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參考資料來源於「鳳凰網」。
1994年,這一年的7月8號,一個來自廣州的測繪公司,做了一件讓同行們很吃驚的舉動。那一年正好是這家測繪公司成立15周年的日子,這家公司就把自己十五周年的慶典活動,安排在了人民大會堂進行。
為此,他們特意租賃下來一個廳室來舉辦這次公司的十五周年活動。
九十年代初的時候,測繪行業本來就很冷門,再加上當時不管是行業內的人,還是外行人,都莫名的迷信洋產品,對於國產的測繪儀器是完全信不過的。但是呢,這進口的測繪儀器價格可不低,雖然這家測繪公司已經有15年的歷史了,但也是舉步維艱的狀態。
正是在這個時候,公司這才大膽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公司的15周年慶典活動。
黃吉海,當時擔任公司的公關經理,多年後,面對媒體的採訪,他說在那之前,整個公司沒有一個人去過人民大會堂。他們是南方的一家測繪公司,人民大會堂在他們的心裡,那可是一個很神聖的地方。有不少職工起初都不相信這事,還以為公司忽悠員工,或是被人給忽悠了。
雖然在1979年的時候,人民大會堂已經開始嘗試商業化道路了,到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商業化道路已經走得很順當了。除了開放一些廳室對外租賃之外,還拓展了很多的其他商業領域。不過,也很能理解當時人們的想法,畢竟哪怕是在2025年了,還有不少人都不知道,原來只要通過審核,花錢也是可以租賃大會堂的廳室舉行商業活動的。
我們看到有些電影發布會、新書發布會、公司的年會,甚至郭德綱也曾租賃大會堂舉辦過相聲......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有什麼國家背書呢。其實,只要通過了審核,就能租賃大會堂的廳室開展正常的商業活動。
因此,1994年這一年,南方的這家測繪公司在大會堂舉辦15周年慶典活動,邀請了不少客戶。原本他們只邀請了450名客戶,但是其他客戶得知是要去人民大會堂,紛紛找到公司,說自己也想去。這樣一來,最後到場的客戶多達700多人。
在黃吉海的印象中,不少客戶都是沖著「人民大會堂」這個金字招牌來的。甚至有遠在新疆的客戶,特意坐了好幾天的火車,一路風塵僕僕、一路憧憬的趕來北京,走進人民大會堂。黃吉海也萬萬沒想到,這次藉助大會堂這個平台,直接拉高了公司的檔次和影響力。不少客戶覺得這家公司能在人民大會堂開慶典活動,實力肯定沒得問題。
這一場活動搞下來,這家公司在業內一炮而紅,原本他們之前的中標率連5%都沒有。這次活動之後,公司當年的全國中標數居然破天荒的高達400多個。
這只是大會堂在商業化過程中發生的一個縮影。
自打1979年開始嘗試走商業化道路之後,民營企業租賃大會堂廳室成為一種趨勢,也佔據了主體。
除此之外,那時候的港澳台同胞們,也很喜歡租賃大會堂的廳室。
一些反感純商業性質酒店的港澳台企業家,就喜歡選擇在大會堂這樣的場地舉辦活動。除了獲得一種極大的滿足感之外,還滿足了心裡的好奇心。畢竟,人民大會堂在大傢伙的心裡,是一個神秘又神聖的地方,這輩子能在裡面走上一趟也值了。
說到這裡,我插個題外話。
我大學同學的一個朋友,是南方人,他的妻子是山東農村的。山東那邊的風氣大家都知道,對體制內有著謎一般的痴迷,尤其是在農村,我朋友說,就因為他媳婦是體制內的,吃飯都能上桌。她的姑姑、侄女啥的都是在廚房或是單獨開一桌吃飯。當然,我也是聽他閑聊過,自己並沒有親身經歷,我就覺得有些誇張,也不知道可信度。
我這個同學的朋友吧,個子有些矮,娶媳婦的時候彩禮給的也不多。本來岳父岳母是有些瞧不上他的。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在大會堂租賃了一個廳室(好像是金色大廳)舉辦了婚禮。好傢夥!這下他在老岳父家的地位簡直爆表!用我同學的話來說,打這以後,他這個朋友的岳父岳母對這個女婿是畢恭畢敬的,以為他有什麼了不得的背景。
他岳父岳母也時常在村裡說,自家閨女可是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婚禮。
我之前還不信,那會好像是2019年的時候,我都不知道居然還可以在大會堂租賃廳室舉辦婚禮。我以為是假的,上網一查,好傢夥,還真是可以。那會可是2019年啊!我都很吃驚,更何況是信息更為閉塞的九十年代了。
所以,那家南方的測繪公司能藉助大會堂這個金字招牌一舉成名,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租賃大會堂的廳室,花費自然是不低的,而且也只能租賃半天的時間。每個廳室的租賃價格也不一樣,從伍萬元到十幾萬不等,雖然在九十年代,十幾萬是一個天文數字了,但也是有老闆付得起這個價格的,而現在呢,能掏出十幾萬的企業,那可就是比比皆是了。
只不過想要租賃大會堂的廳室,有著很嚴格的審核要求。而且還需要排隊,畢竟人太多了,運氣不好,排上個半年的時間也是稀鬆平常。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啥人民大會堂要走上商業化道路呢?
原因很簡單。
1959年,大會堂投入使用之後,每年的開支可不小,每年的開支是逐年增多的,在七十年代的時候,一年的花銷就達到了上百萬。而大會堂除了每年召開會議之外,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處於閑置的狀態,這無疑是一種很大的資源浪費了。
大會堂本身就沒有收入,也就只能全部依賴國家的財政撥款了。七十年代,每年上百萬的財政撥款,對國家而言無疑是一個經濟包袱了。而恰好七十年代末,趁著改革的春風,大會堂的管理局也想要破局,想要自給自足,不給國家增添經濟包袱。
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會堂這才在1979年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商業化之路。
剛開始的時候,只有兩項收入來源,一個是收取門票(每個人兩毛錢),另外一個是在萬人大禮堂裡面的那幅「江山如此多嬌」下面拍照留影,當然是要收費的。
到八十年代的時候,大會堂做到了自給自足,已經完全不需要國家的財政撥款了。
在我個人看來,大會堂的商業化道路是走對了,也走到了人民群眾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