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舉關稅大棒,是在歷史輪迴中自掘墳墓!

2025年04月03日23:12:10 歷史 1567

當美國再次舉起關稅大棒時,回看歷史:羅馬帝國因高額關稅流失東方商路,明朝海禁讓東南沿海淪為海盜樂園,奧斯曼帝國的商路壟斷反促歐洲大航海時代 —— 所有試圖用貿易壁壘構築霸權的文明,最終都被自己鍛造的致命絞索勒住咽喉。

美國高舉關稅大棒,是在歷史輪迴中自掘墳墓! - 天天要聞


一、羅馬帝國:關稅壘砌的 「黃金陷阱」

公元前 1 世紀,羅馬共和國為應對財政危機,對進口絲綢、香料等奢侈品徵收 25% 的關稅。這一政策短期內充實了國庫,卻導致東方商隊改道波斯灣亞歷山大港的貿易額十年內暴跌 40%。更致命的是,義大利本土的橄欖油、葡萄酒因失去東方市場,價格腰斬,小農經濟瀕臨崩潰。

戴克里先皇帝時期(公元 284-305 年),為維持龐大官僚體系,將關稅稅率提高至商品價值的 50%,並推行 「實物稅」 制度。埃及糧商為繳納小麥稅,被迫將出口量削減 60%,羅馬城糧價飆升 300%,引發多次大規模饑荒。諷刺的是,帝國邊境的蠻族部落趁機以低價向羅馬走私糧食,進一步瓦解了中央財政。

二、奧斯曼帝國:商路壟斷的反噬效應

1453 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奧斯曼帝國對過境商品徵收 10% 的 「過境稅」,並將黑海貿易權收歸國有。威尼斯商人被迫支付高額關稅,轉而資助葡萄牙人開闢繞過非洲的新航線。1498 年達伽馬抵達印度後,歐洲香料價格下跌 75%,奧斯曼帝國的關稅收入十年內減少 58%。

更致命的是,奧斯曼對境內希臘亞美尼亞商人徵收歧視性關稅,迫使這些擅長貿易的族群逃往歐洲。16 世紀後期,伊斯坦布爾的絲綢作坊因缺乏技術工人紛紛倒閉,而逃亡威尼斯的亞美尼亞商人卻建立起橫跨歐亞的貿易網路,反過來衝擊奧斯曼經濟。

三、莫卧兒帝國:宗教歧視的關稅毒酒

1665 年,奧朗則布頒布《印度教商人稅法》,將印度教商人的關稅稅率從 2.5% 提高至 5%,並禁止他們從事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這一政策導致古吉拉特邦的印度教商人集體吐槽,港口城市蘇拉特的貿易額暴跌 40%。更嚴重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趁機以 「宗教 自由」 為幌子,吸引印度教商人投靠,逐步控制了孟加拉的鴉 片 貿易。

1707 年奧朗則布去世時,莫卧兒帝國的關稅收入僅為阿克巴大帝時期的 30%,而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扶持印度教商人,在次大陸建立起殖民統治的經濟基礎。

四、馬穆魯克埃及:海禁政策的商業自殺

1260 年,馬穆魯克王朝為打擊十字軍,頒布 「港口封鎖令」,拆除沿海城市防禦工事,僅保留亞歷山大港為唯一通商口岸。這一政策短期內切斷了十字軍的補給線,卻導致埃及失去地中海貿易主導權。威尼斯商人轉而與熱那亞結盟,在塞普勒斯建立貿易中轉站,將埃及的香料貿易份額從 70% 壓縮至 15%。

更諷刺的是,馬穆魯克王朝為維持財政,對亞歷山大港的貿易徵收 20% 的 「聖戰稅」。1498 年達伽馬開闢新航線後,埃及香料價格比印度原產地高出 300%,歐洲商人徹底拋棄紅海商路,馬穆魯克王朝的關稅收入銳減 90%。

亞當・斯密《國富論:「關稅壁壘如同在兩國之間築起高牆,最終砸傷的是牆內的人。」從羅馬帝國的關稅崩潰到明朝海禁的窒息,從奧斯曼帝國的商路壟斷到莫卧兒王朝的宗教歧視,古代文明用鮮血書寫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悲劇。

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時,歷史的警鐘正在迴響:任何試圖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最終都將成為套在自己脖頸上的絞索。正如漢代思想家桓寬在《鹽鐵論》中所言:「善為國者,藏富於民;善為天下者,通利於世。」 唯有擁抱開放,方能在文明的長河中永續前行。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清明祭英烈:「紅岩精神」育時代新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祭英烈:「紅岩精神」育時代新人

4月2日,重慶市渝中區大中小學「行走的思政課」暨「清明祭 紅岩魂」活動正式舉行。圍繞「紅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紅岩村、曾家岩、虎頭岩,讓黨員、團員、少先隊員共上一堂「三岩思政課」,深切緬懷革命先烈,傳承和發揚「紅岩精神」。 活動現場。重慶市渝中區教育委員會供圖 「同學們,你們知道『紅岩精神』的內涵是什...
2025年還健在的開國將帥僅剩一人,如今101歲,曾被蒼蠅救過一命 - 天天要聞

2025年還健在的開國將帥僅剩一人,如今101歲,曾被蒼蠅救過一命

方以智站在南京城牆上,望著遠處戰火蔓延的天際線。這位曾經的明朝大臣此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要剃髮為僧,隱姓埋名。康熙年間的文字獄風暴即將來臨,這位學貫中西的思想家選擇了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這一選擇,讓他避過了殺身之禍,卻也幾乎讓後世遺忘
清明節的代掃墓人:有陵園工作者一天代掃十多座墓,有大學生趁假期嘗試兼職代掃 - 天天要聞

清明節的代掃墓人:有陵園工作者一天代掃十多座墓,有大學生趁假期嘗試兼職代掃

4月4日,清明節上午,在遼寧瀋陽一家陵園工作的蒲女士帶上水桶和鮮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每年清明節都是她全年工作較為忙碌的時候,除了陵園日常的管理外,幫逝者家屬「代掃墓」也是其重要的工作之一。今年清明節這一天,她就要代掃十多座墓。紅星新聞近日採訪發現,由於逝者家屬工作生活在異地等原因,近些年找人代掃墓的...
《2666》譯者趙德明逝世,享年85歲 - 天天要聞

《2666》譯者趙德明逝世,享年85歲

據世紀文景出版社消息,翻譯家、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趙德明先生,於2025年4月3日逝世,享年85歲。 趙德明先生。 趙德明先生曾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文學院客座教授、解放軍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青島大學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教授。前些年,中國掀起波拉尼奧閱讀熱潮,而波拉尼奧的代表作《266...
清明插柳 歲歲念情清明門前插柳的傳說 - 天天要聞

清明插柳 歲歲念情清明門前插柳的傳說

清明節的時候,人們都會采一束新鮮柳枝插在門前,這是為什麼呢?從前的時候,在一個古老的小鎮,有個叫阿成的孩子,他和爺爺一起生活。爺爺是鎮上最懂節氣和傳統的人,每到清明節,他都會帶著阿成做各種特別的事,其中最讓阿成期待的,那就是在門前插柳枝。
為什麼張無忌不能把那麼多女孩都娶了? 又不是只能一夫一妻! - 天天要聞

為什麼張無忌不能把那麼多女孩都娶了? 又不是只能一夫一妻!

是張無忌不肯收嗎?是人家不肯被收!張無忌自己想:「這四位姑娘個個對我情深愛重,我如何自處才好?不論我和哪一個成親,定會大傷其餘三人之心。到底在我內心深處,我最愛的是哪一個呢?」因為彷徨難定,於是「只得逃避」:「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盡想這些兒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思政「新」講|文山故里高唱《正氣歌》 - 天天要聞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思政「新」講|文山故里高唱《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清明前夕,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中心小學上百名師生前往愛國英雄文天祥陵園祭奠。帶隊老師為學生們講述了文天祥的故事,並鼓勵學生學習文天祥以身報國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刻苦學習、掌握本領,為中華民族復興奉獻力量。作者:黃和遜、王永鋼、陳啟道新華社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