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有36個宗室和碩親王封號,人數也有100多人,這麼多親王當中論功勞、地位一時半會也講不出誰是第一。不過要說誰獲得榮譽最多,那麼毫無疑問是十三爺怡親王胤祥。
宗室親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一般的榮譽對他們來說無非是錦上添花,這裡所說的榮譽主要難以獲得的、稀缺性的榮譽。胤祥的一生只當了8年的親王,期間卻被雍正授予了其他親王所無法相比的至高榮譽。
第一個是確立了胤祥半個旗主的地位
康熙駕崩的第二天,雍正就迫不及待地封胤祥為怡親王,從此開啟了兄弟情深、共同治國的歷程。
按照清代的分封制度,皇子成年之後會被分在下五旗,胤祥在康熙朝是唯一一個沒有被分封的皇子,通俗地說就是皇家的一個「白丁」。很多影視和文學作品中,都認為胤祥在康熙朝的爵位是貝子,但是《清史稿》以及《清史列傳》中並無記載。
雍正繼位後一步到位晉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將他分在正藍旗下。從康熙開始,下五旗旗主王爺的勢力受到嚴重的削弱,尤其是雍正執政時期出台了制度,原先本屬旗主王爺的佐領,大部分都由朝廷直接管理,只給旗主、領主留下少部分的佐領數。
胤祥作為和碩親王,應領滿洲佐領6個、蒙古佐領3個、漢軍佐領3個。按照制度真正屬於他的佐領只有3個,但是雍正下旨將所有佐領人丁全部劃歸怡親王府屬下,又於親王定額之外增加一、二、三等護衛共17員,儀仗中也增加豹尾槍、長桿刀各二,以突出他的與眾不同。
也就是說,在正藍旗中胤祥所領的佐領實數,已經與豫親王不相上下,名義上已經是半個旗主了。自雍正以後,胤祥這種情況是獨一份,即便後來的恭親王、醇親王也沒有如此待遇。
第二是封親王還送郡王
雍正三年,雍正帝以胤祥「總理事務謹慎忠誠,從優議敘」為由,在親王之外額外加封一個郡王爵位,並明確說明,讓胤祥自己在兒子中挑選一人承襲。
郡王屬於宗室高級爵位,從崇德時期始定宗室爵位制度開始,一般只授予皇子。清初時期,即便是皇子如果不是嫡出,連郡王都封不上。比如努爾哈赤那麼多庶出皇子中,只有阿巴泰一人是郡王,其他最高的只是鎮國公。
康熙以後,皇子分封的起點有所提升,但封郡王的還是少數。皇子都不一定能封郡王,更別說是親王之子了。
整個清代親王爵位法定繼承人之外獲封郡王的只有濟爾哈朗與胤祥兩人,所以說胤祥封親王順帶贈送郡王,也是清代唯二的。
第三是怡親王陵寢規格之高無人能及
雍正和胤祥的兄弟感情,在清代也找不出第二對。早在雍正初年確定清西陵為萬年吉地的時候,雍正就特意從皇陵中划出一塊「中吉」之地給胤祥,好讓兄弟二人百年之後常伴左右。
大清皇陵有一個原則,只有皇帝后妃才能藏入皇陵,皇子是不能進入皇陵區域的。胤祥無論地位再高,終究還是皇子身份,他死後只能葬在別處。
顯然雍正這個做法是破壞了祖制,胤祥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配葬在清西陵。在他的極力推辭下,雍正終於還是鬆了口,最後胤祥在60里以外的淶水縣境內為自己選定了一塊墓地,認為這才與臣下身份相配。
胤祥死後,雍正為了表達喪弟之痛,在陵寢規格上大作文章,其配殿、享殿等建築比一般的親王抬了一格。此外在守陵兵丁配置上,也在原基礎上翻了一倍。
放眼整個清代,也只有後來的醇親王奕譞勉強能與胤祥相比,但是醇親王身份特殊,他畢竟是光緒帝之「皇父」,以高規格入葬是符合國家禮制的。
第四是死後謚號高於一般親王
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胤祥病逝,這對雍正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他下旨給予了胤祥極高的身後榮譽,將其配享太廟,賜謚為「賢」。
清代宗室親王的謚號皆為一字,其中又以「忠」、「賢」級別最高。然而雍正認為僅僅一個「賢」字並不能突出胤祥的功績,又將謚號之前加上了「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字,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在清代也是空前絕後的。
同時,為了體現胤祥與其他兄弟的不同,雍正還特旨准予胤祥使用「胤」字。從順治朝開始,皇帝的名字屬於專屬,其他人包括兄弟在內,都要避諱改名(乾隆朝、咸豐朝未曾沿用此制)。
康熙帝皇子都是「胤」字輩,雍正繼位後為避帝諱,將「胤」字改為「允」字,胤祥生前的名字就叫允祥,但他死後雍正又將他恢復為胤祥,這一待遇也只有胤祥享受過。
最後需要強調一點,胤祥的親王爵位在雍正朝並沒有被賦予世襲罔替之制,只是雍正提到過「怡親王爵位應世襲罔替」,但是沒有正式的官方文件。乾隆三十九年,才正式下旨令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怡親王才算是鐵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