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西周分封的土地,並非是自己的疆域,而是給諸侯一個區域,讓他們自己去佔領、治理。其次,直接控制土地的話,也會因為範圍太大,而產生治理不力的效果。
天下是周天子打下來的,國家也是自己的,所以在制度的規劃方面,肯定也是利於自己。
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周天子在劃分土地的時候,將最肥沃、最龐大的土地留給自己,本身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倒不如說,把諸侯國弄得那麼大,才不符合自身的利益需求。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規則是向著周王室的,那為什麼諸侯們的領土那麼大,甚至一些諸侯國的實力,比周王室要強得多?周王室為什麼不自己控制土地,難不成就這麼信任諸侯嗎?
當然不是,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就算再信任諸侯王,也不可能讓他們比自己強。這無關信任與否,完全是為了自身安全考慮。
很多人都以為,周朝的分封制,就是在戰勝商朝之後,將國土分割,然後賜予各個諸侯。可如果真的是這樣,周天子可就虧大發了。將商朝打下來,然後分割土地,這樣到了最後,周天子掌控的土地,可能還沒以前多。
所以,周天子的「封土」,實際上是拿來地圖,找一個差不多的地方,把這裡作為諸侯的封地。至於這裡情況如何,是不是周王朝的領地,就不是周天子需要考慮的了。
對於周天子而言,「封邦建國」這件事,並非是分割自己、損失利益的事情。而是賜予諸侯榮譽與權力,讓他們為自己打工。
所以,對於周天子而言,封幾個諸侯王這種事,簡直太划算了。用一個名頭,就能換取一片土地,還有比這更好的交易嗎?
就算諸侯沒成功,被人打回來,或者被滅了,周天子也沒有什麼損失。反正他該做的都做了,給了人馬,又給了疆域,至於能不能創業成功,那就是諸侯們自己的事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存活的都是狠人。這些狠人在邊境,自然不會守著城池,而是不斷地擴張。
他們在邊境,自然能擴張領土,發展勢力。而周天子在中原,雖然也在發展,但在這些諸侯的襯托下,就顯得止步不前了。所以在最後,周王室才會被吞併。
而這就導致有些人認為,周王室將土地分給諸侯,導致自己變弱了, 所以才被人吞併。
但在事實上,在最初的時候,也就是封建制剛實行時,周王室是最強的,領地也是最大的。至於後來的情況,只能說,是諸侯國發展的太快了。
要知道,在周朝的時候,政治制度都沒發展起來,能有個封邦建國,已經是優秀的制度了。再說了,周天子分封諸侯,讓他們去建立國家,本身就是控制土地的一種方式。
甚至於,周天子要求諸侯朝貢、討伐叛逆,也是一種中央集權。只不過諸侯自由度太高,導致權力很弱而已。
要知道,在秦朝之前,都一直沒有像樣的制度。在夏商周之前,社會的主體是部落聯盟。部落和部落之間,並非附庸或奴役關係,只是單純的聯盟。
就算到了夏朝,君主和部落首領之間,關係也比較接近,並不存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同樣是在這個時期,就有了「分封」的雛形。準確來說,「分封」的理念,就來源於部落。首領找到一塊地方,然後開闢、治理,並擴張領土。只不過,頭頂上沒有周天子罷了。
在奴隸制社會下,君主的權力並沒有多大。分封制對土地、人口的控制力,在那個背景下已經很強了。
要是還想增強中央集權,就只能更進一步,走到封建社會了。但在當時,想要一步跨到封建社會,還是太遠了。
周朝在牧野之戰中大勝,徹底擊敗了商朝。在這一戰中,周武王能贏得勝利,就在於諸多勢力的幫助。
在商朝的時候,這些人是附屬國的國主。這個時期的「國」,就和歐洲的領主一樣,多大的地方也算「國」。
但你別管人家領土多大、實力多強,牧野之戰能贏,就靠這些人的支持。在商朝,他們是國主,在周朝,他們是功臣。
這些人倒戈周武王,一是不想被紂王剝削,二是想要幫助周武王,獲得更大的利益。
在這群政治生物眼裡,就不存在什麼人情往來,利益才是主旋律。周武王要勝利、要地位,而那些國主要的是利益。不論是周武王,還是那些國主,對這一點都心知肚明。如果沒有足夠的利益,這些人下一刻就會反叛。
原有的社會制度,是滿足不了這些人的。所所以,為了穩定剛打下的天下,也為了給這些功臣利益,周武王只能開發新的體系。
但是,開發新體系這件事情,畢竟還是太繁瑣了,所以周武王到最後,還是選擇了商朝的制度,但在上面進行了修改。就這樣,分封制誕生了。
在分封制度下,周天子的權力不高,但這也是沒辦法。「天下政令皆出於寡人」的想法,周武王肯定想過,但礙於形式,也只能這樣了。
在分封制度下,周天子是恩威並施的,天子給予諸侯利益,而諸侯聽從天子號召、討伐叛逆,以及按時朝貢。
周天子的分封邏輯很簡單,把寵臣、忠臣、親信分到富庶、安穩,或是險要的地方。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則分到百廢待興之地。至於一些不遠不近的功臣,那就隨便找個地方。靠著分封制度,周天子也安撫了功臣,實現了政治上的穩定。
這套制度穩定,但也有著弊端的存在。有問題就要解決,不然等到以後事態擴大,那可就麻煩了。
在分封制度下,周天子掌控諸侯,諸侯掌管各地。但問題在於,周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力,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強。只要諸侯想反叛,周天子也阻攔不了。
所以,為了儘可能多的掌控局面,周天子完善了分封制度,額外添加了禮樂制和井田制。
在政治上,周天子掌控諸侯,在精神上,禮樂制控制諸侯。通過禮樂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嚴格等級制度,不可逾越。依靠這種制度,「階級」在周朝體現了出來。
別看後來的禮崩樂壞,但在最開始的時候,這套制度真的很好用。畢竟天子的權威還在,你要是逾越了,天子真的會帶人來討伐叛逆。
後來禮崩樂壞,也是因為天子衰微,諸侯勢大而已。靠著禮樂制度,周朝也有了幾百年的穩定日子。
也正是靠著這樣的階級,才讓諸侯王乖乖聽話,不至於動不動就叛亂。雖然有其他諸侯在,叛亂也能被鎮壓。但是次數一旦多起來,天子的面子也不好看。
如果說,禮樂制是在精神上掌控諸侯,那井田制就是發展民間了。井田制的核心很簡單,只有一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所有的土地都是天子的,無論是諸侯還是百姓,只是代天子治理、耕作而已。雖然這是句空話,但是在周天子的權威下,也沒人敢去質疑。
當這句話普遍開來,那些耕作在田間的百姓,也就知道,自己能夠活著,全靠天子的恩惠。
但是,周朝層層分封的制度,還是有大問題。就算讓百姓知道天子之恩,但還是有人不在意。畢竟天子太遠,甚至諸侯都太遠了。對於那些百姓而言,士大夫才是最常見的。
歐洲有句話,叫: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周朝也是一樣的,天子權力很大, 但也不能越過諸侯,直接給予卿、大夫土地。而是按照諸侯、卿、大夫、士一層一層來的。
這樣一來,雖然上面的那些人,都知道賞賜的來源,但百姓可不知道。對他們來說,自己生活的好壞,只取決於諸侯王。所以到了最後,才會出現各國獨立,甚至是互相對立的局面。
很多人都覺得,周朝最後的滅亡,是因為土地問題。周天子土地少,而諸侯王的土地多。所以諸侯勢大,最後吞併了周王室。
這話倒是沒錯,但這才是正常的。因為在最初分封時,這後續的一切,就已經安排好了。
在當時的情況下,周王室很難發展起來。因為周邊的諸侯太多,沒有周王室發展的空隙。分封時,這麼安排是為了安全,但時間一久,也就鎖死了自己的發展。
而且,就算周王室力排眾議,選擇自己掌控天下,那也是不可能的。看看秦朝,直接打破了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實現了皇權的大一統。但是結果呢?結果就是六國身死,但魂不滅,還是沒辦法統一。
周王室在分封這件事上,已經做得很好了。靠著諸侯打天下、擴張土地,的確讓他變得強盛,也保證了國家的穩定。但是強盛源於諸侯,最後的滅亡,也依然源自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