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方丈
編輯|方丈
前言:
在宋朝的街頭巷尾,熱氣騰騰的小館子里,食客們一聲「切的肉」喊出,便能換來一盤美味。
然而,這裡的「切的肉」究竟是什麼肉,至今仍讓許多人誤解。
尤其是很多人以為那是牛肉,可事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那時候的餐館中,切肉的種類繁多,且對「肉」的選擇與當時的文化、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那麼,宋朝時期的「切的肉」到底是牛肉,還是另一種別具風味的肉類?
《水滸》里頻頻出現的牛肉場景,在宋代其實是個漏洞
提起吃肉,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水滸梁山好漢們豪邁吃牛肉的情景。
實際上,當時吃牛肉可是大忌,連皇帝都不能隨便吃。
千百年來,牛在農耕社會地位超然。
周朝就立法保護牛羊,平民百姓想殺牛?門都沒有!到了宋朝,懲罰力度更大,殺牛吃肉分分鐘進監獄。
即便是牛死了,也得等官府來處理,毀屍滅跡一點不留。
元朝乾脆明令禁止宰殺牛馬。
就連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候,不小心殺了地主家耕牛,差點把命都搭進去。
想吃頓牛肉有多難?七品縣令攢兩月工資,才勉強買得起一斤。
尋常百姓家吃上一口牛肉,簡直比登天還難。
那施耐庵寫的水滸傳,怎會滿篇都是吃牛肉的情節?
原來,施耐庵生活的元代法令鬆懈,民間偷宰耕牛現象普遍。
而宋朝?對此嚴防死守,牛肉只供達官貴人享用。
梁山好漢大口吃牛肉的場面,在當時幾乎不可能出現。
牛在古代的地位,不亞於今天的國寶大熊貓
宋朝如此嚴厲禁止宰殺耕牛,背後有著深遠的緣由。
在古代農耕社會,牛可是維繫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本。
沒有牛,何來耕作?沒有耕作,何來衣食?
所以朝廷對牛的管控極其嚴格,甚至親自清點造冊,隨時掌握牛的數量變化。
一旦發現有人私自宰殺,嚴懲不貸。
生怕傷了牛,農業減產,國庫空虛,民不聊生。
這種對牛近乎神聖的呵護態度,不禁讓人想起今天的國寶大熊貓。
同樣是舉國上下,全民愛護,生怕它遭遇不測。
可見千百年來,耕牛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絲毫不減當年。
真正的宋代人吃羊肉,但也是富貴人家的專屬
既然不能吃牛肉,那宋朝人改吃什麼肉?歷史告訴我們,當時最高檔的肉,其實是羊肉。
朝廷每年要宰殺十幾萬肥羊,光是官員俸祿,就得配發百萬隻羊。
當然了,能分到羊肉的也就是那些位高權重的大官。
至於芝麻官?別做夢了。
那羊肉得有多金貴?民間一斤羊肉要價九千文,將近一個普通人家十天的收入!就算宋朝是美食巔峰,這個價也不是一般人吃得起的。
《夷堅志》里就記載,一位娶了尚書女兒的官員,天天被媳婦嚷嚷著要吃羊肉,苦不堪言,家裡根本供不起啊。
所以,影視劇里動不動就來二斤羊肉的情節,怕不是編劇的想像。
就算是大戶人家,這麼吃也得敗光家產。
從皇帝到文人,個個都為羊肉著迷
誰讓羊肉如此誘人呢?既然連皇帝都這般偏愛,想必其中大有文章。
據史料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年輕時,曾流浪街頭,饑寒交迫時喝過一碗羊肉湯,自此難以忘懷。
登基稱帝後,羊肉更是他案頭常備。
一碗再平凡不過的湯羹,卻因他的身份而平添幾分傳奇。
宋仁宗也是的羊肉愛好者。
《宋史》里說他晚膳後總想再來點烤羊肉解解饞,但顧及羊的存欄量,生生忍住了口腹之慾。
連陸遊、辛棄疾等文人雅士也頻頻吟詠羊肉,可見其魅力非同一般。
只是遺憾,尋常百姓家中,這般珍饈極難得見。
南方少、北方貴,羊肉有錢也不好買
為何如此令人垂涎的羊肉,卻遭遇買家難求的尷尬?原來這背後另有隱情。
宋朝疆域之廣,各地風土迥異。
南方多山地丘陵,並不適合羊群生存。
北方倒是不乏牧場,奈何戰亂頻仍,羊只損失慘重。
商賈運羊,途中還要提防土匪劫掠,瘟疫肆虐,存活幾率實在堪憂。
國之利器供不應求,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宋朝的羊多從西域進口,可謂來之不易。
朝廷對羊肉供應管控嚴格,優先滿足統治階層需求。
平頭百姓?吃不到才正常。
這般凄慘現狀,不禁令人唏噓。
本是滋補聖品,卻因產量有限,淪為權貴專享。
就連皇帝也要節衣縮食,更何況升斗小民?所謂美味當前,不過是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百姓吃肉,吃得最多的還是豬肉
排除牛羊肉,剩下的就是豬肉了。
別小看豬肉,在宋代那也是稀罕物。
北宋汴京一天就消耗上萬頭豬,皇宮一年吃掉四千多斤,需求量著實驚人。
《清明上河圖》里也不止一次出現豬肉的身影。
但凡事得有個過程。
早年受儒家"同類相殘"思想影響,文人士大夫視豬肉為不潔之物。
到了唐宋,豬肉開始成為官員的額外福利,民間食用漸多,但貴族階層還是看不上。
直到大詩人蘇軾發明了東坡肉,軟爛多汁,價格實惠,才讓豬肉真正走進尋常百姓的飯桌,到明清時已是餐桌常客。
所以影視劇里,宋代人下館子吃肉,最靠譜的選擇,恐怕還是豬肉。
儘管價格不菲,一斤豬肉要120文,差不多是普通人家一天的收入,但比起牛羊肉,著實親民太多。
蘇軾讓豬肉翻身,地位直追牛羊
蘇軾何許人也?堪稱宋朝食神,集詩文名士與美食家於一身。
他對豬肉的偏愛,令人津津樂道。
一首《豬肉頌》唱出民間疾苦:"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字裡行間,對統治階級的不滿昭然若揭。
更重要的是,他發明的東坡肉,味美價廉,讓豬肉摘掉了粗鄙的帽子,體面地走上了百姓的餐桌。
自此之後,豬肉在民間的地位直線上升。
到了明清,竟升格為皇家宴席的常客,與昔日牛羊肉分庭抗禮。
連食材界的"屌絲",也有出頭之日,這出人意料的逆襲,不得不說,蘇軾居功至偉。
貧富懸殊埋下禍根,百姓都快吃不起肉了
如此看來,肉在宋代已是貧富分明的象徵。
達官貴人們奢侈享用羊肉,普通百姓連豬肉都要掂量掂量,這讓人不禁唏噓。
當權者只顧自己享樂,而民不聊生。
宋朝種種跡象,似乎已為其覆滅埋下伏筆。
儘管當時的飲食文化空前繁榮,但如此暴殄天物,大魚大肉,終究難逃亡國滅種的歷史悲劇。
貧富差距的拉大,也反映在吃肉的數量和種類上。
據估算,宋代富豪人家,平均每人每天吃肉一斤有餘。
而貧苦百姓,一年到頭,都未必吃得上一斤肉。
如此懸殊的肉食鴻溝,生動詮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涼。
統治階層的奢靡無度,終釀成亡國滅種的苦果,又何其諷刺?
結語
本文參考《東京夢華錄》《夷堅志》等宋代文獻資料,以及現代學者的考證研究,力求真實再現宋代飲食文化的方方面面。
讓我們透過美食這扇小窗,管中窺豹,一探宋代的世相人情,以史為鑒,吸取教訓,共創更加公平富足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