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亞大陸上的7個主權國家,除了三個面積較大以外,剩下的都是不丁點兒大的小國。
如果把時間調回1975年,那麼南亞大陸當時有8個主權國家。沒錯,少了那一個是錫金王國,它在1975年被印度吞併了。
消失的錫金算是南亞大陸上面積最小的一個,只有7000多平方公里。可印度卻一直對它念念不忘,直至最後將它吞併。
小小的錫金到底有什麼吸引力,讓印度如此惦記,竟然在現代社會幹了一把滅國大戰。
錫金的重要性
咱先看錫金的地理位置,它位於喜馬拉雅山南路,海拔從380米極限上升到8500米。山地是這個國家的主要地形,自然條件的孕育直接導致了該地區是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雖說經濟不咋樣,但錫金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南亞大陸想要進出中國西藏必然會首選錫金這條路。
從這兒走,道路暢通,商貿還十分繁榮,經濟價值與戰略地位一下子就提了上來。
只不過當地的雷布查人不善管理,也不善於經營,勉強能維持溫飽。
至於後來移民來的尼泊爾人,作為外來系同樣是難以起主導作用。
乃堆拉山口就在錫金的旁邊,錫金活著的時候,有它做緩衝,中印之間的衝突相對較少,印度想拿乃堆拉山口做文章也比較困難。
印度的地圖向東北方向延伸出了一大塊面積,在這塊面積里至少有6個邦存在,但這6個邦一直蠢蠢欲動想要搞事情。
印度本土與這6個邦的聯繫是通過西里古里走廊實現的,但走廊很短很窄,最窄的地方也不過21公里,這讓印度很容易讓人掐住脖頸。
錫金就是處在走廊上,它可以俯視整個走廊,對印度的咽喉形成威懾。
從對外和對內來看,印度拿下錫金對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所以,印度大力推進蠶食步驟,從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對錫金垂涎欲滴。
20世紀末的滅國戰
追溯錫金的歷史,可以與中國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在1200年的時間裡,錫金一直處於吐蕃的統治之下。
清朝時期更是受大清皇帝的冊封,是清朝的藩屬,1642年建立的錫金王國世代都要得到清王朝的認可。
1788年,尼泊爾攻擊錫金的時候,清王朝作為宗主國還出兵調解過兩國的爭端,保護過錫金並且派駐軍隊與官員。
清朝末期,隨著清王朝的無能,英國人對錫金也提出了殖民要求。
1861年,英國人的腳步踏上了錫金的土地。這一年,錫金成為了英國的保護國,錫金正式進入了英屬印度的統治範圍。
1890年,英國又強迫清朝承認自己是錫金的宗主國,剝奪了清朝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力。
但需要明確的是,統治錫金的是英國而不是印度。
此時雖屬同一個聯邦內,但印度與錫金是兩回事,兩個人,兩個國家。派駐到錫金的官員是英國人,印度只是作為僕從服務英國人的。
可印度卻偏偏理解錯了,英國人一走之後,印度人覺得自己才是主人,學著當年英國那一套向錫金派出了印度官員。
由於雙方實力的差距,錫金只能被動接受這一命運安排。
1949年,印度的軍隊出現在了錫金的國內。1950年,印度又取代英國,成為錫金的保護國。
1974年9月,印度在自己國內又倒騰了一番,用自己的憲法規定了他國的事情,把錫金弄成了自己的聯繫邦。
1975年,他又把手伸進了錫金國內,控制議會表決通過了錫金併入印度的事情。
還有模有樣的搞了一次全民選舉,結果自然被印度控制,高票通過合併。
從此之後,存在了330多年的錫金王國就這樣消失了。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一場滅國大戰竟然在南亞大陸上演了。
印度的野心與自信心急速膨脹,認為自己已經打遍天下無敵手了,當年挨的揍又忘了又,開始蠢蠢欲動,向藏南地區推行蠶食策略。
錫金還有復活的可能嗎?
錫金被吞併之後,王國的實際統治者卻家流亡海外,建立了流亡政府,誓死要與印度鬥爭下去。
一開始中國對於印度的這番舉動也不予承認,咱們的地圖上一直標註的還是錫金國。
直到2003年,這一標註才發生了變化,承認了錫金是印度的第22個邦。
現如今印度每年都會舉辦錫金邦的紀念活動,今年的5月16正是錫金邦建邦50周年的時間,印度又大肆搞起了宣傳。
印度的這番舉動已經造成了既定的事實,錫金想要再復活其難度可想而知。
一個只有70萬人口的小國又有何能力對抗人口數10億的大國呢?並且這個大國還是一個流氓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