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世人紛紛悼念葉嘉瑩。
11月24日下午,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逝世。她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
葉嘉瑩被世人所追憶的,不僅是她在古典詩詞研究上的卓絕貢獻,更是她深沉堅韌的品格,其一生所映照出的「弱德之美」——歷經苦難,卻始終在困境中持守信念,以詩詞為舟渡過人生的風浪,為他人點燃精神的明燈。
認識一名聽過葉嘉瑩講公開課的南開大學學生,即便所學並非中文專業、已經畢業十餘年,他始終難忘那堂課帶來的震撼:「課堂上,80多歲的葉嘉瑩精神矍鑠,氣宇軒昂。幾百人的禮堂里,座位上、過道上乃至窗台上全部坐滿了老師和學生,彷彿都被她的講述攏在了一起。聽她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講述詩詞創作和研究,只覺得她站在講台上,有一種無可替代的生命力,就像一株百年老樹,深深地把根扎在這裡。」
葉嘉瑩生命力何來?她選擇持守,持守中華古典文化的根,也持守自己的信念,生髮出「弱德之美」,但她從不是弱者。她一生經歷了家國淪喪、喪親之痛、人生輾轉的動蕩,始終投身於古典詩詞,認為那些文化詞句不僅是審美的選擇,更是心靈的容器,能夠承載苦難的重量與人性的柔情,並堅持將這份「弱德之美」通過講學傳遞,晚年主動回國投身教育,由此也深刻地激勵著後人。在葉嘉瑩的生命美學裡,「弱」並非無能或退讓,而是內斂的力量,是一種在面對無常時的包容與堅持,是於不爭中守得精神的完整。
在崇尚力量與成功的現代社會,世人總愛崇拜強者,但在葉嘉瑩身上,人們重新認識柔弱。有學者指出,現代社會中的許多人害怕被視為弱者,拒絕承認人性中本有的脆弱與依賴性,不願意承認弱甚而「恐弱」。在追求與強者比肩的路上,這種恐懼強化了「強者」話語體系,從而進一步壓制和否定了柔弱、依賴與共情的價值。葉嘉瑩的「弱德之美」恰恰在這一語境下提供了一種示例:真正的力量不是抹去弱點,亦不是屈從,而是承認並擁抱柔弱的存在,以柔軟的力量抵禦外界的壓迫。正如葉嘉瑩所言:「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裡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