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初年的福建沿海,漁民撒網的手都在顫抖。 清廷為斷絕台灣鄭氏政權的物資供應,頒布「遷海令」:沿海三十里內居民全部內遷,片板不得下海。政策初衷是鞏固海防,卻成了貪官污吏的「人頭收割機」。官兵以搜查「通海證據」為名,肆意抓捕漁民商賈,一戶被誣告,往往牽連整村入獄。福州黃塘村三百餘口被扣上「通敵」罪名,官兵沖入時連八十老嫗都遭鎖鏈加身,田地房屋盡數充公。
更黑暗的是「贖命錢」的生意經。 泉州富商王世榮因拒絕向知府行賄,全家被誣陷私運糧食給鄭氏,衙門開出「每人百兩可免死」的價碼。當他變賣家產湊足銀兩,卻發現幼子早已病死在獄中。沿海牢獄人滿為患,刑場每月初五固定「收割」人頭,百姓哀嘆:「寧遇閻羅王,莫見海防官。」
青天降臨:于成龍的破局之道
1682年,一匹瘦馬載著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龍踏入這片絕望之地。 這位以「半鴨知縣」聞名天下的清官,在翻查卷宗時發現驚人數據:全省在押「通海犯」逾萬人,但九成案件僅有捕快口供而無實證。福州死牢里,漁民陳阿福的「罪證」竟是家中搜出的鹹魚——官兵咬定這是與台灣交易的物資。
于成龍當即展開雷霆行動。 他喬裝成藥材商人,深入寧德、漳州等重災區暗訪。在霞浦縣漁村,老漁民含淚掏出「海防捐」收據:每月向巡檢繳納二錢銀子,才能免遭誣告。更觸目驚心的是官場黑幕——某知縣竟將死刑犯名額明碼標價,每個「通海犯」頭顱可換八十兩白銀,向上級請功。
這場正義之戰步步驚心。 當于成龍準備重審要案時,巡撫衙門送來「海上風浪急,慎翻舊案船」的警告信,獄卒突然集體稱病罷工,甚至有人在他住所門前放置帶血匕首。
驚天逆轉:死牢里照進陽光
于成龍頂著壓力開啟重審,手段堪稱古代司法教科書。 他先派親信突襲沿海哨所,查獲大量偽造的「通敵密信」——這些蓋著鄭氏印章的信件,筆跡竟出自師爺之手。又召集全省仵作重新驗屍,發現所謂「被鄭軍所殺」的官兵遺體,刀口全是清軍制式佩刀造成。
最轟動的是漳州鹽商案翻盤。商人李秉忠被控用鹽船走私鐵器,于成龍當堂演示:將等重鐵塊裝入同型船隻,船還未出港就已沉沒。他怒斥主審官:「爾等不通海事,卻斷海事,豈非草菅人命!」旁聽百姓哭聲震天,二十年沉冤終於得雪。
重審三月,萬人死牢釋放七千無辜者。 獲釋漁民跪成十里長隊,于成龍卻脫下官服嘆道:「此非本官之功,乃朝廷律法本應如此。」
海風中的血色賬簿
案件背後,是康熙初年驚人的腐敗網路。 刑部存檔顯示,福建每年上報斬殺「通海犯」約兩千人,但實際處決人數多出三倍——差額全被官員冒領朝廷剿匪賞銀。某知縣交代,他們甚至從亂葬崗挖無名屍充數,一具屍體可在三家衙門重複請功。
更深層的矛盾是海禁與民生的撕裂。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沿海百姓世代靠海吃飯。遷海令導致鹽田荒廢、漁村凋敝,饑民被迫冒險出海,反而將更多人推向鄭氏陣營。于成龍在奏摺中痛陳:「禁海本為困敵,今反困我赤子!」
這場平反風暴震動朝野。二十餘名官員被革職查辦,新任福建水師提督奉命整頓海防。最諷刺的是,當海防官兵停止濫抓後,沿海民眾主動舉報的真·通敵案件反而增加三成。
通海案啟示:清官何以救世?
于成龍重審通海案的成功,暴露了康熙盛世的另一面:
再完善的政策,也經不住執行者的惡意扭曲。遷海令本可成為控制海岸線的利器,卻因官員貪腐變成民變導火索。
司法的崩潰從不源於律法缺失。大清律對「通海罪」有嚴格證據要求,但官員集體選擇「抓人比查證容易」。
清官政治的雙刃劍效應。于成龍雖救萬人,但次年他調離福建,通海案沉渣泛起——制度改良缺位時,青天的光芒終究短暫。
三百多年後的泉州海防衙門遺址,仍能找到當年冤案的痕迹。 地牢磚牆上刻滿「冤」字,某個角落留著漁民遺詩:「不求龍王不求仙,只盼閩江出青天。」于成龍用他的烏紗帽作賭注,為那個黑暗年代點燃了微光。這束光未能照亮整片海疆,卻讓後人記住: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總有人願做逆流而上的孤舟。
(本文綜合《清史稿》《於清端公政書》及地方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