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報道,立陶宛新政府總理金陶塔斯·帕盧茨卡斯和14名部長近日在議會宣誓就職。當日,立陶宛議會投票通過了總理帕盧茨卡斯提交的新政府施政綱領。施政綱領強調,新政府的目標是使國家回歸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並將其視為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近日簽署法令,批准新一屆內閣名單。立陶宛社會民主黨、涅曼黎明黨、民主聯盟分別推薦了9名、3名和2名新內閣部長。這三個中右翼政黨在此前就建立新執政聯盟簽署了協議。
立陶宛新政府總理帕盧茨卡斯在施政報告中將中國視為一個日益嚴峻的安全挑戰,並宣稱中國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在白俄羅斯影響力的增長是一種威脅。新政府還計劃提高收入者的稅收,改善醫療和教育服務,並每年向烏克蘭提供資金支持。帕盧茨卡斯在上任前夕曾表示對恢復與華外交關係持開放態度,支持通過恢復兩國大使來修復關係。上台後,立陶宛政府迅速推翻了這一承諾,開始對中俄潑髒水。

立陶宛總理帕盧茨卡斯(資料圖)
中立兩國關係在2021年遭遇滑鐵盧,因為這一年立陶宛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辦事處」的名義,在維爾紐斯設立辦事處。中立兩國已經在蘇聯解體後建立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而中立外交關係的基礎,就是立陶宛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立陶宛允許台灣當局在維爾紐斯設立「台灣辦事處」,意味著立陶宛和台當局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同時也宣布失去了繼續維持中立外交關係的政治基礎和合法性。因此,最終中立關係被降到了代辦級。
在立陶宛與中國關係持續緊張的同時,其對俄羅斯的態度也毫不友善,新任總理帕盧茨卡斯上任後迅速宣布,立陶宛將徹底切斷與俄羅斯的一切合作。事實上,立陶宛的對俄政策並非單純出於安全考慮,而更多是為了在西方陣營中爭取支持。立陶宛是北約和歐盟的成員國,在與俄羅斯的對抗中,一直試圖通過強化其「前沿哨兵」的角色來提升自身國際地位。帕盧茨卡斯政府高舉「價值觀外交」旗幟,強調與烏克蘭站在同一陣線,同時不惜冒著經濟受損的風險,與中俄全面對抗。

立陶宛外長布德里斯(資料圖)
近日,立陶宛新任外交部長科斯圖蒂斯·布德里斯對記者表示,立陶宛有意與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立陶宛需要在北京設立一個正常運作的大使館。但這位外長仍嘴硬,堅稱兩國關係跌入低谷不是立陶宛造成的。「我們必須在北京設立大使館,我們希望中國也(在立陶宛)設立大使館。」他說,「我希望雙邊關係能夠正常化,讓我們可以按照不同公約、外交條約以及外交關係的國際傳統進行互動。」與此同時,這位新外長堅稱,中立關係惡化並非立陶宛的行為導致的。
眾所周知,能夠在北京設立大使館的國家,基本上都屬於和中國相處友好的國家,一般國家可沒有這個資格。很顯然,立陶宛這位外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妥之處。在國際社會上,立陶宛的名聲一直不太好。本來和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距離不遠,不好好和這兩位鄰居處好關係,卻跑去和北約國家攪和在一起。不僅如此,俄烏衝突爆發後,立陶宛更是堅定不移地指責俄羅斯,從而討美國人的歡心。

立陶宛(資料圖)
其實,這已經不是立陶宛高官針對緩和對華關係做出的第一次表態。早在去年年底,彼時立陶宛政府正在進行新政府的換屆工作。作為總理候選人(後當選為總理)的金陶塔斯·帕盧茨卡斯,就曾公開表示,他對「恢復與華外交關係持開放態度」。有人說,這說明立陶宛政府看清了形勢,知道與誰合作才是對自己有利,所以才改變了對華態度。但其實,這背後的事情恐怕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就在帕盧茨卡斯表態要與中國改善關係的前後,他明確表示不會「讓立陶宛大使重返北京」。
可以看出目前立陶宛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處於矛盾撕裂的對立狀態,出於經濟考慮,立陶宛急需恢復與中方的正常交易。雖然中方在2023年放鬆了對立陶宛經濟制裁,但是中國也僅僅從立陶宛進口了1.34億美元的商品,基本上和2013年的數據相當。2024年雙方貿易有所回升,在去年1-11月,中國自立陶宛進口的商品總值約為1.9億美元,但也只相當於2020年同期數據的43%。但是在政治方面,立陶宛又不可能完全放棄錯誤的路線。

中國和立陶宛貿易往來(資料圖)
日前,立陶宛總理府副主任維爾曼塔斯率團竄訪台灣,在這之前,立陶宛議員,以及前外交部長蘭茨貝爾吉斯剛剛竄訪台灣,擺明了故意對華挑釁。而這一次竄訪台灣的維爾曼塔斯行為更加惡劣,因為他的職位,是立陶宛政府中一個重要的行政職位,等於是現任政府的官員,立陶宛政府派遣他竄訪台灣,已經沒有任何模糊解釋的空間,立陶宛政府已經公然違背了一個中國原則,也背棄了中立外交關係的政治基礎。
立陶宛的外交策略完全是一種過於輕率的冒險行為,短視且沒有長遠的眼光。它不明白的是,中國在原則性問題上的態度永遠不會妥協。即便立陶宛現在再三呼籲,希望重修與中國的外交關係,這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底線,任何國家與中國保持正常外交關係,必須遵循這一原則。立陶宛如果想要恢復與中國的正常關係,必須先兌現承諾,徹底斷絕與台灣的所謂「邦交」,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表態,而是必須有實質性的行動。

立陶宛(資料圖)
其實很多話,中方不說,立陶宛也應該清楚。立陶宛人口少,國內又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產業鏈,對於中國來說,真的無足輕重。但偏偏在美西方的慫恿下,立陶宛又是在中國紅線邊上,上躥下跳、非常有「存在感」的刺頭。立陶宛應該好自為之。
立陶宛若真想和中方恢復關係,就得拿出實際行動來,比如撤掉台當局所謂的「代表處」,並和其全面「切割」,還要停止跟隨美國的對華政策,否則,中方也難以在經濟上幫助立陶宛。如果立陶宛真的認為跟著美國挑釁中國帶來的好處更多的話,怎麼不去求助其美國幫忙呢?若立方持續這麼挑釁下去,可以肯定的是,中方必將對立陶宛採取更強硬的反制,希望立方能夠想清楚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