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到校場閱兵,校場就在總督署的右邊,有一條箭道連著校場和督署的後門。馬新貽閱兵之後,步行從箭道回督署,隨從們跟在他的後面。這時,突然有人跪在道旁,請馬新貽資助,馬新貽低頭,見是同鄉的一個武生,便說道:已經資助兩次了,怎麼又來了?話還沒有落,突然右邊又有人大呼要伸冤,馬新貽和從人還來不及詢問,來人已一下子竄到了馬新貽身邊。說時遲,那時快,這人左手抓住馬新貽衣服,右手拿著匕首迅速刺進馬新貽的胸膛。馬新貽只說了一句「我已被刺,速拿兇手」,就再也發不出聲來。那刺客見大事已成,竟不逃不走,大聲喝道:「我張文祥也,刺馬獨我為之,無與他人事。今我願已遂,我決不逃。」隨從人等將張文祥抓住,再看馬新貽時,匕首入胸四寸,拔出時,已經彎曲,匕首上還敷有劇毒。莫說入胸四寸,便是刺進一寸,也很難存活。
堂堂兩江總督居然被刺,全國都為之轟動,並且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大案之一。因此審訊、偵破這一大案,成了曾國藩上任後的一大任務。
馬新貽是何許人?他是山東菏澤人,字谷山,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的進士,分發到安徽任知縣。太平天國定都金陵以後,馬新貽也由文官變武官,常率兵與太平軍、捻軍作戰。曾國藩任兩江總督以後,馬新貽也算是他的下屬,但並非湘軍系統。不知道馬新貽有什麼後台,他的升遷極為迅速。道光二十七年中進士任知縣,很快就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到了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做到了浙江巡撫。同治六年當上了閩浙總督。同治七年即1868年曾國藩從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接任曾國藩空出來的位子的,居然是馬新貽。兩江總督是僅次於直隸總督的地方官,馬新貽幾年之內做到了可以與曾國藩平起平坐,可見他升遷之快。但是馬新貽並沒有這些年同樣升遷較快的左宗棠、李鴻章那樣的作為、能力,以及非常明顯的曾國藩的推薦,所以他的升遷,曾引起人們很多猜測。然而太平天國平滅不久,駐於太平天國作為都城十年之久的金陵的兩江總督這個官未必好當。同治四年(1865)曾國藩奉旨剿捻時,朝旨命李鴻章署兩江總督,曾國藩就曾致函李鴻章說「此城過大,伏莽頗多,搶案層見迭出」,他一定要李鴻章到達金陵後才可以放心北行,並要李鴻章帶三四千軍隊護衛,說如此才能夠鎮撫這個地方。現在果然在馬新貽的任上出了事。

清國兩江總督之衙署(正門)
馬新貽死後,朝廷在上諭中便給馬新貽定了性:「馬新貽持躬清慎,決事公勤,由進士即用知縣,歷任繁劇。咸豐年間,隨營剿賊,迭克堅城。自簡任兩江總督,於地方一切事宜,辦理均臻妥協。」又加太子太保,給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謚號為「端愍」。諭旨還命令設法將張文祥行刺的緣由,以及有無主使者等弄清。
曾國藩在京師拜見慈禧太后時,談起馬新貽被刺的事,兩人有這樣一段對話:
(太后)問:「馬新貽這事豈不新奇?」
對:「這事很奇。」
問:「馬新貽辦事很好。」
對:「他辦事和平、精細。」
曾國藩到兩江總督任之前,已經由暫署兩江總督的江寧將軍魁玉審訊張文祥,只知道張文祥是河南人,並無主使之人,問起刺馬原因,卻又問不出個所以然來。而先前求馬新貽資助的武生與本案無關,已將其釋放。朝中言官連連上奏,說是堂堂一品(從一品)大員、國家重臣被刺,一定是有人主使,請嚴密根究,務得確情。朝廷先是特命漕運總督張之萬會同審訊,後來又派刑部尚書鄭敦謹專程來金陵會同偵訊。曾國藩抵達金陵的時候,張之萬已經先期到達,曾國藩便與他們一同辦理此事。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張文祥曾參加太平軍,又與海盜相通。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大力捕殺海盜,張文祥的海盜同黨大多被殺,他的妻子也被人搶走。馬新貽曾到寧波閱兵,張文祥曾呈文訴冤,馬新貽不準,因此心懷仇恨。張文祥又開小押店(當鋪),恰逢馬新貽出示禁止,斷絕了他的生活來源,所以便生出刺馬之心。並沒有人指使。

《清軍奏報與太平天國交戰圖》之《攻破田家鎮賊巢收復蘄州圖》
但是,這裡面卻有不少疑點。戰爭中太平天國人員也好、捻軍人員也好,兄弟父子被殺的都很多,如果他們要報復,那麼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特別是攻佔金陵的曾國荃,早就該被太平軍或捻軍的餘黨暗殺了,何以竟殺到了與太平軍和捻軍作戰並不重要的馬新貽身上?如果張文祥的海盜同黨被殺就懷恨馬新貽,那直接率兵打海盜的軍官他就不懷恨嗎?從張文祥精密設計,一擊而中,並且在刀上淬毒的情形看,如果不是有深仇大恨,或者懷抱特別的目的,怎會如此做?所以,人們的猜測非常之多。到舊曆十二月,竟有太常寺卿王家璧奏稱,據傳聞說,原江蘇巡撫丁日昌(時已丁憂在籍)之子被人控告,應歸馬新貽查辦,丁日昌曾向馬新貽請託求情,馬新貽未允,故有此案。意思是行刺可能為丁日昌主使,假使真的如此,那麼此案將會牽連丁日昌甚至提拔丁的李鴻章、曾國藩在內。清廷雖然不信,還是將王家璧所奏轉告曾國藩等人。
但是,曾國藩和鄭敦謹參與之後,仍然只是上面的結論。最後清廷命將張文祥凌遲處死,並在馬新貽的靈柩前摘心致祭。同治十年(1871)二月十五日,張文祥被處死。
官方的調查偵訊算是結束了,此案也被畫了個句號。但是,在民間,在野史裡面,卻有很多關於張文祥刺馬的原因的說法流傳開來,並且與官方所公布的案情大相徑庭。

《張汶祥刺馬》
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這樣的:張文祥是捻軍一位勇敢善戰的下級軍官,與另兩位捻軍軍官曹二虎、石錦標為莫逆之交。馬新貽在淮北率軍與捻軍作戰時,被張文祥和曹、石所俘。張文祥等見馬新貽是讀書人,便優禮以待之,並留在軍中。時間一久,張文祥等佩服馬新貽的學問,與之結為兄弟。馬新貽年長為兄,其次是曹、石,最小的是張文祥。馬新貽勸說張文祥等投降官軍,張文祥等便讓馬先回清軍中了解情況,當時安徽巡撫是湘軍大將唐訓方,唐准許馬新貽招降捻軍張文祥等,於是張文祥等投降,並用馬新貽字型大小中的「山」字,編為山字兩營,由馬新貽統領,張文祥等任營官。
後來,馬新貽官越做越大,便逐漸與捻軍出身的張文祥等人疏遠。這還不算,曹二虎的妻子年輕貌美,為馬新貽所垂涎,藉機會兩人私通起來。馬新貽常借故讓曹二虎出差,以便他與曹的妻子交往。但就算如此,張文祥也還不致對馬新貽如此懷恨。原來馬新貽自與曹二虎之妻私通後,便萌生了殺曹之意,張文祥已有所察覺,苦勸曹二虎不聽。不久馬新貽借口曹二虎原為捻軍,現在又有通捻的行為,命手下捕曹二虎,不經審訊立即殺害。張文祥得報立即遁逃,然後蓄志為好友報仇。
張文祥為報仇,打造兩把精鋼匕首,並淬以毒藥,每當夜深人靜時,便練慣用匕首扎牛皮,最初只能扎破一層,以後逐漸加厚,兩年以後,可以一舉刺穿五層牛皮。張文祥尋找機會數年之久,直至此時方得實現。府縣審訊時,張文祥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道來,府縣為之驚愕。但報告按察使梅啟照時,梅說,若照此上報,於官場體面太過損傷,於是將供詞改為海盜挾仇報復。等到曾國藩、張之萬審訊時,雖知事情的原委,但也為官場體面,一直堅持海盜報復的說法。只有鄭敦謹曾準備如實上報,但鄭為人比較懦弱,拗不過其他人,所以最後仍以海盜上報了事。
上一段說的是野史和筆記所記,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前引慈禧太后在曾國藩臨行前的一段話,已為官方對馬新貽的評價定了調子,曾國藩不能為此事對抗太后。然而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永遠也不會弄清了。

慈禧
官方的調子雖然定了,但民間卻把張文祥看作俠士,看作英雄,而對被刺的馬新貽卻譏諷頗多。在張文祥被殺半個月後,就有人編齣戲文,譏刺馬新貽,曾國藩已知曉此事並記在他的日記里。尤其清末革命運動興起後,張文祥又被看成是反清英雄。民間為這頗具傳奇色彩的事件編有京劇、彈詞、話劇等,廣為傳播。張文祥刺馬遂成為晚清奇案和重大社會新聞之一。
摘自《曾國藩大傳》,原標題為《審定「刺馬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