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當選日本103任首相映示了什麼?

2024年11月25日11:34:04 歷史 1285

自11月18日聽身邊老兵給我講石破茂當選日本第103任日本首相以來的數日內,不知怎麼我的思緒總會自然不自然地想起日本這個國家,想日本這個國家常常會因石破茂本不想競選日本首相了,卻在選舉投票現場的瞌睡打盹中,無意間被選上了的事又讓我陷入深思,沉思中,回想記憶中的多位日本首相,從中分析找到石破荗能夠被抬到首相位置的深層次原因。


石破茂當選日本103任首相映示了什麼? - 天天要聞


田中角榮。模糊的記憶中,他是1972年擔任日本首相後,到中國訪問,與咱們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了中日兩國邦交,被稱為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少年時期的我,生活在冀南農村,那時還沒有電視,但已經有了村裡的廣播喇叭,田中角榮的日本首相名字,那段時間讓我常常從喇叭廣播中聽到,至今不忘。還有民間傳說的老一輩領導人,以東方大國的風範免去日本二戰後對華賠償的巨額資金。


石破茂當選日本103任首相映示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大平正芳。擔任第68,69任日本首相,1978年首任日本首相之後,在兩任首相期間,積極推動對華經貿關係,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支持咱們的改革開放,2018年咱們授予他「中國改革友誼獎章」,被稱為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政治家。加上日本實行的明治維新,使日本逐步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排美國之後。


石破茂當選日本103任首相映示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小泉純一郎。2001年小泉純一郎當選日本自民黨總裁,就任第八十七屆日本首相,至2006年卸任,在任期間,推行親美政策,執意參拜供有日本二戰戰犯的靖國神社,受到二戰中遭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國家的強烈反對,導致日本與中國關係緊張。小泉純一郎的親美拜鬼做法,標誌著日本政界一些人,在美國的挑動下,開始與田中角榮、大平正芳對華友好政策的分離,也將日本帶入了軍國主義復活之中。


石破茂當選日本103任首相映示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安倍晉三。因其追隨小泉親美政策,2005年由時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純一郎任命為內閣官房長官,隔年成為自民黨總裁和內閣首相,並在2012年、2015年、2018年先後連任首相。2022年7月8日,在奈良縣市內街頭髮表連任演講時遭槍擊後死亡。安倍晉三的被槍擊身亡,表明其追隨小泉純一郎的親美政策不得民心,也顯示出日本民眾對他痛恨。


石破茂當選日本103任首相映示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安倍晉三身亡之後,日本政壇陷入困境,受其執政多年政治遺產的影響,他的親美拜鬼幽靈尚存,但其國內主張脫離美國,反醒歷史,走和平發展之路者大有人在,也催生了日本反醒歷史,走和平發展之路勢力的新發展,表明親美政策,軍國主義復活幻想在日本是行不通的,日本政界不少人頭腦是清醒的。

石破茂日前無意中當選首相,也映示出,日本政界一些人已經覺醒,聽美國的話,只能走當下烏克蘭、以色列的老路,當美國資本家大佬的棋子,誤國害民……(圖源頭條,特此報備)

2024年11月25日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 天天要聞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日前,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一、對原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