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升級!董宇輝這下太危險:遭更多人猛烈批評抨擊,前途不妙

2024年08月04日21:03:06 歷史 1684

一個公眾人物的任何一句不當的言論都會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輿論風波。國內知名網紅博主董宇輝就因為自己的「口出狂言」,在網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議。起因很簡單,奧運會期間,董宇輝也來到法國觀戰,期間他去參觀盧浮宮,拍攝了一條短視頻,但因其視頻中的言語表達不當,在網路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爭議升級!董宇輝這下太危險:遭更多人猛烈批評抨擊,前途不妙 - 天天要聞

不少網友都在他的評論區發出了憤怒批判的聲音,頓時,董宇輝陷入了風口浪尖,自己的網路形象也瞬間崩塌,那董宇輝到底在短視頻中說的什麼才會讓眾網友如此「口誅筆伐」?

其實,董宇輝去參觀盧浮宮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作為一位擁有兩千萬的網路博主,借著巴黎奧運會的流量在那裡拍視頻、記錄生活也是在情理之中。但他竟然在參觀完盧浮宮後,發布這樣的評價:「當我凝視著滿堂的人類藝術,我看到了眾神歸位,群星閃耀!」

爭議升級!董宇輝這下太危險:遭更多人猛烈批評抨擊,前途不妙 - 天天要聞

很多不了解歷史的人只會覺得董宇輝才華橫溢,會把這句話看作一句對盧浮宮的讚美。但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句話像一把利劍重重的插入了每個人的心中。

很多人都知道,盧浮宮裡藏品眾多,珍貴不已。但卻很少人知道,盧浮宮裡那令人驚羨的產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從中國搶奪的。

以前時局動蕩,戰火紛飛,我們的國家並不強大,聯軍大舉入侵,肆虐搶奪,導致我國大量珍奇的藏品都被無情掠奪,最終「背井離鄉」,被「禁錮」在異國他鄉。

爭議升級!董宇輝這下太危險:遭更多人猛烈批評抨擊,前途不妙 - 天天要聞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不少外國的博物館和小眾場藏館中,原本屬於中國的文物竟達到了千萬件以上,在巴黎盧浮宮的中國文物更是不計其數,不輸大英博物館,據部分統計顯示,盧浮宮館內共有中國藏品上萬件。不少人聽到這個數字,更是大吃一驚,當然,這還不是所有的文物,還有部分文物因某種原因未能統計!

這些中國的文物,是中國歷史的象徵,更是中國歷史的見證者,敘述者。他們本應該在中國的博物館中讓國人敬仰、讚賞。現在卻不曾想,它們流落到了外國的展館,離開了祖國的懷抱,每一日都想回到故土,卻從未實現!

爭議升級!董宇輝這下太危險:遭更多人猛烈批評抨擊,前途不妙 - 天天要聞

而董宇輝作為一位公眾人物,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大眾都具有一定的影響能力,親自發表這樣的不當言論,這不僅是對不少不知情網友的誤導,更是對歷史的蔑視。

有不少他的忠實粉絲為他辯解,認為他是不了解這一歷史才誤發發的言。很快遭到了網友的反擊,首先,董宇輝是一位從事文化工作的「網路紅人」,他根本不可能也不會不了解這一歷史事件。其次,就算他不了解他,作為公眾人物,在發之前就應該去核實這一事件。而不是這樣堂而皇之的發出來,誤導大家。


爭議升級!董宇輝這下太危險:遭更多人猛烈批評抨擊,前途不妙 - 天天要聞


爭議升級!董宇輝這下太危險:遭更多人猛烈批評抨擊,前途不妙 - 天天要聞


董宇輝這一不尊重歷史,不尊重文物的行為,徹底受到了廣大網友的抨擊。我們國家的文物在外國忍受著離鄉的痛苦,它們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失去了真正的歷史,只剩下了不被理解的參觀,作為國人的我們,又怎麼能忘記它們呢?你可以不了解這一事件,但你不能在大家的傷口上撒鹽!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著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