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楊輔清死的時候,應該是有點不甘心的。
他低估了時代的無情,也高估了自己的運氣。
十年的隱姓埋名換來的不是東山再起,而是福州城的一場凌遲。
曾經的太平軍名將,那個從湖州突圍、從上海逃生、從澳門蟄伏的男人,終究沒能逃過這場宿命。
為什麼會這樣呢?
——
1864年,湖州城破,太平軍已經是風中殘燭。
楊輔清本可以選擇死戰,但他偏偏不是那種看不到局勢的人。
主力突圍之後,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自己的人化整為零,各自逃命。
這個決定救了他,也救了不少兄弟。
畢竟,清軍的目標是幼天王洪天貴福,沒人會太在意一個斷後的將領。
他剃髮易服,混進人群,從湖州一路輾轉,最終抵達上海租界。
這個地方是個好去處,西方列強的地盤,清政府的手伸不進去。
兜里還有點錢,他買通了人,上了一艘開往廣東的黑船。
那時候,他心裡應該在想,自己至少還有機會。
這機會,他整整等了十年。
——
楊輔清不是個甘於平凡的人。
澳門的日子雖然安全,但他心裡那口氣一直沒散。
他嘗試過東山再起,甚至傳言去舊金山找過三合會,但都沒成。
真正點燃他復國夢想的,是1874年。
這一年,日本侵略台灣,清政府開始在東南沿海招募團練。
時局動蕩,正是渾水摸魚的好機會。
他帶著幾個湖南老兄弟,投奔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打算借團練的名頭,慢慢積蓄力量。
可惜,他低估了清軍內部的眼線。
軍營里有人認出了他,甚至還是老熟人——馬融和,曾是英王陳玉成麾下的騎將。
這人一眼就認出楊輔清,毫不猶豫地舉報了他。
福建總督李鶴年聽說抓到了「太平軍大人物」,二話不說,直接送他上了凌遲的刑場。
——
有人說,楊輔清的失敗是因為太過執著。
他明明已經逃出生天,卻偏要再折回來,結果把自己送上了死路。
也有人說,他只是個不甘心的人。
他曾封王拜將,掌兵十萬,如今卻要窩在澳門做個無名小卒,這種落差,換誰都難以接受。
但歷史是殘酷的。
太平天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的掙扎,不過是迴光返照。
最終,福州城的刑場上,他的生命被一點點剝奪,而他的夢想,早已在湖州城破的那一刻,化作了泡影。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並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