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2020年05月29日22:04:33 歷史 1180

導語:

明朝建立起了一個統一華夏大地的政權,著力恢復經濟建設從而不斷壯大國力,但是來自北邊游牧民族的騷擾也是讓歷代的明朝統治者一籌莫展。被趕往北邊的元朝殘餘勢力在經過多年的運籌帷幄之後逐漸成為韃靼和瓦剌兩個厲兵秣馬的部落,對南邊的大好河山磨刀霍霍企圖捲土重來。明英宗期間,瓦剌更是率領大軍大舉入侵,攻勢迅猛。在這個關頭,英宗聽從親信的話,不顧朝廷上下的議論和阻止,親自趕往前線指揮,但卻因為種種原因兵敗被圍,於正統十四年八月從天子驕子淪為了階下囚,史稱「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 天天要聞

畫像/明英宗

明英宗此時已然陷入人生低谷,同時生活又給他紮上一刀:他最大的依仗——身後的大明朝廷在他被俘虜後,直接將他的弟弟推上了皇位,他被迫成為了所謂的"太上皇"。要知道,此時的他深陷敵營,皇帝的身份是他最大的保護,一旦他失去了這層利用價值,那麼他的性命隨時可以被瓦剌人取走。讓許多人鬱悶的是,他在出發前為以防不測,冊立了他長子為太子,必要時可以擔當大任。但當不幸真正來臨之時,卻是他弟弟在大臣們的擁護之下取代了他的位置。當時大臣們為什麼要採取這種不合乎常理的做法呢?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 天天要聞

畫像/景泰帝

一、現實狀況——進退維谷,腹背受敵

皇帝被俘虜,對於國家而言可不是少了一個人那麼簡單。一是軍心民心不穩,士氣大損。當時瓦剌趁熱打鐵,把戰火都燒到了京城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自危,"天子"的被俘,相當於大明失去了半邊天,人們沒了一顆定心丸,在這麼大的恐慌情緒下,心理防線已然潰散,無論是誰,都無法拿出十足的信心拍著胸脯保證在這場劫難之中大明一定能贏。臣民們又怎麼能夠拿出最佳的士氣來奮死一搏呢?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 天天要聞

影視劇/百官莫衷一是

況且,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拿出誓死守衛家國的勇氣和信念。在這個最為緊要的關頭,當然存在有些享國家俸祿的朝廷命官提出要"南遷"——把都城遷到南邊,將大明的邊境往南移。翰林院的徐有貞便大力鼓吹這個南遷的言論,不僅身體力行讓自己的妻兒老小返回江南老家避難,甚至搬出了他星相學的特長來背書,說此時天命已去,應該將都城搬到南京那去。雖然這種聲音很快便被壓制下去,但是毫無疑問還是有很多人心旌動搖想要往南逃。

皇帝已然成為肉票,大明臣民處處受壓制

當時的瓦剌雖說是兵強馬壯,但是他們也懼怕用強直接攻城池會帶來大失元氣的損傷。他們瞅了一眼手中的明英宗,陡然計上心來——你不是皇帝嗎,整個大明誰敢不聽你的話?你讓部下直接投降,誰敢抗旨不遵?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 天天要聞

人質明英宗

於是他們大搖大擺的押著英宗到前線,先是去了宣城,後又是去了大同,就在城門下讓他給守城的戰士們喊話:快快打開城門直接投降!刀就架在英宗脖子上,縱然心不甘情不願,他又哪敢不乖乖配合?好在守城的將軍並沒有乖乖聽話而是假裝自己不在城中,用這種拙劣的理由先草草將此事搪塞過去,瓦剌想要不費兵卒取城的計劃便落空了。

不過,有著這一個無比值錢的肉票,拉著他到處溜達,瓦剌人依舊能在誠惶誠恐的大明臣民手中敲詐獲得大筆金銀財寶,穩賺不賠。而且在雙方的交鋒之中,大明往往處於被動地位,不敢反擊不敢反抗,縱使臣民們有一腔保家衛國的熱血,也只能是畫地為牢,不敢輕舉妄動。此時的瓦剌人掌握著整個局面,步步緊逼,大明的前程如陷霧靄。

因此,只有讓英宗失去這層"皇帝"的價值,讓貪得無厭的瓦剌人無法從中攫取利益,大明才能夠化被動為主動,改變局勢謀得生存。另立皇帝,讓英宗成為"太上皇",使得瓦剌人手中的籌碼大幅降低,在此時乃是上上之選。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 天天要聞

二、前車之鑒——宋靖康之恥

古代文官們在遇事不決時,第一反應往往是去尋求歷史,希望藉助於歷史經驗或者是教訓來找到解決當下問題的良方。宋朝時候國君被俘的血淚歷史,就赤裸裸的擺在諸位大臣的面前,讓人不得不更加審慎地去尋求解決的辦法。

在那時,宋徽宗在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時,貪圖享樂慣的他拿不出魄力和本事來掌握局勢,也不敢出來承擔皇帝應盡的責任,於是將皇帝位置看做是個燙手山芋,直接就扔給了自己羽翼還未豐滿的兒子,自己當起了逍遙快活的太上皇。然而,宋徽宗的這個年輕的兒子軟弱寡斷,遇到事情也拿不出主意,只會偏聽讒言,缺乏自己的判斷力,不是個合格的繼任者。宋徽宗這父子倆都一樣,面對敵軍時候自己只想逃,只想通過講和的方式解決戰爭,沒有奮死拼搏的魄力,將百姓社稷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最終,在這樣軟弱無能的統治中心的帶領下,大宋節節敗退,徽欽二聖直接被俘,昔日的千金萬貴的王公貴族大多受盡屈辱而死,而退守到長江之南的南宋朝廷再要想收復北地更是難上加難,最終還是被一口吞滅,山河破碎。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 天天要聞

大明版圖

大明的臣子們從這段歷史之中達成了兩個共識:一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能夠帶領上下臣民決一死戰;二是誓死不退,堅守京師,背水一戰才有翻盤的可能。

應該擁護誰為皇帝的問題,在此時已然明朗——當時的太子才兩歲,如果要讓他主導政事自然少不了太后皇后的輔佐,這就意味著大小事的決定權落到了這兩後手中。可是,並不是所有女性都有呂武之才,這兩後從小受的便是深閨中的教育,對政事哪裡能夠清楚明白?何況在英宗被俘的消息傳來之後,這兩後除了哭哭啼啼求神拜佛,做不出更好的舉動,國家大小事哪裡能指望的上她們?幼小的太子在這層考量之下無法登上帝位。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 天天要聞

影視劇/太后形象

而最佳人選則是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他年輕有為,氣度不凡,而且有監國的經驗,能夠鎮的住臣子,是帶領臣子們上下一心抗擊敵軍的不二人選。雖然太子尚在,擁護朱祁鈺上位不合禮法,但是事急從權,這一個抉擇直接影響到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於是,在這危難關頭,他接下了大臣們的請求,即位稱帝,史稱景泰帝。此時的帝位,更是一份天大的責任沉甸甸的壓在朱祁鈺的心頭。

漂亮的京師保衛戰

在另立皇帝之後,淪為太上皇的英宗自然失去了作為籌碼的用武之地,瓦剌想以英宗作為要挾的小九九自然就作廢了。而對於大明來說,擁護朱祁鈺上位則意味著朝廷一切回歸正軌,國家的機器再度運轉起來,讓人看到了不盡的希望。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 天天要聞

瓦剌這下就急了。原本籌碼在手以為勝券在握,能夠成功複製金朝的勝利,沒想到這明朝竟然是這樣的應對策略,讓他們心裡發慌。為了儘快獲得勝利,瓦剌又想出一個招數:以歸還英宗的借口率兵直接圍攻京師。正統十四年的十月十一日,瓦剌兵臨京師城下,

在土木之變發生後至瓦剌抵達京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在景泰帝的帶領下,在明臣于謙的籌謀策劃之下,整個明朝廷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他們先將人心穩住,不僅用重罰壓制了"南遷""降敵"等言論,而且處決了當時慫恿英宗不顧一切前往親征的宦官大臣,輿論控制住了,人心也就齊了,內部局勢便穩住了。接著,以十分積極的態度去部署城防:日夜訓練軍隊,短時間內戰鬥力迅速提升;用重賞鼓勵民間力量將遠在京郊糧倉的糧食運送到京城中來,確保京師中糧草充足,不至於一被圍攻立馬繳械投降:迅速從各地調來兵力,順應形勢的需要重新整合軍隊,任用良將,把守各個重要關口;發動群眾短時間內完成城牆加固的工作,為京師的安全加強保障。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 天天要聞

明朝軍隊

曾經土木之變,大明幾十萬精銳毀於一旦,京城防守隨之疲軟;但是就在這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京城防守力量充裕,士氣強盛且都身強體壯。短時間內扭轉局勢,既離不開籌謀者的布局謀略,也離不開這又快又強的執行力。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統治核心的指揮調度,若換做不諳世事的小太子和耳根子軟的太后、皇后執掌政權,則萬萬達不到如此迅猛的效果。

因此,在瓦剌軍隊對京城發起進攻之時,接連遭到了大明軍民的痛擊,只能節節敗退,鎩羽而歸,最終在損兵折將的無奈之下派使者前往明朝廷議和,無條件釋放了英宗。京師保衛戰可謂是力挽狂瀾,取得了最漂亮的成績!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 天天要聞

景泰帝朱祁鈺登基

由此可見,正是景泰帝的上位,大明臣民得以上下一心的對抗敵人,在短時間內克服萬難保衛了家國。儘管在日後英宗復辟之後死活不肯承認他弟弟當年統治的合法性,一口咬定他只是也只能是一個親王!但是歷史不會忘記,在這般危難的關頭,正是這位青年人的臨危受命,毅然決然的承擔下這天大的責任!以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政治手腕將大明從水深火熱之中拉出來,讓國家在遭遇重重挫折打擊之後依舊屹立不倒,庇護天下人,讓黎民百姓們免遭鐵蹄侵略之苦。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為什麼大臣要擁立朱祁鈺上位? - 天天要聞

圖/崇禎殉國

結語: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京師保衛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大明的可貴可敬之處。面對可能發展為萬劫不復的災難時,大明不退,能夠迅速調整自身狀態,以極佳的士氣迎敵。君臣一心,保家衛國,從不苟且偷生。正是這種不退的氣節,大明得以置之死地而後生。

縱觀大明兩百多年國祚,從未以金錢換和平,從未以割讓土地換得安穩,更從未派遣弱女子前往和親。就算到最後再回天無力之時,崇禎皇帝依舊沒想過講和,沒想過屈服,"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將自己的性命與腳下的土地緊緊相連,與黎民百姓緊緊相依,可謂君王死社稷,這種鐵骨,與宋的卑躬屈膝形成強有力的對比,也在青史上成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要殺了楊虎城,而只是軟禁張學良? - 天天要聞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要殺了楊虎城,而只是軟禁張學良?

1936年冬天的西安,寒風吹得城牆垛口嗚嗚作響。誰也沒料到,張學良和楊虎城扣下蔣介石的那聲槍響,不僅撞開了抗日的大門,更把兩個人的命運拽進了截然不同的深淵。後來張學良被軟禁到頭髮花白,楊虎城卻帶著全家倒在血泊里——同樣是兵諫的發動者,蔣介石
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 - 天天要聞

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

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從國家能源局獲悉: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較6月底上升約2億千瓦,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5億千瓦。入夏以來,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地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其中,江蘇電網負荷首次突破1.5億千瓦,最高負荷較春季平均增長近400...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負著典故的男人是誰嗎? - 天天要聞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負著典故的男人是誰嗎?

1. 胯下之辱典故:韓信年輕時家貧,曾遭市井無賴當眾侮辱,被迫從其胯下爬過。韓信忍下了這奇恥大辱,後來發奮圖強,成就大業。2. 一飯千金典故:韓信落魄時,常在河邊釣魚充饑。一位在河邊漂洗絲綿的老婦人(漂母)見他可憐,連續幾十天分飯給他吃。
平頂山白龜湖水位持續下降,古墓群重見天日,兩處古代遺址「露真容」 - 天天要聞

平頂山白龜湖水位持續下降,古墓群重見天日,兩處古代遺址「露真容」

今夏白龜湖水位持續下降,不僅讓一處清代墓葬群重見天日,更意外揭開了兩處古代遺址的神秘面紗。7月2日,平頂山市文廣旅局文物保護中心組織專業人員進行了全面調查:原有墓葬已於水庫修建初遷移,僅剩墓碑躺在地面。市文廣旅局文物保護中心已組織人員開始對現有墓碑進行轉移保護。7月2日,記者隨文物保護人員深入白龜湖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