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緣
編輯|顧緣
清朝時期,西北部一直有一個勁敵:準噶爾汗國,這是一個實力相當強大的部族。
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就多次派兵征討準噶爾,直到乾隆時期才徹底平定。
在乾隆時期,準噶爾汗國和清朝發生過多次碰撞,而乾隆先後給過準噶爾三次機會。
但是,準噶爾都沒有抓住這三次機會,最終,準噶爾全族被滅,準噶爾汗國也就此成為歷史名詞。
那麼,清朝為何一定要滅掉準噶爾,乾隆皇帝又為什麼要給準噶爾汗國三次機會呢?
康熙親征準噶爾
清朝建立後,蒙古族一直是清朝的部屬,沒有獨立建國的能力。
而準噶爾,最初僅僅是漠西蒙古中很不起眼的一部,別說建國了,就連存在感都沒多少。
直到噶爾丹成為準噶爾的首領,準噶爾這個部族才逐漸發展起來。
康熙二十六年,趁著中俄在邊界談判,噶爾丹派人偷偷會見了俄國代表戈洛文。
會談結束後,噶爾丹和俄國達成了某些秘密協議,隨後,噶爾丹率領軍隊攻打喀爾喀蒙古。
不得不說,噶爾丹的實力還是很強的,喀爾喀蒙古根本不是噶爾丹的對手。
過了幾招後,喀爾喀蒙古不得不南下尋求清朝的庇護。
康熙二十七年,康熙接見了被噶爾丹打得抱頭鼠竄的喀爾喀蒙古部族的代表。
隨後,康熙為了教訓噶爾丹,親率軍隊征討噶爾丹。
這一時期,噶爾丹的實力雖然不弱,但是還沒有清朝那麼強。
而且,清朝軍隊是在康熙的帶領下作戰的,士氣不是一般的高。
因此,噶爾丹在這一戰中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最終不得不逃到山上暫避鋒芒。
之後,噶爾丹趁著清軍不注意,帶著殘部逃回了準噶爾的屬地。
而噶爾丹之所以能逃走,是因為派了使者和清朝求和。
這一下可把康熙惹怒了,第三次征討準噶爾時,康熙派人策反了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
最終,走投無路的噶爾丹不得不服毒自盡。
不過,準噶爾之亂並沒有因為噶爾丹的自盡而結束。
短暫的平靜之後,賊心不死的準噶爾再一次掀起了反叛的浪潮。
這一時期,清朝也換了皇帝,而且是武力水平不怎麼高的雍正。
雍正光顯寺之戰
雍正九年,準噶爾再次爆發叛亂,雍正遂派兵征討準噶爾。
和之前不同的是,這一次整套,差點葬送了清朝的精銳部隊。
當年,策妄阿拉布坦背叛了噶爾丹,致使噶爾丹自盡而亡,後來他順利當上了封疆大吏。
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後,他的兒子噶爾丹策零成功成為新的封疆大吏。
噶爾丹策零不滿於現狀,遂發動了震動清朝的叛亂。
不同於噶爾丹和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擁有很高的軍事水平。
此外,他的對手還是不怎麼通曉軍事的雍正皇帝。
戰役開始後,噶爾丹策零利用自身對地形的熟悉,將清軍引入了易守難攻之地。
隨後,噶爾丹策零命令大軍將清軍圍了個水泄不通。
等到清軍反應過來時,已經來不及了。
這一戰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和通泊之戰,清軍在這一戰中損失八千餘人。
清朝實行精兵政策,八千人的傷亡,對清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據歷史記載,和通泊之戰結束後,八旗幾乎家家戴孝,武將人才差一點就斷層了。
次年,雍正皇帝不肯死心,又派了大軍征討準噶爾。
這一次,雍正皇帝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派遣了熟悉準噶爾的將領出戰。
在光顯寺,清軍大敗準噶爾軍隊,準噶爾在這一戰中至少損失了一半的人馬。
噶爾丹策零失敗後,他知道再打下去已經不可能取勝了,於是主動求和。
求和時,雍正皇帝已經病逝,此時清朝的皇帝已經是乾隆皇帝。
也正是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準噶爾被滅族,準噶爾汗國也自此成為歷史名詞。
乾隆族滅準噶爾
準噶爾來求和時,清朝正處於新舊交替的階段,不適合大規模用兵。
因此,乾隆答應了準噶爾的求和,準噶爾也因此迎來了十年的恢復時期。
十年後,噶爾丹策零身亡,因為繼承人的問題,準噶爾汗國陷入了無休止的內鬥。
經過數年的鬥爭,準噶爾汗國的實力大不如前,首領也不如前幾代英武。
這個時候,阿睦爾撒納的出現,讓準噶爾進入了更加混亂的時期。
更離譜的是,在準噶爾內鬥的同時,準噶爾還發生了嚴重的瘟疫。
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讓準噶爾實力再度削弱。
知道這個消息的乾隆皇帝立刻下令對準噶爾用兵,打算將準噶爾納入清朝版圖。
經過激戰,實力大不如前的準噶爾不敵清軍,最終不得不向清朝投降。
此時,志得意滿的乾隆皇帝接受了準噶爾的投降,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容,還將阿睦爾撒納封為高官。
結果沒過多久,阿睦爾撒納就反叛了,還殺死了清朝的高級將領。
乾隆皇帝怒不可遏,繼續派遣大軍征伐準噶爾。
阿睦爾撒納見狀,再次選擇投降,而且保證日後再也不會反叛。
結果,阿睦爾撒納又反叛了,造成了比上一次更加嚴重的後果。
前前後後,阿睦爾撒納一共三次投降,也三次叛亂。
這一次,乾隆皇帝的面子再也掛不住了,他決心滅掉這個多次出爾反爾的民族。
在乾隆皇帝的鐵血手腕之下,準噶爾全族被滅,準噶爾汗國自此成為歷史名詞。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清聖祖實錄》
《清世宗實錄》
《清高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