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臨川
編輯|t
引言
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進入最後的決戰時刻,中華門外的雨花台成為焦點。6000名中國將士死守這片小山崗,用血肉之軀對抗4萬日軍的重炮和坦克。
他們無路可退,甚至在陣地上立下誓言: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三天三夜,他們用最後的子彈、手榴彈、甚至刺刀與敵人搏殺,直到彈儘力竭,陣地被覆滿鮮血。
據日軍《熊本兵團戰史》的記載:當時他們清理戰場時,發現中國將士所在的碉堡,皆是在外面反鎖,提前斷絕了退路,這一戰,要麼勝,要麼死!
天險不在:雨花台為何成了焦點?
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進入最後的白熱化階段。日軍以傾巢之勢撲向南京城,而中華門外的雨花台,成了至關重要的一道屏障。
這裡並不是什麼易守難攻的天險,它只是個小山崗,地勢平緩,周圍幾乎沒有陡峭的地形。雨花台的最高點不過百米,周長也就3.5公里,整個戰場從西到東只有幾座小山包,撐不起「固若金湯」這個詞。
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卻成為日軍眼中的頭號目標。為什麼?因為雨花台後面只有中華門、護城河和古城牆。
一旦雨花台失守,南京城便毫無屏障可言,中華門直接暴露在日軍的炮火下。這座小山崗成了中日雙方的「必爭之地」,也是第88師官兵的決死之地。
第88師,是南京保衛戰中的王牌部隊,被稱為「德械師」。但這支部隊在淞滬會戰中已經損失慘重,武器裝備損耗嚴重,全師總兵力只剩下7000人左右,重武器僅有少量迫擊炮和幾門75毫米山炮。
面對的卻是日軍的第6師團、第114師團等精銳部隊,總兵力超過4萬,配備了140門以上重炮、數十輛坦克和裝甲車,更別提日本航空兵完全掌控了制空權。
12月9日清晨,日軍的第一輪炮擊鋪天蓋地而來,百餘門重炮將雨花台炸得灰頭土臉。守軍的陣地上,碉堡被掀翻,戰壕變成廢墟,樹木全被炸斷,泥土和焦土混合成一片狼藉。
日軍的步兵隨後蜂擁而至,密密麻麻的身影在山崗上涌動,就像螞蟻一般撲向陣地。
守軍第264旅和補充旅的士兵們迎著日軍的第一波衝鋒,用儘可能多的火力阻擊敵人。機槍掩體成了最堅強的火力點,幾名士兵守著一挺機槍,槍口吐出的火舌一秒都沒停過,硬生生把沖在最前面的日軍壓了下去。
手榴彈像雨點一樣飛向敵群,炸得他們人仰馬翻。即便日軍的坦克衝上來了,士兵們也用集束手榴彈拚命貼近敵人,炸毀這些鋼鐵怪物。
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天,日軍的屍體鋪滿了陣地,整個山崗被濃煙和爆炸聲覆蓋。日軍的戰史記載,這一天,他們傷亡過千。而守軍呢?他們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從日出打到日落,戰壕里堆滿了彈殼和戰友的血肉,沒人退後一步。
生死之間:6千人對抗4萬人的奇蹟
12月10日清晨,日軍重新集結兵力,第二輪進攻開始了。重炮轟擊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整個雨花台成了一片火海。
守軍的陣地幾乎全毀,碉堡被夷平,掩體變成了一片廢墟。彈藥漸漸見底,但士兵們依然緊握武器,頑強地守在陣地上。
262旅旅長朱赤此時坐鎮陣地。他清楚地知道,他們面對的敵人不僅有數量上的優勢,還有裝備上的壓倒性優勢。
然而,他也明白,守住雨花台,就守住了南京的尊嚴。他命令部隊死守陣地,甚至特意囑咐:「如果我犧牲了,一定要把我的遺體埋了,不能讓日軍拿去炫耀戰績。」
當天的戰鬥異常慘烈。日軍依靠坦克開路,步兵緊隨其後,一次次衝上山崗。而守軍的士兵們用盡最後的子彈,甚至拿起刺刀,與日軍展開了最血腥的白刃戰。
有的士兵在陣地上頑抗到最後一刻,用手榴彈抱著敵人同歸於盡。他們知道,這片土地上沒有退路。
12月12日,雨花台的戰鬥進入了最慘烈的時刻。守軍的彈藥所剩無幾,每一個彈殼都已經見底,而敵人卻不斷增援,炮火覆蓋的山崗早已被炸得千瘡百孔。
此時,朱赤旅長清楚地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守城的戰鬥,而是一次捍衛尊嚴的誓死抗爭。
他命令部隊用僅存的手榴彈連接成火線,將其布置在敵人衝鋒的必經之路上。當日軍沖至陣地前幾十米時,守軍果斷引爆手榴彈,將大批敵人炸得人仰馬翻。然而敵人的進攻如浪潮般,一波又一波地湧來。
最後的絕響:英勇與殉國的悲壯結局
朱赤旅長身先士卒,在戰鬥中被炮彈擊中,腹部受重創,腸子湧出。他用力將腸子塞回腹中,繼續指揮戰鬥。
最終,他因傷重倒下,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命令部下將自己的遺體埋在陣地上,以防敵人拿去炫耀。他年僅33歲,卻用生命詮釋了軍人的誓言。
同一時間,264旅旅長高致嵩也帶領僅存的部隊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士兵們用刺刀與敵人肉搏,每一個人都戰鬥到最後一刻。高致嵩身中數槍,最終壯烈犧牲。這一刻,整個雨花台被鮮血染紅,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中國士兵不屈的靈魂。
當戰鬥結束時,日軍的統計顯示,雨花台一役中,他們付出了數千人的傷亡才得以攻下陣地。然而,陣地上的守軍幾乎全數壯烈殉國。
262旅、264旅的數千將士,用自己的生命將這片土地變成了不朽的豐碑。他們沒有退縮,沒有投降,而是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職責。
雨花台的英烈們未能守住這片陣地,但他們的鮮血將這片土地的名字刻入了歷史。即便最終陣地失守,他們的精神卻成為了抗戰史上最為壯烈的篇章。
他們未能見證勝利的曙光,但正是他們的犧牲,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鋪下了希望的道路。他們未曾退卻,他們永不被遺忘。
參考資料
【黨史百年】雨花英烈精神——新時代紅色文化擔當.澎湃新聞.202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