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著名心血管病學專家,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專業技術二級、主任醫師、教授,心血管內科原主任黃嵐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11月22日18時10分在重慶逝世,享年65歲。
黃嵐出生於1959年7月17日,四川宜賓人。1978年考入第三軍醫大學,1983年畢業後到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全身心投入心血管內科工作。
黃嵐是我國心血管病學領軍人物,他破解多個冠心病防治難題,為推動我國冠心病、肺血管病的臨床診治做出了重要貢獻。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博士畢業、初出茅廬的黃嵐就率先在國內提出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特殊的臨床類型,並提出了一整套干預無癥狀心肌缺血的治療方案。
之後,他開始深入研究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與血管內皮細胞的關係,並發現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和結構的異常有關。不久,黃嵐又一次在專業領域扔出「重磅炸彈」,首次提出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替代治療,探索出了一條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治療的新路,並因此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聲名鵲起的黃嵐沒有因此停步。他率領的團隊在研究中發現,我國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約300萬人,儘管冠心病的臨床防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整體人群中冠心病發病率仍居高不下,其原因在於冠心病防治研究中對於血管內皮的損傷機制和血管壁細胞間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且缺少臨床防治的有效策略。
為此,他率領團隊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又深入開展了《冠心病血管內皮損傷機制與防治策略》的研究,該研究歷經整整20年的不懈探索,首次在國內從血管內皮損傷與功能重建方面,對冠心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治措施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方法,解決了多個冠心病防治難題,研究成果被相關專家認為整體居於國際先進水平。憑藉該研究,黃嵐教授團隊於2017年4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