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段時間,敘利亞局勢發生巨變。阿薩德政府在短時間內崩潰,反對派迅速控制了敘利亞大部分地區。
在敘利亞國內動蕩不安之際,以色列趁機在敘利亞開闢其「第四條戰線」,完全侵佔戈蘭高地後繼續佔領敘利亞領土,逼近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更是公開宣稱,「戈蘭高地將永遠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
以色列的入侵讓敘利亞本就混亂的局勢雪上加霜,引發了各方對以色列是否會進軍大馬士革的猜測,也激發了敘利亞臨時政府的強烈反彈,臨時政府領導人朱拉尼呼籲國際社會幹預,幫助其制止以色列的襲擊。
可以想見,無論敘利亞新政府屬於什麼派別,都不會接受以色列長期侵佔敘利亞領土,以色列的火中取栗讓敘利亞亂局負面效應外溢的可能性大增。
從聯合國巴以分治決議規定的1.52萬平方公里,到今天的約2.5萬平方公里,以色列建國至今的歷史,就是一段持續擴張的歷史。那麼,為何以色列如此熱衷於擴張?
作為一個民族和宗教上與周圍格格不入的國家,以色列建國之初就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在幾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不斷侵佔原本屬於巴勒斯坦和周邊國家的領土,試圖通過擴張來緩解強烈的安全焦慮。
但是,這種沒有盡頭的擴張激發了巴勒斯坦和周邊國家更強烈的反彈。本輪巴以衝突中,除了個別國家政府對以色列的無底線偏袒以外,絕大多數國家都站在了巴勒斯坦一邊。在美國,亞倫·布希內爾在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前高呼「解放巴勒斯坦」並自焚,更是激起了美國人對美國政府偏袒以色列政策的憤怒,聲援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層出不窮。
事實上,如今以色列雖然控制了更大的土地,安全形勢和經濟形勢卻更加惡化,以色列民眾的抗議活動此起彼伏,以色列與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和敘利亞的衝突也看不到盡頭。
總的來看,以色列所有的擴張行動都以安全為名,卻陷入「為了安全而擴張——擴張後感到更不安全——繼續擴張」的循環之中。一次次成功的先發制人打擊背後,是以色列與周邊國家的持續交惡,是以色列外交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戰術上的節節勝利反而帶來了戰略上的節節敗退。
(三)
事實上,以色列國內並非沒有有識之士意識到,不斷擴張是一條完全錯誤的道路。
1978年,時任總理貝京與埃及達成《戴維營協議》,以色列通過歸還西奈半島,換來了兩國建交,此後兩國再未發生過大規模衝突。巴勒斯坦大起義後,來自以色列左翼工黨的拉賓和佩雷斯就清楚認識到,擴張和壓迫不可能給以色列帶來和平,轉而與巴解組織達成《奧斯陸協議》,成為中東和平進程的最大成果。在本輪中東衝突中,以色列朝野也出現過撤出加沙,由多國保障加沙安全,挽救加沙地帶人道主義危機的方案。但是,這些方案都被內塔尼亞胡及其極右翼盟友否決。
這裡頭,域外大國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以色列能夠成為「中東小霸王」,其根源正是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的無底線縱容支持。當以色列的所作所為引發全世界愛好和平國家和人民的公憤之時,美國卻仍然堅持在聯合國袒護以色列,為以色列行使否決權,某種意義上,美國正是中東衝突的始作俑者。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與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一道,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同致力於中東問題的妥善解決。眾所周知,解決巴以衝突的根本出路是落實「兩國方案」,凝聚國際促和共識。除了促成巴勒斯坦各派別團結的《北京宣言》以外,中國還積極促成金磚國家聯合聲明、中阿合作論壇聯合宣言等重要共識文件,並與埃及等主要相關國家發表聯合聲明。在中東問題上,中國的立場與行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生動說明了何謂公道自在人心。
過去近百年中,中東和平問題一直都是全球安全的核心問題,而以色列一意孤行的擴張戰略正是中東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的癥結所在。和平必須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和平對話談判才能實現。對於以色列來說,認識到巴勒斯坦建國的合法性和必然性,沿著中東和平路線圖的路線真正實現「兩國方案」,退出侵佔的其他國家領土,是唯一能給以色列帶來長期穩定與和平的方案。
撰文:陝西師範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 李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