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乃清,閔行區文史專家。長年研究鄉土歷史文化,著有《上海閔行文史叢書(第一輯10卷,第二輯11卷)》《人文閔行叢書4卷》和《上海閔行非遺叢書》10多卷。史海鉤沉,「今日閔行」與張乃清老師攜手推出「乃清敘史」,讓我們在一段段閔行史話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奔走聚義

抗戰勇士趙季昌(1912~1941),生於1912年11月8日。他本姓楊,是諸翟鄉夏家橋農民楊海文之子。因家境貧困,於1916年4歲時過繼給鎮上木作鋪主趙桐如收為養子,遂改姓。1924年小學畢業後,隨寄父學做木工,經營木作鋪。自幼愛讀歷史演義,仰慕英雄好漢,性格剛強,富有正義感,在同輩後生中頗具號召力。
1938年3月中旬,趙季昌、馮邦佐等以諸翟鄉地方抗日自衛隊負責人的身份應邀趕到青浦觀音堂鎮的陳家祠堂,出席由顧復生召集的「交朋友」大會。數十名與會者各帶衛士,濟濟一堂,自由交談,豪情奔放,氣氛極為熱烈。
在會上,來自虹橋鎮的殷丹天以背有大靠山,喧賓奪主,油嘴滑舌,口氣霸道,只求為自己招兵買馬。木匠出身的趙季昌講究「斧頭吃鑿子」,步步紮實,因此對其不屑一顧,旗幟鮮明地表示贊成顧復生的主張:團結抗戰,抗戰則必勝;各自為主,抗戰難以取勝。
顧復生是共產黨員,此刻心知肚明,即與趙季昌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一起籌建青東地區抗日武裝隊伍。
伏擊漢奸趙嘉猷
在顧復生的領導下,趙季昌、侯伯泉、馮邦佐組建諸翟自衛武裝力量,神出鬼沒地活躍在吳淞江南岸,迎戰日冦。原為小學教師的奉命擔任諸翟鎮偽鎮長,暗中為游擊隊提供軍糧和行動方便。他們每次行動之後,都會故意留名「馮浜」(浜是暗示三個兵),以利鼓舞鄉民。
1938年2月,侵華日軍收羅漢奸,在各鄉鎮建立偽「治女維持會」,鎮壓抗日武裝。附近華漕鎮上時年25歲的趙嘉猷擔任偽維持會會長,勾結副會長張熔投靠漢奸吳四寶,助紂為虐,作惡多端。趙季昌決心儘快為民除害。
7月23日,趙季昌獲悉這兩個漢奸去上海城裡了,就組成5人戰鬥組,趕到碑坊路(今綏寧路)路口,尋機伏擊。當兩個漢奸坐著黃包車回來時,趙季昌衝上前去,手舉槍響,張熔當即喪命,趙嘉猷負傷脫逃。這次鋤奸行動,令當地民心大快,抗日熱情隨之高漲。日偽軍驚慌將華漕駐軍撤回到北新涇白欄杆據點。
嚴懲妖婦陸布珍
不久,趙季昌他們又把除奸的目標對準了青滬公路旁的吳家巷鎮。這裡離虹橋機場很近,機場日軍小頭目時常單個出來尋花問柳,騷擾地方。吳家巷陸家弄有個女人陸布珍,水性揚花,成了日軍小頭目的姘婦,還夥同吳家巷「白相人」陳其昌欺凌鄉民。人們恨之入骨,卻一時無奈。
那一天,趙季昌親率短槍班陶榮桂,特意身穿長衫,頭戴禮帽,扮作「白相人」,潛入吳家巷,直入陸家弄找到陸布珍,聲稱陳其昌請她到吳家巷去「吃茶」,有好事相商。陸布珍見兩個陌生人和顏悅色,而且聽說是陳其昌相邀,也就跟他們走了。走出村宅拐了幾個彎,陸布珍生疑。趙季昌、陶榮桂突然掏出槍來,連發數槍,將她推下了路邊深溝。四周鄉鄰得知陸布珍被處決在田野中,都說「死得活該!」
游擊勇士
1938年11月,趙季昌、馮邦佐等加入「淞滬游擊縱隊第三支隊」(俗稱顧復生部隊),後又奉命加入忠義救國軍直轄二大隊(俗稱殷丹天部隊),進行策反工作。1939年5月,他們返回顧部,趙季昌任第三支隊第一中隊隊長。
5月13日晨,趙季昌率隊再次出擊,一舉斬決了製造「西橫涇慘案」的漢奸趙嘉猷,終於為侯伯泉等犧牲的戰友報了仇。
中共青浦工委、青東聯合辦事處為保證部隊給養,決定在水陸運輸線徵收「愛國通商稅」,由趙季昌、馮邦佐率一個短槍班組成徵收小組。當時,水陸貨運業大多由轉運公司承包,老闆們都是日偽兩面派或日、偽、頑三面派。有些奸商為了抗稅,竟然用日偽武裝押運貨物。徵收小組寸步不讓,凡遭遇日偽武裝押運貨物者全部殲滅之。
1939年7月2日,游擊隊徵收小組巡查到青浦縣第六區重固北市梢三丫叉附近時,突然發現一艘竟然掛起太陽旗的貨運小汽艇,立即阻攔盤查。在與日偽武裝激烈交戰中,短槍班成員陶榮桂(紀王人)不幸身中7槍,英勇犧牲,年僅25歲。
徵收小組認真做好群眾工作,大力宣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提高納稅人的愛國熱情。並堅持做到稅款涓滴歸公。
1939年7月,「江南抗日義勇軍」先遣部隊到達青浦。9月18日,趙季昌率隊參加了殲滅偽十三師四旅許連生部的北張角戰鬥。11月,中共青浦工委派趙季昌出任淞滬支隊第三中隊中隊長。
同年12月18日上海《申報》報道《滬西遊擊隊掃蕩偽軍》稱,趙季昌率隊在青滬公路一帶掃蕩偽軍,持續取得勝利,以至駐虹橋、七寶地區的偽軍「已大起恐慌」。


寧死不屈
1940年2月,趙季昌率隊襲擊了吉安公墓的日偽軍據點,迫使日軍撤離。
為此,日偽軍瘋狂地進行反撲,於4月14日至27日在青東地區實行毫無人性的「三光政策」,製造了一起震驚上海灘的大血案,歷時13天。史稱「青東大屠殺」。
大敵當前,淞滬游擊縱隊三支隊被迫化整為零,隱蔽活動,轉移到蘇州、常熟、太倉游擊根據地。趙季昌死裡逃生,但與顧復生部隊失去了聯繫,只得趕往上海市區和常熟等地尋找黨組織,可惜奔波了幾個月沒有可靠消息。
1941年4月中旬,趙季昌、馮邦佐借住在曹家渡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鼎康里10號諸國良家中,卻不知諸國良已經叛變告密。4月18日(農曆三月二十二日)凌晨,趙季昌、馮邦佐同時被捕,被押送到黃渡偽稅務所。偽軍旅長許連生軟硬兼施,威逼趙季昌「悔悟」,還親自進行了長達一周的嚴刑審訊。趙季昌遍體鱗傷,堅貞不屈,至死不肯吐露半個「悔」字,堅定地說:「我趙季昌是男子漢大丈夫,投入紅旗,決不投白旗,要殺便殺,何必羅嗦。」許連生一無所獲,遂於6月16日上午,將趙季昌綁在黃渡師範學校操場的旗杆上殺害了,時年僅29歲。
1951年4月9日,趙季昌被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家人榮獲陳毅市長簽發的烈士證書,地方政府為他修墓立碑。1984年3月,墓地遷至諸翟苗圃。2003年12月,烈士墓遷移至閔行區烈士陵園。


作者:張乃清
編輯:方佳璐
初審:趙若楠
複審:姚怡瑩
終審:徐雷冰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布平台,如您認為發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