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2025年02月17日06:42:10 歷史 1149

在我國很多地方流傳著「正月不理髮」的說法,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這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古人和頭髮之間還有哪些趣事?今天就跟著河大衛一起,揭開 「正月不理髮」 背後的神秘面紗!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理不理髮,與「舅舅」無關

正月為什麼不能理髮?

A. 臘月已經理過了

B. 保護舅舅

C. 天氣寒冷易著涼

上面三個答案,你會選擇哪個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俗學家劉魁立在《開講啦》節目中曾給出了一個非常接地氣的解釋:過年時,人們需要理髮、洗澡、換新衣,把包含 「舊」 含義的物件捨棄掉,因此往往在臘月就要剪頭髮。「過年的儀式感包含著我們的許多期盼,我們把自己的生活翻了一頁,而新的一頁等於一個新的開始。」

也就是說,正月不理髮,並不是因為什麼神秘的禁忌,而是因為臘月已經完成了理髮等「除舊迎新」的儀式,正月自然也就不需要再理髮了。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那麼,「正月剃頭死舅舅」或「正月理髮死舅舅」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對此,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秘書長唐志強解釋,有一種觀點是,清軍入關後,清政府頒布了「剃髮」詔書,招致一部分人強烈反對,不願意剃髮,慢慢出現了正月不剃頭是「思舊」的說法,後來以訛傳訛,變成了「正月剃頭死舅舅」。

然而,這一說法背後,並沒有靠譜科學依據。就和「筷掉一隻,有人請吃」,「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等俗語一樣,是人們對於相關社會現象的解讀。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古人有多重視頭髮?

事實上,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頭髮十分看重。從成年禮上的束髮加冠,到婚禮中的結髮同心,它參與了無數人生大事,還和孝道、禮儀、身份緊緊綁在一起。頭髮可不只是幾縷髮絲,而是文化的象徵、情感的寄託,飽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1.禮制與孝道觀念

在古代,禮制觀念深入人心,頭髮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孝經》中就提到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對頭髮的敬重。在他們看來,保護好自己的頭髮,就是踐行孝道的開始。

三國演義》中,曹操行軍時,為了保護百姓的莊稼,下令士兵不得踐踏麥田,否則斬首。結果曹操自己的馬受驚踏入了麥田,他本想自刎謝罪,在眾人的勸阻下,他割發代首,以表示自己對軍令的尊重和對錯誤的懲罰。可見頭髮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2.身份的象徵

在古代,頭髮可以用作身份的象徵,比如說「總角」「垂髫」代指兒童,「黃髮」代指老年人,為親人服喪時,男「括髮」、女扎「髽」(zhuā)。除了文獻之外,考古實物更直觀地反映了頭髮對身份辨認的作用。秦兵馬俑的7000多個兵俑,每個髮型都不同,據考證,髮髻在後頭的兵俑身份最低,髮髻在頭左上角的身份高一級,更高一級的在右上角。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不僅如此,頭髮的多少也被用作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國語・晉語九》載:「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

要當賢人,得滿足五個條件,首要條件竟然是「美鬢長大」,即長發美髯,身材高大,其次是射箭、駕車、腳力、辯才等素質。

古人甚至還會為了美觀而戴假髮。《詩經》就曾寫道:「被之僮僮」,大意是女子為參與祭祀活動而精心裝扮,佩戴繁複莊重的首飾(或假髮)以體現對禮儀的重視。

春秋時期,戴假髮成為一種風尚,《周禮·天官》記載,西漢時期只有王后、君夫人這樣的貴族女性才有資格佩戴假髮,大家熟知的辛追夫人就是一位「假髮達人」。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3.婚姻與文化的標誌

頭髮在古代還是婚姻的重要標誌,中國古時候結婚時,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後,舉行結婚儀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後夫妻對拜,最後飲合巹酒,又稱交杯酒。後來又發展成合鬢的儀式,即夫妻並坐,將兩人一縷頭束在一起,「結髮夫妻」 一詞由此而來。

頭髮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傳達著古人對美的追求和對生命的敬畏。在《詩經》中,有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的詩句,描繪了一位女子因為思念遠方的丈夫,無心梳洗,頭髮像飛蓬一樣散亂,表達了她對丈夫的深情。又如李白的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憂愁,頭髮在這裡成為了情感的寄託。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古人也有「脫髮」的煩惱

脫髮並非現代人的專利,古人也深受其擾。杜甫的名作《春望》中,不僅有對安史之亂的悲痛揪心,還隱藏了一個生活煩惱——他脫髮了。「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頭髮越來越少,發簪都快插不住了。

白居易曾作詩三首《感發落》《嗟發落》《嘆發落》,感嘆頭髮掉落,甚至嘗試用一年只洗一次頭的方式來防脫髮,「乃至頭上發,經年方一沐。沐稀發苦落,一沐仍半禿。」然而這個方法收效甚微,他只好寫下 「隨梳落去何須惜,不落終須變作絲」。

陸遊也未能倖免,在詩中多次提及脫髮,「脫髮紛滿梳,衰顏不堪照」,頭髮紛紛掉落,滿梳子都是,看著衰老的容顏,滿心惆悵;「壯心已與年俱逝,脫髮應無術可栽」,感慨壯志已隨歲月消逝,脫髮了也無計可施。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古人防脫髮小妙招之「洗護」

在養護頭髮方面,古人採用了許多天然材料和傳統方法。《本草綱目》曾記載,側柏葉可「燒取汁塗頭,黑潤鬢髮」,如今,用側柏葉煮水洗頭防脫髮的方法仍在使用。

還有用馬鬃和其他中藥材熬製成的馬鬃膏,也是古人的護髮良方。三國時期的曹丕就曾受脫髮困擾,使用馬鬃膏後,脫髮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

古人防脫髮小妙招之「梳頭」

除了使用天然材料,古人還非常注重頭髮的日常保養。他們認為梳頭不僅是一種美容手段,更是一種養生保健方法。古人不經常用水洗頭,而代之以梳頭時用篦子篦頭,用齒鋸細密的篦子,從頭皮開始梳理到發梢,可以篦掉頭皮屑、污垢,甚至虱子,去污止癢。

正月真的不能理髮嗎?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蘇軾就曾因脫髮煩惱,聽從名醫建議,堅持早晚梳頭,一段時間後,頭髮不再脫落,還長出了新發,他激動地吟道 「千梳冷快肌骨醒,風露氣入霜蓬根。」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梳頭不僅是一種美容手段,更是一種養生保健方法,有助於毛細血管擴張,加快新陳代謝,起到健腦益發的作用。跨越數千年歷史長河,古人對頭髮的精心呵護與獨特審美,映射出中華民族對美的永恆追求。

你被古人的護髮智慧吸引了嗎?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頭髮的

有趣習俗和冷知識?

快到評論區留言分享吧~

綜合自央視一套央視網人民論壇網中國新聞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吳文南同志逝世,享年99歲 - 天天要聞

吳文南同志逝世,享年99歲

據《海南日報》消息,原省醫藥總公司離休幹部吳文南同志(地專級)因病醫治無效,於3月15日在萬寧逝世,享年99歲。老人1944年加入瓊崖縱隊,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海南島的戰鬥,多次榮立戰功。他的二兒子吳少光在邊境作戰中壯烈犧牲,被追記一等功。吳文南。畫面來源:萬寧發布據《解放軍報》2021年5月報道,吳文南是一位有...
不是大熱門,但非常好看的8部歷史大劇 - 天天要聞

不是大熱門,但非常好看的8部歷史大劇

說到古裝歷史權謀劇,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漢武大帝》這些大熱門爆款劇,其實還有很多冷門,但是非常好看的神作,在此推薦其中8部:8《夢斷紫禁城》(豆瓣評分:7.
禁止中國留學生:一場註定失敗的技術圍剿? - 天天要聞

禁止中國留學生:一場註定失敗的技術圍剿?

裁撤教育部、取消EDI、砍掉哥倫比亞大學4億聯邦資助,特朗普一連串列動把美國教育界搞得雞犬不寧。 如今,重拳終於砸向了中國留學生,不過這次始作俑者是美國眾議院的共和黨議員。 Fo....
送別99歲院士!中國核工業功勛獎章獲得者李德平逝世 - 天天要聞

送別99歲院士!中國核工業功勛獎章獲得者李德平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工業功勛獎章、全國科學大會獎獲得者,中國輻射防護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國際著名輻射防護專家,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原院長、名譽院長李德平,因病醫治無效,於3月16日17時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致敬!送別!(來源:央視新聞)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
外媒:特朗普要在五角大樓建立金屬精鍊設施 - 天天要聞

外媒:特朗普要在五角大樓建立金屬精鍊設施

去年年底,中國對關鍵礦產的管制,讓美國吃到了苦頭。隨著特朗普上台,美國正在籌謀新的計劃,以應對中國在礦產領域的優勢。 特朗普要建立金屬精鍊設施 據外媒報道,特朗普要在五角大樓搞「....
開國中將林維先回憶徐海東在紅25軍 - 天天要聞

開國中將林維先回憶徐海東在紅25軍

海東同志二三事 林維先  我第一次見到徐海東同志是在一九三三年的春天,也正是紅二十五軍圍攻七里坪的時候。當時,我在鄂東遊擊總司令部特務營一連當指導員。一天,我們連奉命去河口執行任務,回來在石家灣宿營。第二天拂曉,徐海東同志率領部隊來到石家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