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軍區歷任的司令員中,有一名司令員非常特殊,他的軍銜僅為大校,除此之外,從新中國建立,一直到他退休,他擔任過軍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蘭州軍區副司令員,河北省委書記等等重要職務,以大校軍銜擔任一系列重要職務的他,在新中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他就是劉海清「將軍」,一個沒有將銜,但每個人都願意叫他一聲劉將軍的軍人。
1955年,擔任著三十八軍112師副師長的劉海清被授予大校軍銜,從客觀角度來說,這個軍銜並不算低,但對於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有著出色表現的他而言,還是不夠的。
其實在1964年以及1988年,劉海清將軍都能夠晉陞為將軍,1964年可以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甚至可以被授予中將軍銜,可是劉海清將軍這兩次都「錯過」了。
這才成為了我軍中的獨一份,以大校軍銜擔任如此多重要職務的特殊存在。
劉海清生於1921年,他的家庭只是四川通江縣的一個普通農家,他的童年在貧困與勞作中度過。
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就知道家裡日子不好過,父母起早貪黑地勞作,卻依然填不飽全家人的肚子。因此,他很早就學會了砍柴、種地,甚至幫人放牛,以減輕家裡的負擔。
而在1932年,改變他命運的機會到來。
這一年,有一支穿著灰色軍裝、紀律嚴明的隊伍來到通江,他們就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這些士兵不僅幫助百姓打土豪、分田地,還送糧送布,甚至幫窮人治病。
對於從未見過這樣「為窮人撐腰」的隊伍的劉海清來說,紅軍就像天降神兵,給了他希望,了解了紅軍的理念以及政策之後,劉海清決定去參軍,可是當時的他只有10歲出頭,當他興沖沖地跑去報名時,被告知他太小了,個頭也不夠,連槍都拿不穩,所以被拒絕了。
被拒絕之後,劉海清不甘心,回家後偷偷練習舉起木棍當步槍,練習行軍跑步,甚至開始吃比以前更多的飯,只為了讓自己快點長高。
恰好的是,劉海清的哥哥才結婚,他捨不得新婚的妻子,不願意離開家,但是他的哥哥已經報名了紅軍,於是乎,他主動找到了紅軍接兵的幹部,堅定地說:
「我能吃苦,能打仗!讓我上戰場!」
也許是被他執著的精神感動,最終,12歲的劉海清,成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紅小鬼」。
加入紅軍後,他以宣傳員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但他心裡一直憋著一股勁兒,想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
1933年,隨著戰局變化,他隨部隊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長征。
爬雪山、過草地,劉海清多次面臨生死考驗。記得有一次,他因為體力不支倒在雪地里,臉色蒼白,全身僵硬,戰友們以為他撐不過去了。
可當有人試圖把他的步槍拿走時,他突然睜開眼睛,緊緊抱住槍,低聲說道:
「不準拿走,我還能走」。
14歲的他,在長征的風雪中站了起來,繼續向前。
長徵結束後,抗日戰爭爆發。
此時的劉海清,已經從一個普通的小戰士,成長為一個有經驗的指揮員。
劉海清加入八路軍115師,成為343旅685團的一名連長。
1937年9月,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劉海清帶領連隊巧妙布防,憑藉對地形的熟悉,利用山林伏擊敵人。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他沉著冷靜,帶領士兵精準射擊,一舉擊潰敵人。這場戰鬥,讓他初露鋒芒。
到了抗戰後期,劉海清已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指揮官。
他深知游擊戰的精髓,率部隊頻繁出擊,利用靈活戰術打擊敵人。解放戰爭時期,他的部隊在遼瀋、平津等戰役中戰功卓著,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赫赫戰功。
戰場上,他不僅英勇善戰,而且臨危不亂。在平型關戰役中,他帶領部隊突襲日軍補給線,殲滅了大量敵人,被上級點名表揚。
在抗日戰爭之中,劉海清表現非常出色,他成為了梁興初的得力幹將。
解放戰爭時期,梁興初在東北解放戰場上擔任了多次主力部隊,劉海清成為了梁興初手中的一把利刃,他先後率領部隊參加了四平攻堅戰、攻克瀋陽、解放天津等一系列重要戰役。
尤其是在天津戰役中,他率領334團突入城中,成功俘虜了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為戰役的勝利立下赫赫戰功。
當時間來到1950年下半年,朝鮮戰場燃起戰火。
解放軍前往朝鮮戰場,以人民志願軍的身份抗美援朝,梁興初的38軍是抗美援朝戰場上我軍的絕對主力,讓三十八軍獲得萬歲軍稱號的,就是三所里阻擊戰。
1950年11月27日,他接到命令:
必須在當天下午6點前到達三所里,切斷美軍退路。
當時,部隊已經連續作戰兩天,士兵們疲憊不堪。
面對70公里的崎嶇山路,行軍變得極其艱難。許多戰士跌倒、暈倒,甚至在行進中睡著。師部曾建議休整片刻,但劉海清堅決反對。他敏銳地判斷,如果稍作停留,美軍必然會搶先一步突圍。
最後,劉海清率領部隊提前5分鐘趕到三所里,並迅速炸毀大同江橋,徹底斷絕了美軍的退路
隨後,他察覺美軍可能會從龍源里撤退,果斷帶領337團前往增援,成功圍殲敵軍。這場戰役,讓劉海清獲得了二等功,這一戰,也直接影響了整個戰局,被彭德懷稱讚為「反應機敏,行動迅速」的典範。
戰後,劉海清獲得朝鮮二級國旗勳章,這是對他卓越指揮能力的最高褒獎。
1955年,新中國首次授銜,劉海清被授予大校軍銜。
按照資歷,他本可以獲得更高的軍銜,只不過當時的軍銜授予工作複雜,劉海清並沒有被授予少將軍銜,而他本人對此並不在意,沒有找到幹部部提出質疑。
在1964年的時候,軍隊進行新一輪軍銜評定,劉海清本可晉陞少將,但他卻主動放棄了。
「我只是盡了一個軍人的職責,軍銜不是最重要的。」
這是他的回答。
雖然只是大校軍銜,但是年輕而且非常有潛力的劉海清在授勛之後,被國家和軍隊寄予厚望,擔任了許多非常重要的職務。
他先後後被調往新疆,歷任北京軍區、烏魯木齊軍區、蘭州軍區副司令員,最終擔任新疆軍區司令員。
在新疆的歲月里,他不僅致力于軍隊現代化建設,更注重民族團結。
他常年深入基層,與各族官兵同吃同住,傾聽他們的心聲。他還積極推動邊防設施建設,加強邊境安全。在他的帶領下,新疆軍區戰鬥力大幅提升。
1988年,軍銜制度恢復,他的同僚許多人都晉陞了,但是劉海清在1987年的五月退出了一線工作,也就是離開了軍隊,就導致他沒能夠在1988年的授銜之中晉陞,按照劉海清的職務,他是能夠被授予中將軍銜的。
但是對此,劉海清並不在意,在他看來,建設軍隊多年,他該獲得的尊重以及該有的地位本來就得到很鮮明的印證了,他雖然只是大校軍銜,可在很多人的眼中,他就是將軍,能看到新中國建設到這樣發達的地步,他就已經非常滿足了,他的本心還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革命者。
所以劉海清總是說,現在的生活已經非常不錯了,他根本沒有必要有更多的追求,這樣的生活讓他感到滿足而且愜意。
1990年代,他正式離休,回到北京安度晚年。他的住所極為簡樸,傢具大多是舊的,甚至有些已經修修補補多年。一次,老戰友來看他,看到他家裡破舊的木椅,忍不住問:
「老劉,你怎麼不換一套新的?」
他笑了笑:「這些還能用,換什麼?」
他的衣櫃里,掛著的衣服也都是穿了十幾年的老軍裝,甚至有幾件袖口已經磨破了,但他捨不得扔。
2007年8月18日,劉海清在北京離去,享年86歲。
他走得極為低調,家人甚至沒有張揚舉行大規模的追悼會,只是在小範圍內告別。
但在他去世的消息傳開後,許多當年的老兵、部下自發前來悼念。有人說:
「他沒有將星,卻是我們心中的將軍」。
作為一名沒有將軍軍銜的「將軍」,劉海清是一個革命者以及一個中國共產黨員最樸素的縮影,他代表了很多人,代表了很多人對於功名的態度,在他的心中,自己有一個怎麼樣的頭銜或者地位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十幾歲參軍的時候,那個最純真,最本真的理想是否有實現。
而劉海清,他真正地做到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