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毛主席一生共有十位子女,包括六子四女。
然而在殘酷的戰爭年代,他們有的早早夭折,有的下落不明,有的為國捐軀。
在這十位子女中,次子毛岸青,是毛主席離世後唯一健在的兒子。
流浪經歷
毛主席有六個兒子,可唯一活下來的,就只有毛岸青。
長子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上捐軀;
三子毛岸龍,四歲時在大同幼稚園生病死亡;
毛岸紅年幼時失蹤,從此下落不明;
還有兩個兒子連名字都沒留下,就夭折了。
作為一代領袖,毛主席為新中國、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鬥了一生。
作為父親,他也曾動情地說:「我們幹革命是造福下一代,而為了革命,又不得不丟下自己的下一代。」
而毛岸青的人生經歷,正是這句話的深刻註解。
毛主席與楊開慧育有三子,分別是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龍。
1927年「八七」後,毛主席踏上了前往井岡山的征途,留下楊開慧與三個幼子在長沙。
不幸的是,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就義。
從此之後,三個孩子便跟著外婆向振熙一起生活。
毛主席的弟弟毛澤民得知這一消息後,擔心孩子們在長沙生活不安全。
經組織批准後,毛澤民寫信給長沙的親屬,希望他們把孩子們送到上海來。
經過精心策劃,向振熙與兒媳李崇德以探親為由,帶著孩子們輾轉來到上海。
在那裡,年僅九歲的毛岸英、八歲的毛岸青和四歲的毛岸龍,被秘密送入了黨組織特別設立的大同幼稚園。
1931年夏,管理幼稚園的組織不幸遭遇敵人破壞。
孩子們頓時失去了依靠,流落至上海的街頭。
毛岸青跟著哥哥岸英,開始了流浪兒的艱難生活。
回憶起那段時光,兄弟兩人都感慨萬千。
毛岸青說,他和哥哥除了沒有偷盜,沒有給富人當兒子,其餘的經歷都與《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無異。
沒地方住就睡在大馬路,沒有吃的就在垃圾桶里翻垃圾。
為了賺幾個銅板,他們什麼臟活苦活都干過。
給人打掃衛生,收廢品,幫黃包車推車上坡……
正是在這段流浪的日子裡,毛岸青遭到了外國巡捕的暴力毆打。
他的頭部受傷,精神上受了很大刺激,也留下了腦震蕩的後遺症,直到晚年還影響著他的生活。
赴蘇聯求學
1936年初,黨中央安排馮雪峰前往上海,任務是重建上海黨組織。
馮雪峰到上海後,傳達了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新指示:毛岸英和毛岸青無需送往陝北。
此前,蘇聯曾承諾可以接納一批中國革命烈士的遺孤,及黨和紅軍領導人的子女。
岸英與岸青均符合這一條件。
如果有合適的機會,就將他們送去蘇聯。
同年6月底,兩兄弟乘船從上海出發,歷經約一個月的海上航行抵達法國。
隨後又輾轉去到蘇聯,被安排在共產國際下屬的國際兒童院生活。
在蘇聯期間,毛岸英和毛岸青與失聯多年的父親重新取得了聯繫。
他們通過頻繁的書信交流,表達對彼此的思念,同時彙報各自的生活和學習情況。
1938年,有人從蘇聯帶回了兩兄弟的照片。
毛主席看到照片後,激動不已。
他雖然嘴上不說,可心裏面對兒子的牽掛和想念溢於言表。
對於自己的兩個兒子,他內心充滿了愧疚。
特別是想到毛岸青曾遭受毒打,頭部受傷,他的心裡滿是心疼。
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他還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心疼岸青。他在上海街頭屢遭警察毆打,這對他的刺激很大。」
不久後,得知有人要前往蘇聯,毛主席親筆寫下了一封信,托其帶給兩個兒子。
信中深情寫道:「岸英、岸青,我常挂念著你們……」
「也希望你們寫信給我,我是盼望你們來信啊!」
在蘇聯求學的日子裡,岸英、岸青兩兄弟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兩個人都因為成績優秀、表現出色,獲得了跳級的機會。
毛岸青在完成十年制學業後,又到莫斯科東方大學深造。
1946年初,毛岸英先行返回祖國。
得知兒子歸來,毛主席不顧身體不適,親自前往機場迎接毛岸英。
從岸英口中得知了岸青在蘇聯的學習與生活情況,毛主席安心不少,也非常欣慰。
隨後,他還特意給毛岸青寫信,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兒子的鼓勵與期望。
希望他能在學業上再接再厲,學成回國後,好為人民服務。
同年9月12日,在寫給毛岸英的一封信中,毛主席提及了毛岸青的狀況,字裡行間透露出對兒子的驕傲與欣慰。
10月8日,毛主席又一次提筆,將岸青回國的情況傳達給了毛岸英:「告訴你,永壽(岸青)回來了,已經到了哈爾濱。他要到中學去學中文,我已同意。這個孩子很久不見,很想他。」
學成歸國
1947年,毛岸青結束了在蘇聯的學習生活。
回國後不久,經由李富春和蔡暢的引薦,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黑龍江克山縣正遭受「克山病」的肆虐。
而且當地土匪猖獗,治安狀況很差。
毛主席深知克山縣的情況,也知道岸青的身體一直不太好。
但他還是堅持讓毛岸青用他流浪時的化名「楊永壽」,以烈士後代的身份,到克山縣參與土改試點工作。
毛主席是希望藉此機會,讓這位常年體弱的兒子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礪成長,不想他成為溫室中的花朵。
當時正是1947年10月,毛岸青遵從了父親的意願,去到了氣溫最低零下30多度的黑龍江。
他牢記父親的教誨,深入農村,與農民朋友共同生活、勞動。
岸青懂藝術,會寫歌,還能演奏很多種樂器。
他積極宣傳政策,努力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與農村基層和廣大農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聯繫。
而這一切,毛主席都低調處理,沒有公開宣揚,甚至一直壓著不讓公開。
新中國成立後,毛岸青一直低調地過著「普通人」生活。
他並未涉足政壇官場,而是選擇在中宣部默默耕耘,利用自己的專長從事翻譯工作。
期間,他參與了斯大林著作《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等五六本書的翻譯。
無論是在中宣部擔任翻譯,還是在個人情感生活中,毛岸青都未曾享有特權。
他也像普通人一樣,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很多困難和挑戰。
憑藉深厚的俄文功底和出色的翻譯能力,毛岸青在事業上一帆風順。
然而在愛情路上,他卻屢屢受挫,遲遲未能找到心儀的伴侶。
得知這一情況後,毛主席與毛岸青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談。
他和普通的父親一樣,關心兒子的感情生活,給他提建議出主意。
「談戀愛的時候,你就不要說自己是毛澤東的兒子嘛,只說自己是中宣部的翻譯,不是很好?我勸你找一個工農民出身的人……你要求太高,人家能力強,看不上你,整天悶悶不樂,又有什麼意思呢?」
毛岸青在年幼時遭遇了頭部的創傷,留下了持久的健康隱患。
加之得知兄長毛岸英犧牲的悲痛消息,他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
1951年,毛岸青因病重而入院接受治療。
在父親的安排下,毛岸青遠赴蘇聯療養。
到了1955年,毛岸英的遺孀劉思齊前往蘇聯深造,去探望了毛岸青。
毛岸青托劉思齊帶回了一封信給毛主席,信中表達了自己渴望歸國的強烈願望。
毛主席雖然批准他回國,但還是非常擔憂他的健康。
1957年,毛主席提議他到風景宜人、氣候適宜的青島進行療養。
在一次視察工作的行程中,毛主席特意抽空探望了毛岸青。
親眼見到兒子的病情有所好轉,心中倍感寬慰。
隨後,毛岸青轉至大連繼續療養,病情大有好轉。
只是他的感情問題,一直都沒有著落。
有一次,毛主席不經意地向毛岸青提及:「你覺得你嫂子的妹妹如何?」
這話剛好問到了毛岸青心坎上。
劉思齊的妹妹邵華,原來總是跟在他們身邊,是大家的小妹妹、「跟屁蟲」。
如今,邵華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在北京大學求學。
若能與她結緣,無疑是一段親上加親的美事。
其實,毛岸青心中早已對邵華暗生情愫。
只是之前他身體狀況一直不好,又長期在外地療養,所以從未鼓起勇氣表白。
他只在私下裡向哥哥透露過自己的心意:「若要戀愛,就找邵華那樣的。」
此番父親主動提及此事,無疑使毛岸青受到了鼓舞。
於是他開始主動給邵華寫信,分享思想,探討人生,也得到了邵華的熱情回應。
兩個身處異地的青年,就這樣通過一封封書信拉近了距離,兩顆心也隨之緊緊相連。
終於,在1960年五一勞動節前夕,毛岸青與邵華在大連賓館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70年,毛岸青與邵華有了一個兒子。
毛主席喜出望外,親自為孫子取名「新宇」。
低調生活
高官子女的「平凡人生」,就是像普通人一樣生活與奮鬥。
對他們而言,踏上這條「凡人之路」,就意味著不依賴父母的成就與光環,不把先輩的榮譽作為自己事業的墊腳石。
要像普通人一般,在相同的起跑線上,憑藉個人的刻苦學習與不懈奮鬥來成就自我。
毛岸青就是這樣一位「凡人」。
在致岸英、岸青的信中,毛主席曾言:「他人的讚美與抬舉,有益處,能激勵你不斷進步;但亦有弊端,易使人滋生自滿,忘卻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真諦。」
「你們的前程,無論光明或坎坷,皆由你們自己及所處的直接環境所決定。」
理解了這些話,也便洞悉了毛岸青的一生軌跡。
晚年,毛岸青在北京西山腳下與家人共度寧靜而樸素的日子。
他遠離了公眾視線,過著簡單而不失雅緻的生活。
毛岸青熱愛藝術,音樂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不僅會演奏很多樂器,還會自己編曲寫歌。
興緻來了,就經常在家裡唱歌,尤其是俄文歌曲。
毛岸青也喜歡下棋。下象棋,他一直是妻子邵華的手下敗將。
但國際象棋是他最擅長的,在家裡所向披靡,難逢敵手。
毛岸青常年堅持每日讀書、看報。
因為小時候一直在蘇聯生活學習,所以他的俄文要比中文好。
所以他尤其偏愛俄國文學,那些深邃而富有情感的文字,是他心靈的慰藉。
妻子邵華曾這樣評價他:岸青是一個菲言厚行的人,他總是默默付出,因此很多成就都是不為人知的。
毛岸青憑藉出色的俄文水平,翻譯了《俄國工人報刊的歷史》等20餘部專業書籍。
他還參與了《列寧全集》的編纂工作,並發表了多篇學術文章。
儘管身體狀況不佳,毛岸青卻始終牢記父親的叮囑,矢志不渝地為人民服務。
他心念國家的發展大局,尤其關注老少邊窮地區的建設動態。
他多次攜家人重走長征路,深入實地考察,以實際行動助力失學兒童的教育事業,並全心投入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中。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在北京病逝,享年84歲。
這時人們才猛然發現,對這位偉人的後代竟知之甚少。
不知道他一生的經歷,不了解他生前的作為,甚至不清楚他的模樣。
毛岸青的一生,沒有兄長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為國捐軀的悲壯,也沒有某些人在政壇呼風喚雨的顯赫,但他同樣留下了自己深刻的印記。
身為偉人的後代,他從不追求名利,不熱衷媒體曝光,也不刻意傳播個人事迹。
只是默默遵循父親的家訓,無私奉獻,悄然走完自己的一生。
或許正是這份低調與堅守,才彰顯出一代偉人後代的崇高風範。
參考文獻
孟昭庚《毛岸英、毛岸青出國經過》
唐小雨、華麗《毛岸青和邵華喜結良緣的故事》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