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期,那時中原仍然處於諸侯國互相爭鬥與吞併的激烈局面之中。當時,在一望無際的北方草原之上,一支游牧民族勢力正在悄無聲息地崛起。他們在一次次的土地兼并與征伐的過程中,漸漸發展成為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強勢部落。
這支一直生活在漠北草原之上的民族,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匈奴。他們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沒有固定的「家」,經常在草原上遷移。
有些匈奴人希望可以擁有穩定的居所,這樣能夠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然而,匈奴的祖先留下古訓:不要在漢人的面前建立城池,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古訓的起源
我們或許多多少少聽說過匈奴人的這條古訓,從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不要修建固定的城池。從某種角度思考,這條古訓就是一種戰爭時期的軍事策略,告誡他們的後人,在行軍打仗的時候,一定要堅持本民族特有的敏捷性與靈活性。
那麼,匈奴的祖先們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古訓呢?這個古訓又到底是怎麼樣起源的呢?想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首先,我們需要仔細探究一下匈奴人曾經經歷的慘痛教訓。在漢朝初期的時候,漢朝的北部邊疆經常受到匈奴人的侵襲,那裡的老百姓生活十分艱難。
所以,漢朝在秦朝修建長城的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對長城進行加固與擴建,希望可以進一步阻擋住匈奴人的騎兵。匈奴人採取各種手段襲擾漢朝,甚至不惜發動大規模的戰事。漢朝初期的時候,朝政尚且不穩固,國力還比較薄弱,軍隊的戰鬥力還需要一段時期恢復。
因此,漢朝暫時無法在短期內征討匈奴,只能首先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加強自身的軍事實力。後來,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後,綜合國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強,經濟迎來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時期。再後來,隨著漢武帝上台之後,攻打匈奴的事情就慢慢地提上了日程。
這時,漢武帝覺得已經有了很強的軍事實力,是時候與匈奴一決高下了。漢武帝面對匈奴人日漸囂張的態度,不斷地襲擊漢朝邊疆地區的行為,心裡感到非常生氣。於是,他命令衛青、李廣等將領帶兵前去擊退匈奴人的騎兵。
衛青這位年輕的小將,雖然是第一次出征,但是表現十分出色。他進入戰場之後,表現得非常冷靜與果斷,順利地擊敗了匈奴人的猛烈進攻。衛青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的命令,一定要給予匈奴人沉重打擊。
他帶兵勇敢地拼殺,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成功地進入到了匈奴人的城池龍城。匈奴人所建立的龍城,根本就阻擋不住衛青的進攻。沒過一會,衛青率領英勇的漢朝軍隊就攻克了城池,這場戰爭完全擊垮了匈奴人的防線。他們逐漸開始了反思:千萬不要在漢人的面前修建城池!
二、都城的建立
從衛青帶領軍隊毫不費力地拿下了匈奴人的城池,可以看出匈奴人確實不太擅於修建固定的城池。這可能是由於匈奴人與漢族人的生活習慣不太一樣。匈奴人是游牧民族,經常就需要四處放牧,尋找豐富的水草資源。而漢族人是擁有固定的生活居所,一般不會輕易遷移。
這樣迥然不同的生活習慣,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匈奴人不具備建造固定城池的能力。匈奴人缺乏耐心與持久力,一般很難在一個地方呆太長時間。然而,竟然有一位蒙古大汗根本就不相信這個古訓,他偏要在草原上建立自己的都城,以此來穩固統治。
這位蒙古大汗就是窩闊台,他就是在蒙古草原之上建立了他們的第一座都城哈拉和林。有人可能並不認識窩闊台,他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個兒子。想當初,成吉思汗的後人們都自稱為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能力非常出眾,帶領軍隊東征西討,征服了很多的地方。他還建立了蒙古帝國,但並沒有確定固定的都城。
後來,窩闊台成為蒙古大汗之後,為了能夠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就想仿照漢朝人一樣建立屬於自己的都城。就這樣,哈拉和林逐漸成為蒙古帝國的都城。一開始,這個都城還是比較繁華的,各種宗教信仰在這裡彙集,一時間熱鬧非凡。
但是,哈拉和林的繁榮景象並沒有持續很長的時間,後來,蒙古貴族發生了動亂,紛紛爭奪大汗的位置。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開了激烈的爭鬥,最終忽必烈更勝一籌,擊敗了阿里不哥。在獲得勝利之後,忽必烈就離開了哈拉和林。從那以後,都城哈拉和林就逐漸變得衰落。再後來,哈拉和林就被明朝徹底地摧毀了。
這座繁華的城市,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便逐漸消失在了中國大地之上,難以再發現蹤跡。蒙古民族是不重視農業生產的,如果沒有穩定的農業生產的維繫,就無法能夠穩定維持這龐大的城市正常運行。
三、古訓背後的秘密
匈奴人的古訓是具有一定道理的,背後暗含著深意。那麼,這個古訓的背後存在什麼樣的秘密呢?所謂的秘密,就是匈奴人做出這項訓令的原因唄!當時,匈奴的祖先之所以會對修建固定的城池,表現得如此排斥,主要是因為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
首先,北方草原之上沒有豐富的資源,城市發展需要的硬性的材料都要依靠進口。就比如木材和石料,這些東西都要從別的國家買回來。這在某種角度上,使得匈奴人修建城池的成本增加了。因此,資源的缺乏無疑為城池的建立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其次,匈奴人作為游牧民族,本來就比較擅長騎馬和打獵。他們的騎射本領都是非常高超的,具有靈活和機動的特點。他們身手敏捷,動作乾淨利索。如果要修建城池的話,肯定就會使他們生活在有限的範圍之內,難以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
最後一點原因是,假如建造了牢固的城池,匈奴士兵就會自然而然地失去安全防範。匈奴軍隊的警惕性整體會降低。這時候,一旦遭到敵軍的突襲,匈奴軍隊一下子就陷入到了被動的局面,難以瞬間擺脫城池的束縛。
匈奴人給後人留下這樣的古訓,足以看出他們的良苦用心。作為馬背上的民族,肯定也需要得到充足的休息。他們考慮到自己的後人肯定也在局限在這樣的領土之內,如此龐大的人口,建立一定規模的城池就成為了必然。
匈奴的祖先考慮到,自己的後人生活在範圍有限的城池裡面,肯定會在很多方面遇到困難。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在遼闊的草原盡情馳騁,對城市生活肯定會不適應,難以融入其中。入住城市之後,他們自然要想漢族人那樣,開始農耕生活。
那樣的話,匈奴人天生的機動與靈活的優勢就會被磨滅,無法得以展現。這樣的結果是匈奴人的祖先不想看到的,他們希望後人能夠依舊擁有自由的草原生活,保持著旺盛的戰鬥力。只有這樣才能有反抗的精神,進而繼續提升自身的能力。
結語
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很多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神秘的訓令,背後都蘊含著一定的深意。匈奴人的古訓傳承了很長時間,刻在了每一位匈奴人的心中。
在這其中,也有人不相信這個古訓,如窩闊台就修建了城池,試圖穩固自己的統治,結果被明朝徹底摧毀。這件事情告誡我們,要懂得大膽創新與靈活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