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常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仔細一琢磨,歷史可不全是光鮮亮麗的。在那些風雲變幻的背後,藏著不少讓人哭笑不得的「餿主意」。今天,咱們就來盤點一下,歷史上5個堪稱最餿的主意,看看這些「大聰明」是怎麼把事情搞砸的,其中第5個簡直讓人無法理解。
第一個餿主意:李斯偽造秦始皇遺詔,扶蘇自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駕崩於沙丘宮,留下的帝國看似強盛,卻在一場陰謀中轟然崩塌。始皇帝原本是要傳位給長子扶蘇,但宦官趙高卻與丞相李斯密謀,將遺詔篡改,立次子胡亥為皇帝。為了讓扶蘇無法反抗,他們還偽造了一封詔書,命扶蘇「自盡」。
扶蘇雖然是嫡長子,但自從因勸諫父親不要焚書坑儒被發配邊疆,他便對父親心存忌憚。當那封命其自盡的詔書傳到他手中時,扶蘇毫不懷疑地選擇了順從。這一刻,秦朝的命運也開始急轉直下。
扶蘇如果即位,或許會以更為仁政的方式穩定天下。可惜的是,李斯與趙高合謀的這次篡改遺詔,不僅斷送了秦朝的未來,也將這個剛剛統一的帝國推向了覆滅的邊緣。不到三年,秦二世胡亥便被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所掀翻,而秦朝的短命歷史也成為後人長嘆的悲劇。
第二個餿主意:何進召董卓入京,結果自取滅亡
東漢末年,皇權旁落,宦官與外戚爭鬥不休。作為大將軍的何進,為了誅殺宦官,竟然做出了一個荒唐的決定——召西涼軍閥董卓進京助陣。
當時,宦官雖然勢力猖狂,但畢竟手中沒有真正的武裝力量,而何進則握有京城的兵權。要剷除宦官,其實並不難,甚至一個獄吏就可以解決問題。
然而,何進沒有採取這個簡單的辦法,反而選擇了將外部的軍閥力量引入皇城。何進的幕僚們紛紛勸阻,袁紹、曹操甚至劉備的老師盧植都預見到召董卓入京的後果:一旦外部武將掌握京師,必然禍亂京城。
然而,何進一意孤行,結果他還沒等到董卓趕到,就被宦官所殺,隨後董卓入京,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徹底陷入軍閥混戰,最終走向滅亡。
這個餿主意不僅導致東漢迅速走向崩潰,也讓中原陷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動蕩,軍閥混戰、胡人入侵接踵而至,漢民族在這場動蕩中經歷了無盡的苦難。
第三個餿主意:唐玄宗斬殺高仙芝,逼出潼關,安史之亂爆發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河北起兵造反,唐朝陷入危機。當時,唐玄宗急召名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前去抵禦叛軍。高仙芝和封常清採取了「堅壁清野」的策略,退守潼關,以圖在堅固防守中拖垮叛軍。
事實證明,這一戰術是正確的。安祿山幾次進攻潼關都未能得手。然而,唐玄宗聽信宦官邊令誠的讒言,認為高仙芝畏敵不前,還貪污軍餉,於是將高仙芝和封常清雙雙斬首,臨陣換將。
接替高仙芝的哥舒翰本來也堅守潼關,但在楊國忠的逼迫下,不得不帶領20萬大軍出城迎戰。結果,唐軍中了埋伏,全軍覆沒,潼關失守。安祿山大軍一路南下,直逼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唐朝從此一蹶不振。
如果唐玄宗不急於聽信讒言,不逼迫名將出戰,或許安史之亂的結局會大不相同。這一決策,不僅直接導致了唐朝的衰敗,也讓大唐盛世從此成為過去。
第四個餿主意:王振力主明英宗親征,釀成土木堡慘敗
明朝的土木堡之變,是一次由皇帝和宦官的愚蠢決策釀成的巨大災難。
公元1449年,明朝遭遇蒙古瓦剌部的入侵,邊境危機四伏。年少氣盛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定親自率軍出征。儘管朝廷大臣一致反對,認為皇帝不應親自冒險,應該留在京城指揮,但英宗根本聽不進去。
帶著20萬倉促拼湊的軍隊,明英宗踏上了北征的道路。然而,這支部隊在王振的錯誤指揮下,行軍緩慢,士氣低迷,沒能打贏一場像樣的戰役,反而被瓦剌軍隊截殺。
最終,土木堡一戰,明軍全軍覆沒,英宗本人也被俘,成為明朝歷史上唯一被敵軍俘虜的皇帝。
這一戰不僅讓明朝失去了大量精銳軍隊,還讓後來的防禦政策從進攻轉為消極防守,進一步削弱了明朝的邊境防禦力。
第五個餿主意:宋欽宗聽信巫師郭京,開封不戰自開
靖康之變是宋朝歷史上最為屈辱的時刻,而這一切竟然源自宋欽宗聽信了一位巫師的話。
公元1127年,金軍圍困開封,形勢已經十分危急。此時,一位名叫郭京的巫師跳了出來,向宋欽宗獻計。他聲稱自己能夠召喚神兵,擊敗金軍。宋欽宗居然相信了郭京的荒唐之言,不僅給了他大量金銀,還允許他募兵7,777人,組成所謂的「六丁六甲神兵」。
最匪夷所思的是,郭京還建議在半夜打開城門,讓他的「神兵」突襲金軍。結果是,這些被募來的烏合之眾根本不是金軍的對手,反而讓金軍輕而易舉地攻入開封城。郭京見勢不妙,自己也迅速逃跑,留下宋朝君臣在金軍鐵騎下灰飛煙滅。
宋欽宗的昏庸無能,讓這場國難變得更加恥辱,「二帝北狩」,宋朝的皇帝和百官被金人擄走,從此一蹶不振。
總結
歷史上的這些餿主意,讓國家陷入災難,人民遭受苦難。歷史總是在重複,願我們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你認為,還有哪些決策堪稱歷史上的餿主意呢?歡迎補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