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最著名的特產就是軍閥和軍閥混戰,軍閥大戰小打三六九,大打年年有,僅僅是北洋軍閥時期大規模的戰爭就有140次,小規模的省級內戰有數千次(四川軍閥之間的內鬥就超過了470次)。在民國軍閥武德充沛的內鬥中,軍閥們也完成了三次進化。這三次進化不僅改變了軍閥們的權力結構,更深刻影響了民國政局的走向。
最初的北洋軍閥就是一群軍事包工頭,袁大頭就是滿清最大的軍事業務包工頭,他通過和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等滿清封疆大吏的關係,從這些地方拿到了海量軍費,承包了滿清的新軍軍事建設任務,控制了滿清一半的新軍軍力。他的北洋軍組建模式類似於西方近代的僱傭軍,也就是現在西方社會的國防承包商(黑水公司)。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大部分軍閥也繼承了這種包工頭模式發展勢力。
大部分北洋軍地方軍閥都以一個師或混成旅為核心,跑到地方上當督軍,承包了一省的軍政大權,他們的核心武力就是這個師和旅擴充而來的部隊。比如直系的曹錕和吳佩孚,核心兵力就是北洋第三鎮,第二混成旅(後來的第24師,師長張福來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一度接替吳佩孚指揮)、直隸第四混成旅(後來擴軍為第二十六師,師長是曹錕的弟弟曹鍈)等部隊。
皖系的浙江督軍盧永祥核心兵力就是北洋陸軍第十師,第七旅的旅長何豐林就成了淞滬護軍使。北洋第二師的老師長王占元,當了湖北督軍。
就連民國大總統馮國璋,核心武力也只有第十五師和第十六師,長江三督是因為親戚和舊部等關係,才站在他一邊。皖系的首領段祺瑞名義上可以指揮打著皖系名號的部隊,實際上皖系在各省的督軍並沒有按照他的指示行動,皖系的核心兵力第四師、第五師都在直皖戰爭中打醬油,他和曹錕開戰的本錢還是借款組建的三個參戰師。
這些督軍並沒有把一省的其他軍隊當做自己人,王占元就頻繁拖欠湖北其他部隊的軍餉,造成兵變不斷。曹錕當了大總統,他的心腹們也把直系其他部隊的軍餉當成提款機,像黑心包工頭拖欠、吞沒民工工資一樣拖欠軍人的工資,終於鬧出了北京事變這樣的大新聞。
這些包工頭一樣的軍閥也
能自由結合,孫傳芳的五省聯軍就是這種結合的典範。老式軍閥部隊對裝備和火力沒啥要求,老北洋的兵工廠在16年時間內才製造了15萬發炮彈。
民國軍閥的第二個版本就是以張作霖、閻錫山為代表的地產軍閥,他們已經牢牢把持了本省的財源,可以用一省的財力對核心兵力進行單細胞一樣的不斷擴軍。張作霖的奉軍核心兵力是第二十七師,這個師在張作霖的支持下不斷擴張,終於發展到了十三個旅左右的遼寧部隊,剩下的黑龍江和吉林部隊也有不同的傳承。奉軍、東北軍一系的武力構成更加穩定,它一半的兵力、幾乎全部炮兵都在第二十七師擴充而來的遼寧部隊手中。
閻錫山的部隊組織也非常嚴密,他的部隊甚至在連和排級單位上建立了政治組織,晉綏軍大半軍力也是辛亥年山西起義部隊擴充而來的。閻錫山和張作霖的部隊火力強,對裝備要求較高,他們的軍隊擁有當時最強的炮兵力量,也擁有最強的軍工生產能力。東三省兵工廠和太原兵工廠全盛時期一年生產的炮彈,就是北洋全部兵工廠16年產能的兩倍。
張作霖、閻錫山的擴張模式就是利用本省的「地產」收益,可勁擴軍、猛增軍工產能,然後圈佔更多的省份,用圈地、高槓桿的模式進行擴張。張作霖在東北固定財政收入只有5,000萬銀元一年的前提下,三年內投入了4億銀元進行戰爭。閻錫山也用山西和綏遠1200萬(左右)銀元的收入,瘋狂加槓桿,一度圈佔了華北5000萬銀元收入的地盤。隨後崛起的桂系軍閥走的也是這條路,只是他們遇到了更能玩資本的委員長。
民國時期誰更能打眾說紛紜,但要說軍頭誰能更玩資本,絕對是委員長。委員長6個月內一共投的外債174,000,000億元,直接用銀元推平了閻錫山等老玩家。抗戰時期,委員長先後從美國手中拿到了13億美金也就是40億銀元的援助,抗戰後又先後拿到了30多億美金、上百億銀元的援助,一下子就把軍閥同行都甩出了幾條街,成了軍閥經濟的最大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