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謀士為何成不了一把手?他們智力超群,為何卻不自己打天下

2024年11月23日17:34:06 歷史 1409

謀士無法做一把手,這件事我們如果帶入一下現代創業的視角,其實就能理解了。

古代的謀士為何成不了一把手?他們智力超群,為何卻不自己打天下 - 天天要聞

你是一個頂級學霸,在學校里每一門功課都是滿分。尤其是在編程方面,更是頂級的技術大牛,完全可以自己開發各種軟體。那麼現在,你能不能馬上去建立一家頂級的互聯網大廠呢?

大概率還是不行的!

因為除了技術之外,想要真正創業開一家公司,你首先得有一筆啟動啟動資金!同時,你要懂管理,因為你一個人註定不可能幹完所有工作,你得找人來幫你幹活。另外,光是把這個軟體做出來還不夠,你還得懂推廣,懂如何去跟各方客戶溝通,如何讓消費者為自己的產品買單……

歷史上的謀士,其實就是這種情況。

古代的謀士為何成不了一把手?他們智力超群,為何卻不自己打天下 - 天天要聞

他們在謀略方面,可能確實很厲害。但在謀略之外,他們既沒有徵召士兵的威望和資金,也沒有足夠強的人脈關係,去拉攏各地的豪強,招攬人才。而且,他們的個人性格,也很難承擔團隊領袖的責任。

這樣的謀士,就算真的僥倖建立了一個團隊,最好的結果,也只能是被其他做大的創業團隊收購,自己很難取得最後的勝利。

像這種謀士創業的案例,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應該就是謀聖張良。當年張良作為韓國貴族後裔,本人智力值幾乎拉滿,謀略水平超高。而在秦末起義的浪潮當中,張良也是率先起兵,並且靠著自己韓國貴族的身份,很快拉起了一支隊伍。

古代的謀士為何成不了一把手?他們智力超群,為何卻不自己打天下 - 天天要聞

可問題是,張良懂怎麼打仗,也知道怎麼打才能打贏,但他卻無法帶領這支隊伍繼續發展。所以後來,他只能先去投奔韓國王族的後人,之後又去投奔了劉邦

連謀聖張良都是如此,其他謀士就更別提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因為很多文藝作品的緣故,我們對謀士這個群體,存在很大的誤解。

古代的謀士為何成不了一把手?他們智力超群,為何卻不自己打天下 - 天天要聞

先說文藝作品裡面的謀士。

很多人印象當中的謀士,其實是《三國演義》當中的諸葛亮。諸葛亮作為一個謀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幾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既能管內政,也能指揮軍隊打仗。而在戰略方面,諸葛亮也是最頂級的人才,早早就提出了『隆中對』。

所以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到了劉備麾下之後,馬上就開始指揮千軍萬馬。不管劉備遇到了什麼問題,諸葛亮都能馬上給出答案,然後劉備都不用多想,馬上照做就可以了。

古代的謀士為何成不了一把手?他們智力超群,為何卻不自己打天下 - 天天要聞

但真實的情況,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雖然確實是從加入劉備麾下的那天開始,就很受劉備重視。但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前,諸葛亮其實從來都沒有獨自統領過軍隊。劉備對他的定位,也一直都是一個戰略和內政型的人才。

在劉備攻略荊州,以及劉備剛剛入蜀的時候,諸葛亮的主要任務,其實是負責調撥荊南三郡的補給,統一負責收稅。直到後來,劉備和劉璋撕破臉之後,諸葛亮才被調入益州。但進入益州之後,諸葛亮也只是負責後勤工作,並沒有參與前線戰爭。

古代的謀士為何成不了一把手?他們智力超群,為何卻不自己打天下 - 天天要聞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劉備集團的前線作戰,其實是由龐統法正來負責的,根本就不用諸葛亮去操心。

而等到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諸葛亮的主要工作,依然是幫劉備打理後方,治理成都。另外,在這期間,諸葛亮還需要負責修一部法律,作為劉備治理益州的法律基礎。

這其實才是諸葛亮真正的工作。

古代的謀士為何成不了一把手?他們智力超群,為何卻不自己打天下 - 天天要聞

如果我們仔細梳理過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謀士,比如說張良、郭嘉、諸葛亮、王猛徐渭等人,梳理一下他們的個人經歷,我們就會發現:謀士這個職業,其實是一個團隊創業初期的產物。

在一個團隊創業初期的階段,因為主要資源無法支持龐大的文官系統存在,這就要求一個文治人員,必須一專多能,能同時應付多種工作。比如諸葛亮,剛剛入職劉備集團後,不光需要負責外交,還需要負責內政和財會方面。

但是等到創業團隊逐漸做大,人手越來越充足之後,所有的工作都會被逐漸細化。到了這個時候,謀士也會逐漸細分,去負責不同的工作。

古代的謀士為何成不了一把手?他們智力超群,為何卻不自己打天下 - 天天要聞

這其實才是真正的謀士。

所以,歷史上的很多謀士,他們其實也只是文職方面的人才,專業能力或許很強,但並不具備創業的才能。這樣一來,那些在演義小說當中,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謀士,自身自然就沒法去打天下,只能給別人打工。

就比如說諸葛亮,他如果想自己創業的話,以他最初的情況,估計連起兵的資本都沒有,更別說拉起一個完整的團隊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清嘉慶年間寶豐縣高齡老人優待恩詔考據 - 天天要聞

清嘉慶年間寶豐縣高齡老人優待恩詔考據

據《寶豐縣誌》記載,清嘉慶四年(1799年),寶豐縣接到了皇上關於高齡老人優待的恩詔。恩詔內容具體為:其一、七十歲以上老人:此年齡段之老人於古時已屬高壽,恩詔許其一子女於身旁侍奉照料,此舉不單彰顯對老年人生活之關懷,亦為其減輕生活之負累。
邊疆考古成果「上新」 喚醒歷史塵封記憶 - 天天要聞

邊疆考古成果「上新」 喚醒歷史塵封記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北庭故城2號遺址 北庭故城考古隊供圖河泊所遺址上蒜第一小學地點近年的考古發掘,出土了「益州」銘文瓦當、「滇國相印」、「滇王相印」、「益州太守章」、「益州刺史」等與滇國、益州郡及其下轄縣、益州郡周邊多個郡治有關的官印封泥和
六秩《白毛女》 經典永流傳(僑界關注) - 天天要聞

六秩《白毛女》 經典永流傳(僑界關注)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二〇二四年四月,上海國際舞蹈中心,林泱泱(右一)在觀看青春版《白毛女》後與青年演員交流。上海芭蕾舞團供圖1949年,旅越華僑林泱泱跟隨父母回到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啟了一段青衿之志白首方堅的芭蕾生涯。
逄先知:毛主席是如何讀馬列原著的? - 天天要聞

逄先知:毛主席是如何讀馬列原著的?

毛澤東讀馬列著作逄先知毛澤東是在經過對各種思想流派和革命學說進行探討、比較之後,才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他一旦認定馬克思主義是唯一能夠救中國的革命真理,便終生堅定不移地信仰馬克思主義。
地道戰是如何解決「藏得住、走得了、打得好」難題的? - 天天要聞

地道戰是如何解決「藏得住、走得了、打得好」難題的?

1939年冬,程子華(左三)與朱良才(左一)、呂正操(左二)、孫志遠在晉察冀合影地道戰、地雷戰是抗戰時期冀中平原區打擊日軍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毛澤東敵後游擊戰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冀中地道戰的產生和發展吳立人是毛澤東在平原地區開展游擊戰、建立敵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