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2020年03月28日17:03:04 歷史 1850

徐有貞字元玉,永樂五年生於江蘇吳縣 。自幼師從著名學者吳訥和胡儼,宣德八年中進士,授予翰林院編修,後因擁立英宗南宮復辟有功,官至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數月後因得罪曹吉祥、石亨被流戊雲南,從此退出官場。

徐有貞一生"多智數,喜功名",他因治理山東黃河水患和興建水利為世人稱道,又因冤殺于謙使他成為千古罪人。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有才之人若走正道,那他就是國家的棟樑;如果走的歪路,那他的禍害遠遠大於一般庸碌之人。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 天天要聞

徐有貞

一、徐有貞其人

徐有貞初名徐珵,"為人短小精悍,多智數,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諳究。"徐有貞字寫得極好,被時人主為"吳中藝林冠冕",他是個志向很大的人,"欲為有用之學,凡軍旅、刑獄、水利之類, 無不講求其法而一欲通之"。他曾和人說過自己博覽群書的原因:" 使朝廷一日有事用我輩,吾恐學之已不及矣"。

正是因為青年時代就"已有用世意,慨然欲經濟天下",所以他讀書很是勤奮,如願考取了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徐有貞熱衷功名,但他的仕途卻並不順利,考上進士都十七 年了,才升為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講,所以他的心理很不平衡。他自認為具有觀天文知人間事的本領,諸子百家無一不曉,特別精於占卜定吉凶,仕途不順只不過是朝堂上沒有自己的伯樂而已。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 天天要聞

他這個觀天文斷吉凶的愛好,終於給他的仕途帶來了一場災難。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爆發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瓦刺人俘虜,瓦刺首領也先帶軍殺向北京。在這危急關頭,徐有貞在朝堂議事中,以天象上的"熒惑入南斗"之象,力主明朝政府南遷,以避瓦刺軍鋒。他對明代宗說:"驗之星象,稽之曆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言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于謙隨後領導了"北京保衛戰",並取得了勝利。

建議南遷這個餿主意,使徐有貞名聲弄得極臭,仕進也頻頻受阻。不久後國子監祭酒出缺,徐有貞一心想當上國子監祭酒,還找人去通於謙的門路,但是明代宗堅決不同意這個人事安排。徐有貞認為是于謙從中做梗,從此之後,深恨于謙。

就在此時,朝廷上另一位大將石亨也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理由恨上了于謙。原來石亨在北京保衛戰立了功,經于謙保奏被封為侯爵。石亨這時對於謙還挺感激的,就想上書推薦于謙之子于冕當官,沒想到馬屁拍到馬腿上,被正直的于謙所拒絕,石亨感覺很沒面子,惱羞成怒之下,也恨上了于謙。但這時于謙正得明代宗信任,他們只能把這種恨壓在心底。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 天天要聞

為了消除自己的臭名聲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個徐珵改名徐有貞,並賄賂大太監曹吉祥,於景泰三年升為右諭德、左僉都御史,被派往山東泰安治理黃河水患。徐有貞在這方面是個天才,他實地考察地形水勢後,制定了治河三策:一置水閘門,二開分水河, 三浚深運河。在治黃過程中,徐有貞"大集民夫,躬親督率,治渠建閘,起張秋以接河、泌。河流之旁出不順者,為九堰障之。更築大堰,楗以水門,閱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徐有貞這次治理黃河,確實是造福國家百姓之舉,應該得到肯定。《明史 》稱:"自此河水北出濟漕,而阿、鄄 、曹、鄆間田出沮洳者,百數十萬頃。 山東河患息矣。"這是徐有貞一生中為國為民做出的最大的貢獻,也因此得到了景泰帝的賞識,被升為左副都御史,進入了高級官員行列。

治理黃河顯示了徐有貞的才華,但是這個水利專家卻一心想在政治上做出大事業。他一生入世之心太盛,終於在景泰六年勾結石亨、曹吉祥冒險發動"南宮之變", 扶英宗復辟,並以"師出有名"之說冤殺大忠臣于謙,順利進入內閣,達到權力頂峰。因此《明史》評曰:"徐有貞才皆有過人者,假使隨流平進,以幹略自奮,不失為名卿大夫。而顧以躁於進取,依附攀援,雖剖符受封,在文臣為希世之遇,而譽望因之隳損,甚亦不免削奪。名節所系,可不重哉!"

二、入閣後的徐有貞

徐有貞冤殺于謙後,終於進入內閣,滿足了多年的心愿。"土木之役"後,明朝武官勢力在一個時期內高漲,而恃才自負的徐有貞對這一現象十分不滿。他在給英宗的《條議五事疏》中建議抑制武臣地位上升,認為武將微不足道,只有儒者才能建立真正的武功。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 天天要聞

也許徐有貞忘了自己正是與石亨等武將勾結,才幫助英宗復辟成功,得以入內閣參與政務的事了吧?但是徐有貞的盟友石亨是一介武夫,曹吉祥乃不通文墨之太監,因此徐有貞在借他們之力,完成了自己仕進的目的後,便不願再與石、曹輩同流合污。

徐有貞總認為自己的才能遠強於曹、石之流,一心想建立自己的功業;但是石亨與曹吉祥只想著升官發財,享受榮華富貴。雙方的矛盾開始越來越大,合作關係也到此結束。 徐有貞開始在英宗面前說曹、石等人的壞話,曹、石等人為了自保,也奮起反擊。雙方狗咬狗的結果是徐有貞被捕入獄,險些丟了性命,最後還是英宗不忍殺他,將他放逐到雲南。這個迷戀權勢的徐有貞,入內閣不到半年便永遠離開了他所迷戀的政壇。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 天天要聞

徐有貞個人主義功利思想膨脹,總想建立蓋世之功業,所以做人的原則都可以不要。南宮復辟之初,明英宗對是否殺于謙頗為猶豫,認為"于謙實有功" 。但徐有貞想起了于謙平日里對自己的壓制,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的借口,堅持殺掉于謙。

三、所謂「迎立外藩」的陰謀

于謙被殺的一個直接理由便是徐有貞炮製的所謂於"迎立外藩"。這是徐有貞一手策劃的陰謀。

"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被也先俘虜北去,京師人心惶惶。皇太后孫氏同意于謙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主要是從國家的安危大局來考慮。在立朱祁鈺為帝的同時,孫太后又把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保證了明朝皇位嫡長子繼承製的正常繼統順序。但是這種做法,為後來景泰帝"易立太子"及"復儲風波"埋下了伏筆 。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 天天要聞

景泰帝朱祁鈺坐穩皇位後,想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他指使都指揮黃竑進呈《永固國本疏》,下旨冊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將英宗的兒子、原太子朱見深貶為沂王,廢掉反對易儲的皇后汪氏,改立皇太子朱見濟生母杭氏為皇后。但一年之後,這位新立的皇太子朱見濟卻夭折了,景泰帝又無其他子嗣,於是一場"復儲風波"掀開了大幕。

宗法制之下的封建社會,皇儲問題不僅關係到皇權的傳承,也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太子朱見濟一死,大臣們就有復立沂王朱見深的議論,甚至認為太子夭折是上天的警示,景泰帝理應恢復朱見深為皇太子。但景泰帝則堅決不同意復立沂王朱見濬為太子。因為他如果將朱見深恢復為太子,那就證明他之前的做法是錯誤的;而且此時景泰帝尚不滿三十歲,完全可以自己再生個兒子立儲。 從景泰四年至景泰七年,這場"復儲風波"在明廷上鬧得沸沸揚揚,景泰帝就是不同意恢復沂王朱見深的太子地拉,甚至因此事杖死了多位大臣。

讓景泰帝沒想到的是,三年多來,他不僅沒有生育一男半女,反而因為沉溺女色而使身體每況愈下。景泰帝因卧床不起後,圍繞著"復儲"一事,朝廷內的明爭暗鬥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兵部尚書于謙、工部尚書江淵、左都御史楊善、吏部侍郎李賢等大臣認為自古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嫡無長則立賢。景泰帝現在身體很差,又沒有親兒子,只有復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才能繼統有人 。 他們聯名上了一道《復儲疏》,要求復立沂王監國主政。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 天天要聞

景泰帝

客觀的說,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一條正常又平穩的皇位傳承道路 。但是徐有貞等人此時正在暗中部署迎立幽禁在南宮的明英宗復辟一事,徐有貞為了把水攪渾,抓住《復儲疏》中"早擇元良" 四字來大做文章。 這個"擇"可以理解為"選擇更好",而並不一定指的是"復立原太子",這是中國文字的特點。於是徐有貞等人便誣陷于謙等人,準備迎立襄王世子,而不是復立太子朱見深。製造這種流言的目的,是為他們迎立太上皇復辟造輿論。徐有貞知道,如果于謙不倒台,他徐有貞就永無出頭之日。如果明英宗復辟成功,徐有貞就能得到大富大貴。這就是徐有貞一手製造的所謂于謙" 迎立外藩" 的罪名。

根據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祖制,外藩親王要入京,必須要皇帝親發的金牌敕符。金牌敕符一直收藏在大內印綬監,沒有皇帝聖旨,任何人都不能私自取出。徐有貞等人暗中買通宮中太監,將襄王的金牌盜出,所以在後來查閱藩王金牌敕符時,各王府金符俱在,獨缺襄王府金符。明英宗便相信于謙果然有"迎立外藩"之心,下旨將于謙處斬 。

四、徐有貞只是個「替罪羊」嗎?

徐有貞終於入閣了。這個人有別於曹、石之流,一心想建立自己的功業,與石亨等人的矛盾越來越大,合作也走到了盡頭。徐有貞經常在英宗面前靠曹、石等人的狀,卻遭到曹、石等人的反戈一擊,險些丟了性命。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 天天要聞

于謙之死

徐有貞被曹、石擊敗的原因有是石、曹等人的力量當時還很堅固,不是剛入內閣、又沒有形成自己勢力集團的徐有貞一下子所能推倒的;徐有貞政治手腕也不高,不關於利用皇權的力量;加上徐有貞為人心胸狹窄,很多人看到他陷害於謙,都恥於和其同流合污。

徐有貞一直否認于謙之死與自己有關,歷史上也有一部份人認為于謙之死,是英宗自己的主意,徐有貞不過是個替罪羊罷了。

冤殺于謙一事,《明史·于謙傳》的記載是英宗南宮復辟後,石亨等人 "誣謙等與黃竑物邪意,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 "此時的英宗還沒有一定要殺于謙,是徐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名",這才造成了于謙的被害。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 天天要聞

《明史》是清朝修的,史實材料是根據明代實錄、以及當時人物的一些文本記載而來的。 當時禮部侍郎李賢的 《天順日錄》便是依據之一。李賢本人歷經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且與徐有貞曾同為內閣大臣,他的《天順日錄》非常有史料價值 。在《天順日錄》中,李賢對徐有貞評價不高,但並沒有明確記載徐有貞和于謙之死有直接的聯繫。明確記載徐有貞殺于謙的是是明代尹直的《瑣綴錄》,上面詳細記載了徐有貞報復于謙,導致於謙含冤被殺的經過 。

尹直《瑣綴錄》的真實性歷來就有很大的爭議,如他對當時刑科給事中尹旻的記載就帶有一定的偏見。尹直是景泰年間進士,對景泰帝極為忠心,對徐有貞等人奪門復辟行為也是極為 反感。而當時另一本《皇明從信錄》中就說:"于謙等下獄,徐有貞猶豫,張軏言曰:不殺謙等,今日無名。獄遂決"將殺于謙的責任歸到奪門黨的張軏身上。這樣的記載在《罪惟錄》也能見到,都認為主張殺于謙的人是與于謙有怨的張軏。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 天天要聞

當然,這些都是後人的猜測,不管如何洗白,徐有貞都是殺害於謙的兇手,至少也是兇手之一。土木之變後,明英宗被也先俘虜,明朝隨駕的官員也大部分戰死,身為兵部侍郎的于謙挺身而出,成為朝中首腦人物。于謙在抵禦瓦刺的入侵和迎立景泰帝上立了大功,深得景泰帝的信任,自然成為朝中炙手可熱的人物。鑒於當時的嚴峻形勢,于謙自然會乾剛獨斷,但他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社稷的安危,也顧不上這種雷厲作風會觸犯一些人的利益,招來某些人的怨恨。正是對於謙怨恨的徐有貞、石亨、張軏 、曹吉祥等人聚在一起策划了一起陰謀,最終導致了于謙之死。所以明代大儒程敏政說于謙之死"雖出於亨而在於柄臣之心,和於言官之口 ,裁於法吏之手"。

五、到底是誰殺了于謙

于謙之死的深層原因來自他一心一意維護的封建皇權。皇帝被俘,于謙值迎立藩王朱祁鈺,雖然對國家來說十分必要,但這也是有極大政治風險的,于謙本人也早有預感。雖然他擁立景泰帝,穩定了國家的勢面,但是景泰帝軟禁英宗、易換太子,都是在於謙執政之時,所以于謙事後遭到清算,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徐有貞雖然罪惡很大,但是在殺于謙一事上,他也只是英宗皇帝的替罪羊。于謙擁立景泰帝觸犯了明英宗的利益,這才是于謙真正的死因。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 天天要聞

徐有貞入世之心太迫,仕途上不擇手段,不能修身立品,不但沒能實現自己的經國抱負,反而留下了千古罪名。 據說徐有貞自雲南歸鄉後,鞅鞅不得志, 每酒後輒繞屋馳走, 連聲呼曰:`人不知我!' "但是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造成今天這種結局的,並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歷史是公正的。于謙被殺是明朝的一樁特大冤案 。明憲宗時,就為于謙昭雪平反恢復了名譽;明孝宗於弘治二年又加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 ;到了萬曆時又改謚" 忠肅" 。廣大人民更是深深地懷念于謙,在杭州為于謙建祠紀念,並寫下詩曰:"國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頭有我師。"民族英雄于謙也和他那首名垂千古的《石灰吟》一樣,"留得清白在人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歌頌。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紹興十一年,岳飛在一天之內被十二道金牌緊急召回至臨安。隨即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但這只是一個幌子,是個緩兵之計,不久就被誣陷謀反,下了大獄。一時間朝野大駭!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 :「你們誣告岳鵬舉謀反,究竟有何真憑實據?」秦檜奸笑一聲:「其事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 天天要聞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兩岸關係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尤其是「統一」這事兒一提起來,大家的耳朵都豎得老高。對此,台灣省84歲的前「監察院長」王建煊跳出來,拋出了一些關於統一後台灣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網上網下議論紛紛。歷史咋回事兒?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聞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開放後,商鞅、秦國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發明了「秦制」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中國落後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導致了落後,商鞅罪大惡極,竟然還寫了個《商君書》,提出「馭民術」,教君主們怎麼進行愚民,簡直十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 天天要聞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據法新社5月1日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納巴羅·盧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歲。美國老年醫學研究組織和「追求長壽」組織稱,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115歲的英國薩里居民埃塞爾·卡特勒姆。「活到100歲,健康又長壽」,這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已...
曹縣莘冢集村 - 天天要聞

曹縣莘冢集村

宣統二年地圖莘冢集村位於曹縣城西北8.2公里處。聚落呈正方形,東西、南北長約500米。全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公頃,總人口6000餘人。屬青菏辦事處。莘冢集村有夏莘國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