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年紀都活在了狗身上,那就是民國軍閥混戰了幾十年,卻很少打出殲滅戰。粟大將、林帥等人動輒一個月吃掉十來個師的戰績,要是讓吳大帥、張大帥他們知道了,絕對會認為是神話,因為這群人情世故滿級的大帥,真沒打過什麼殲滅戰。
張勳復辟之戰,就是北洋軍的第11師、第12師先後投降了段祺瑞一方,一下子讓出了北京外圍。段祺瑞部隊攻城時,辮子軍固守張勳宅邸和皇宮,一看對面開炮射出了一發炮彈,3000名辮子軍就割了辮子,直接投降。張勳也被兩個荷蘭人帶到了汽車上,一路跑到了荷蘭大使館。辮子軍一方的11師、12師;段祺瑞一方的第16混成旅(旅長是馮玉祥)、第三師第六旅(旅長吳佩孚)都成了關鍵角色。
直皖大戰時期,皖系的主要參戰部隊就是參戰軍第一師、第二師和第三師(第九師和第十三師都是打醬油的,尤其是第十三師),這三個參戰師是段祺瑞借了上億日元重金打造的部隊。每個師有兩個旅,4個步兵團,下轄一個騎兵團和一個炮兵團(一個團有三個營,一個營12門火炮)。直皖大戰爆發時,段祺瑞財大氣粗,乾脆就把馮國璋包養的第15師弄到手(馮國璋在半年前去世了),結果就出了大問題。
按照皖系的部署,軍隊分為東西兩路,西路是重點,西路的部隊是參戰軍第一師、第三師和第十六師;東線的主力是從山東調回的參戰軍第二師。西路皖系部隊排在最前面的是參戰軍第一師和第15師,它們沿著京漢鐵路前進,要直接衝到保定拿下曹錕。京漢鐵路以西歸參戰軍第一師,以東的部分歸第16師。問題是人家第十五師原本就是直系馮國璋的部隊,大部分成員都是河北人出身,師長劉詢和直系的淵源很深。大戰開始後,就是十五師離開了皖系陣營,造成了皖系軍隊西線戰場的崩潰,是那場大戰的關鍵。
第二次直奉大戰場面很大,起到關鍵作用的部隊也就是交戰雙方的幾個旅。奉系軍閥的部署是全軍分為6個軍,第一軍和第三軍部署在最前線,全軍十四個團、五萬人;張宗昌和李景林的第二軍,三萬人,位於熱河方向;張作相的第四軍,4個團,留守錦州作為預備隊;第五軍、第六軍以騎兵為主力,部署在熱河北部。奉軍的主力是第一軍和第三軍,這兩個軍的核心部隊是四個旅,分別是郭松齡指揮的第二旅、第六旅,6個團兵力;其次是韓麟春指揮的第四旅,第十六旅5個團兵力。剩下的三個團,則是第一軍和第三軍的預備隊。
直系這邊,作戰的關鍵也是幾個旅。吳佩孚計劃用十四師、二十師和第三師第六旅作為奇兵,從葫蘆島一帶登陸,切斷奉系的後路。由於民國海軍實力坑爹,吳佩孚只能一個師、一個旅的兵力緩慢登陸,被奉系識破、擊敗。奉系的四個旅反而衝鋒在前取得了重大進展,加上馮玉祥倒戈,第二次直奉戰爭就此結束。
奉軍南下時,也沒派出多少部隊,張作霖以幫助盧永祥等人恢復地盤為名,派出了四萬人的部隊,安徽只派了一個旅的兵力。孫傳芳的五個師開戰後,奉軍的四萬餘人就只能退出了江南。民國前期的混戰,關鍵時刻就看幾個精銳師和旅給不給力,看對面是不是有關鍵位置的部隊倒戈。
大帥們再出面招降納叛,一場大戰就結束了,他們帶的是什麼兵?就是上萬發子彈打不死一個人、騎馬衝鋒摔倒的北洋軍,你讓他們打一戰殲敵幾個師的殲滅戰,他們沒這個能力,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