不到三米寬。後來,通過研讀、宣講沂蒙精神,我從中汲取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勁動力,堅定了在村裡做好紅色研學、文旅產業的發展思路。」王成成說。
如今,西牆峪村在保護運用好紅色資源的基礎上,將紅色研學活動與鄉村旅遊「串聯」起來,開發了更多的文旅項目,增加當地村民收入。
初夏時節,和風拂面,位於沭河之畔的臨沂市臨沭縣曹庄鎮朱村一派生機勃勃。在沂蒙支前館內,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
調研組了解到,朱村是遠近聞名的紅色堡壘村。80多年來,鋼八連救朱村的紅色故事代代相傳,成為沂蒙精神生生不息的真實寫照。每年春節,朱村各家各戶的頭碗餃子都會先祭奠英烈,延續至今。
「朱村依託豐富紅色資源,積極擴建了沂蒙支前館、朱村抗日戰鬥紀念館等紅色陣地。」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濟欽介紹。
臨沭縣藉助朱村的紅色優勢,推動現代農業、旅居度假、紅色研學等產業深度融合,讓村裡有了產業、村民鼓起腰包,日子過得越來越有奔頭。
臨沂市委黨校與沂蒙幹部學院聯合建設沂蒙精神資料庫,共同開發利用紅色文獻,持續推進沂蒙精神文獻資源搜集、挖掘與利用,現已完成投資160餘萬元,擁有數字文獻資源達6.3萬條。如今,沂蒙精神融入了臨沂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臨沂錨定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正以優化產業結構為核心,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走出一條具有老區振興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之路。
「黨群同心」是沂蒙精神的靈魂,不斷以沂蒙精神推進「黨群同心」新實踐,就是要讓革命老區人民過上紅紅火火的好日子。近年來,臨沂立足自身優勢,全方位傳承紅色基因,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賦能高質量發展;大力弘揚沂蒙精神,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敢為人先的責任擔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勇立潮頭,匯聚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發展浪潮。
4.經驗與啟示
在沂蒙精神的薪火傳承中,臨沂將紅色動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勢能,重構精神傳承路徑,以制度創新激活紅色資源時代價值,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奮勇爭先、勇毅前行,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主要經驗和啟示有以下三個方面。
創新傳播方式,讓紅色文化可觸可感、可親可近。紅色文化煥發新生,既要守住歷史的「根」,更要長出時代的「芽」。融合歷史厚重感與數字輕盈感,構建多元立體傳播矩陣,建立主流媒體價值引領、社交平台精準觸達、實體空間沉浸體驗的紅色文化傳播網路,形成線上線下聯動傳播場景,使歷史敘事從單向灌輸轉向多維對話,讓紅色文化在虛實交織場景中,自然融入當代生活的情感脈搏,賦予紅色文化感知溫度,實現紅色基因活化傳承。
深耕精神傳承,激活紅色資源價值。立足本地紅色資源,以立法保障與制度創新築牢紅色文化根基。創新「紅色+」融合發展模式,將紅色基因植入鄉村振興,讓老區群眾在家門口吃上「紅色旅遊飯」,將紅色敘事從場館走向大眾,以多姿多彩的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激活紅色資源價值,堅持制度保障與模式創新雙翼齊飛,實現紅色資源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社會治理、文化繁榮互嵌融合。
匯聚紅色力量,賦能群眾美好生活。以系統思維推動沂蒙精神發揚光大,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精神動力。構建起青少年培根鑄魂、黨員幹部淬鍊擔當、全民共建共享的傳承體系,使紅色精神從歷史記憶升華為實幹擔當的行動自覺。有什麼樣的精神,就有什麼樣的力量,臨沂以「紅色引擎」為引領,將精神偉力融入壯闊實踐,探索出一條特色路徑,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趙秋麗、馮帆,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沂蒙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員殷玉平、翟紅芬、崔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