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無法做一把手,這件事我們如果帶入一下現代創業的視角,其實就能理解了。
你是一個頂級學霸,在學校里每一門功課都是滿分。尤其是在編程方面,更是頂級的技術大牛,完全可以自己開發各種軟體。那麼現在,你能不能馬上去建立一家頂級的互聯網大廠呢?
大概率還是不行的!
因為除了技術之外,想要真正創業開一家公司,你首先得有一筆啟動啟動資金!同時,你要懂管理,因為你一個人註定不可能幹完所有工作,你得找人來幫你幹活。另外,光是把這個軟體做出來還不夠,你還得懂推廣,懂如何去跟各方客戶溝通,如何讓消費者為自己的產品買單……
歷史上的謀士,其實就是這種情況。
他們在謀略方面,可能確實很厲害。但在謀略之外,他們既沒有徵召士兵的威望和資金,也沒有足夠強的人脈關係,去拉攏各地的豪強,招攬人才。而且,他們的個人性格,也很難承擔團隊領袖的責任。
這樣的謀士,就算真的僥倖建立了一個團隊,最好的結果,也只能是被其他做大的創業團隊收購,自己很難取得最後的勝利。
像這種謀士創業的案例,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應該就是謀聖張良。當年張良作為韓國貴族後裔,本人智力值幾乎拉滿,謀略水平超高。而在秦末起義的浪潮當中,張良也是率先起兵,並且靠著自己韓國貴族的身份,很快拉起了一支隊伍。
可問題是,張良懂怎麼打仗,也知道怎麼打才能打贏,但他卻無法帶領這支隊伍繼續發展。所以後來,他只能先去投奔韓國王族的後人,之後又去投奔了劉邦。
連謀聖張良都是如此,其他謀士就更別提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因為很多文藝作品的緣故,我們對謀士這個群體,存在很大的誤解。
先說文藝作品裡面的謀士。
很多人印象當中的謀士,其實是《三國演義》當中的諸葛亮。諸葛亮作為一個謀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幾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既能管內政,也能指揮軍隊打仗。而在戰略方面,諸葛亮也是最頂級的人才,早早就提出了『隆中對』。
所以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到了劉備麾下之後,馬上就開始指揮千軍萬馬。不管劉備遇到了什麼問題,諸葛亮都能馬上給出答案,然後劉備都不用多想,馬上照做就可以了。
但真實的情況,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雖然確實是從加入劉備麾下的那天開始,就很受劉備重視。但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前,諸葛亮其實從來都沒有獨自統領過軍隊。劉備對他的定位,也一直都是一個戰略和內政型的人才。
在劉備攻略荊州,以及劉備剛剛入蜀的時候,諸葛亮的主要任務,其實是負責調撥荊南三郡的補給,統一負責收稅。直到後來,劉備和劉璋撕破臉之後,諸葛亮才被調入益州。但進入益州之後,諸葛亮也只是負責後勤工作,並沒有參與前線戰爭。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劉備集團的前線作戰,其實是由龐統和法正來負責的,根本就不用諸葛亮去操心。
而等到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諸葛亮的主要工作,依然是幫劉備打理後方,治理成都。另外,在這期間,諸葛亮還需要負責修一部法律,作為劉備治理益州的法律基礎。
這其實才是諸葛亮真正的工作。
如果我們仔細梳理過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謀士,比如說張良、郭嘉、諸葛亮、王猛、徐渭等人,梳理一下他們的個人經歷,我們就會發現:謀士這個職業,其實是一個團隊創業初期的產物。
在一個團隊創業初期的階段,因為主要資源無法支持龐大的文官系統存在,這就要求一個文治人員,必須一專多能,能同時應付多種工作。比如諸葛亮,剛剛入職劉備集團後,不光需要負責外交,還需要負責內政和財會方面。
但是等到創業團隊逐漸做大,人手越來越充足之後,所有的工作都會被逐漸細化。到了這個時候,謀士也會逐漸細分,去負責不同的工作。
這其實才是真正的謀士。
所以,歷史上的很多謀士,他們其實也只是文職方面的人才,專業能力或許很強,但並不具備創業的才能。這樣一來,那些在演義小說當中,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謀士,自身自然就沒法去打天下,只能給別人打工。
就比如說諸葛亮,他如果想自己創業的話,以他最初的情況,估計連起兵的資本都沒有,更別說拉起一個完整的團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