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指的是來源於日本(舊稱倭國),出沒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13世紀末,日本施行海禁政策。不過到中國做生意的日本商人仍然很多,畢竟日本資源匱乏,也是小農經濟,經濟不發達,很多商品,尤其是許多生活必需品都靠中國供給。
這就給了日本商人機會,更刺激了日本的封建領主、貴族和武士。尤其是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
他們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希望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倭患非常多。
公元1308年(元武宗至大元年)倭寇在慶元「城郭,抄略居民」。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倭寇欺負中國的記載。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沿海各地,均受到了倭寇的荼毒。元朝也曾施行過海禁,但時間較短,政策不延續,管理也不嚴格,對外貿易興盛。
但我們也知道,元朝自從忽必烈往後,是一年不如一年,從中期開始,皇位繼承紊亂,內亂頻繁,再加上政治腐敗,矛盾加劇,根本顧不上沿海倭患。
倭患最嚴重時期要屬大明了,可以說倭患貫穿整個大明時代。
朱元璋剛剛建立大明,就遇到了這個棘手的問題,其中還包括了一些殘餘勢力退居海上與這些倭寇勾結在了一起,朝廷就倭寇問題,向日本提出過交涉,也與日本合作打擊過倭寇,但效果並不明顯。
朱元璋為了避免沿海居民和海盜、倭寇等勾結,制定了「海禁」政策,禁止了民間貿易,甚至不允許出海捕魚。
到了永樂大帝時期,沿海各地對倭寇不斷有所斬獲,尤其是望海堝之戰,讓倭寇消停了不少時間。然而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倭寇橫行沿海,甚至爆發了嘉靖倭亂,成為了明朝的巨大邊患。
不過這一期的倭亂,客觀地說,其中有不少中國人的參與。出現了汪直、徐海、陳東、葉明等著名的海盜,這些海盜基本都和傳統的「倭寇」有勾結,而包括俞大猷、戚繼光等人無不為剿滅倭亂而煞費苦心,絞盡腦汁。
但是令元明兩朝頗為頭疼的倭患,到了清朝卻銷聲匿跡了,這是為什麼呢?
從日本的角度看,清朝入主中原前,日本就開啟了德川幕府的統治時代,在幕府的統治下,日本完成了中央集權,走向了穩定。
到了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統治時期,也就是從1635年開始,日本就開始實施所謂的「鎖國令」,也就是閉關鎖國。不過日本之所以這樣,主要是為了取締天主教的傳教活動。
不過日本採取的措施,其實和中國的閉關鎖國有點類似,但是日本對於貿易活動有著嚴格的限制,甚至禁止日本人與海外往來。
這樣一來,日本人也都不敢冒著生命危險來中國搶東西。能否搶到不好說,但是回到日本國內,一定要被處死這是肯定的了,所以清朝海患減少,倭寇不敢走出國門了。
這一點和之前日本南北朝混亂時期的局面完全不同。
清朝入主中原後,忙著穩定南方的統治,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與此同時,鄭家軍還抗擊外來侵略者,趕走了侵略台灣的荷蘭人,還剿滅了東南沿海的海盜勢力。
清朝統一台灣後,也開始實施了海禁,但中日之間的貿易並沒有完全斷絕,只不過增加了很多限制。
所以結合幾方面的原因,從元朝就開始的倭患,到了清朝反而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