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2025年05月20日19:53:09 歷史 1943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在美國紐約安詳離世,她的墓碑上刻著「蘇張幼儀」四個字。

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卻藏著她對前夫徐志摩一生的態度,有人說這是她對徐志摩無聲的嘲諷。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 天天要聞

從包辦婚姻到徹底決裂

張幼儀1900年出生在江蘇寶山一個富裕人家。家裡有錢有勢,爺爺當過清朝知縣,父親張潤之是當地有名的富商,哥哥張嘉璈後來還成了民國時期的大人物。

她小時候日子過得挺滋潤,12歲就考進了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算是接受了新式教育。不過,那個年代女性的命運多半還是捏在家族手裡。

她15歲,哥哥張嘉璈給她安排了一門親事,對方是18歲的徐志摩。

徐志摩是浙江海寧人,家裡也是富商出身。他長得帥,又有才華,寫詩寫文章都是一把好手,但對這樁包辦婚姻打心眼裡不樂意。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 天天要聞

據說他第一次見張幼儀就嫌棄她是「鄉下土包子」,覺得她沒文化,跟不上自己的思想。不過,家裡壓力太大,他也沒轍,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了。

1915年12月5日,兩人在浙江辦了婚禮,場面挺熱鬧,可新郎心裡一點也不開心。

婚後,徐志摩對張幼儀冷得像塊冰。兩人說話不超過幾句,他壓根不想搭理她。1916年,他跑去天津讀北洋大學,後來又轉到北京大學,把張幼儀一個人扔在家裡。

她傳統觀念深得很,覺得嫁了人就得守本分,默默操持家務。1918年,她生下大兒子徐積鍇,結果徐志摩還是那副愛搭不理的樣子。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 天天要聞

孩子剛出生沒多久,他就跑去美國留學,先在克拉克大學,後來又去了哥倫比亞大學,把張幼儀和襁褓里的兒子丟在國內。

1920年,徐家父母看不下去了,催著張幼儀去英國找丈夫。她滿懷希望地坐上輪船,漂洋過海到了倫敦。可到了那兒才發現,徐志摩對她還是老樣子,冷淡得不行。

1921年,張幼儀又懷孕了,她以為這回能有點轉機,誰知徐志摩直接讓她把孩子打掉,還甩出一句要離婚。

傳統觀念里,離婚是天塌下來的事,她完全沒法接受。可徐志摩鐵了心,連個解釋都不肯多給,直接跑了。她沒辦法,只能找二哥張君勱幫忙,先去了法國,後來又輾轉到德國柏林。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 天天要聞

1922年,張幼儀在柏林生下二兒子彼得。孩子剛出生,她就收到徐志摩寄來的離婚協議。她不甘心,堅持讓他當面說清楚。

徐志摩匆匆趕到柏林,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說:「林徽因要回國了,我得趕緊離!」原來,他在英國劍橋認識了林徽因,覺得那才是他的真愛。

張幼儀這時候才算徹底死心,簽了字,結束了婚姻。她也因此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按西式法律離婚的女性。

這段婚姻,從頭到尾都是徐志摩的不情不願和張幼儀的忍氣吞聲,最後散夥的時候,他眼裡只有新歡,根本沒顧及她的感受。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 天天要聞

從陰影里爬出來,活出自己的精彩

離婚後的張幼儀在柏林報了裴斯塔洛齊學院,學幼兒教育。那時候她帶著剛出生的彼得,租了個小公寓,白天上課,晚上哄孩子,日子過得緊巴巴但很充實。

1925年,彼得三歲的時候得了重病,沒能救回來。她抱著孩子的衣服哭得撕心裂肺,可生活還得繼續。她收拾心情,帶著大兒子徐積鍇回了上海,決心重新開始。

回國後,張幼儀靠著八弟張禹九的幫忙,開了一家叫「雲裳」的公司,專做高端女裝。

那是上海第一家這種類型的公司,她親自操刀設計,把西式剪裁和中式刺繡結合在一起,做出來的衣服特別受歡迎。上海灘的名媛都搶著買,南京路上穿著雲裳旗袍的女人成了一道風景線。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 天天要聞

1928年,她又在哥哥張嘉璈的引薦下,當上了上海女子儲蓄銀行的副總裁。她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領導,辦公桌直接擺在大廳,跟員工一塊兒幹活,業務親自上手,特別接地氣,口碑好得不得了。

雖然跟徐志摩離了婚,她對徐家卻沒撒手不管。她一直以義女的身份照顧公婆,每天去看他們,家裡大小事都幫著操持。大兒子徐積鍇也被她養得很好,教育沒落下,後來還出國留學。

1931年,徐志摩坐飛機失事死了,留下一堆爛攤子。陸小曼那時候手足無措,張幼儀站出來,幫著辦喪事,整理遺物,還把他的詩集編好出版,讓他的文學作品沒被埋沒。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 天天要聞

墓碑上的四個字,到底啥意思

1988年1月23日,張幼儀在紐約曼哈頓的家裡去世,享年88歲。她的墓碑上刻著「蘇張幼儀」四個字,這幾個字後來被很多人拿來解讀,尤其是跟徐志摩的關係聯繫起來。

「蘇」是她第二任丈夫蘇紀之的姓,1953年,張幼儀在東京認識了蘇紀之,他是個中醫,兩人聊得投緣,後來結了婚。蘇紀之對她很好,婚後日子過得踏實幸福。

1972年,蘇紀之去世,她被兒女接到美國,晚年一直住在紐約。墓碑上用「蘇」開頭,說明她選擇了跟蘇紀之的婚姻身份,而不是徐志摩留下的任何痕迹。

有人說,這四個字就是對徐志摩的嘲諷——你當年嫌棄我,拋棄我,可我後來活得比你好,找了個比你靠譜的人,過上了你給不了的日子。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 天天要聞

徐志摩一生追著浪漫跑,34歲就因為飛機失事沒了。他跟林徽因沒成,跟陸小曼的婚姻也亂七八糟,最後落得個早逝的下場。

而張幼儀,活到88歲,事業家庭兩手抓,晚年兒孫滿堂,安穩幸福。這麼一對比,「蘇張幼儀」這四個字就像在說:你看,我沒你也能過得這麼好,甚至更好。

張幼儀從包辦婚姻的受害者,到獨立自強的女性,走了多遠的路啊。她用這一生告訴所有人,女人不是誰的附庸,活出自己才是硬道理。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 天天要聞

參考資料

張幼儀:她的人生從被拋棄開始,倔強的人格卻贏得了一致好評 搜狐娛樂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86年山東一女子自封皇帝,密謀進京登基,後被聯防隊員一鍋端 - 天天要聞

1986年山東一女子自封皇帝,密謀進京登基,後被聯防隊員一鍋端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在上世紀80年代,一個山東農村的女子,真把自己當上了「皇帝」。她建宮殿、收後宮、發聖旨、設內閣,甚至還「秘密策划進京登基」。聽著像個段子,但這事確確實實發生過,不是小說,不是傳說,是正兒八經的刑事案件,山東濰坊的檔案里至今
漢宮第一修羅場:劉邦後宮八大妃嬪的生死博弈 - 天天要聞

漢宮第一修羅場:劉邦後宮八大妃嬪的生死博弈

說起我國古代歷史上最早的宮斗劇,恐怕要追溯到漢高祖劉邦了,他在歷史上的眾多皇帝中是一個傳奇,同樣的,他的後宮也頗有話題,尤其是在劉邦去世那一段時間,當時的宮斗不比《甄嬛傳》裡面差。本文就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兩千多年前的皇帝的後宮爭鬥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