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張友恆。 秦皇島市委黨史研究室供圖
【閱讀提示】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曾有多部紅色諜戰電影問世,《地下尖兵》便是其中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
這部電影講述了1947年北平(今北京)解放前夕,地下工作者陶干為獲取軍統重要軍事計劃,在北平與敵人鬥智斗勇的故事。
影片部分情節源於編劇劉致祥的親身經歷。而陶乾的原型就是劉致祥曾經的上級領導張友恆—— 一位來自河北昌黎的地下工作者。
電影《地下尖兵》海報。 孟峰磊供圖
三進北平,三次潛伏
1941年6月26日,位於北平西直門內大街114號的元通祥絨線鋪來了一位新的記賬先生。
看上去,這位記賬先生對北平比較熟悉,干起業務來也頗為熟練。可事實上,他是第一次來到北平,此前也幾乎從未接觸過賬房工作。
他叫張友恆,是前不久秘密潛伏到北平的中共地下黨員。記賬先生只是他的掩護身份。
1940年,抗戰正處在戰略相持階段。在華北地區,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成為對日偽作戰主要力量。
為更多了解敵人動態,特別是北平、天津等敵占區的情況,我黨急需派人進入北平、天津架設電台,建立地下通信網路。經慎重考慮,中央社會部決定派張友恆秘密進入北平。
張友恆出生於1919年,河北昌黎人,曾在莫斯科學習過無線電技術,1939年至1940年在延安中央社會部擔任電台台長。被選為潛伏人選後,張友恆開始仔細了解北平城內生活的細節、風俗,預編好應付敵人盤查的說辭,甚至對衣帽鞋襪等也做了精心的準備。
1941年3月,在地下黨員陳叔亮的安排下,張友恆第一次進入北平,在義和冰窖(中共地下交通站)經理陳耀華家中落腳。此後,為方便工作,陳耀華出面用500元錢收購了元通祥絨線鋪,讓張友恆以記賬先生作為掩護身份。
「上班」以後,張友恆的主要任務是和地下黨員何長謙配合,製造一部發報機。
兩人雖然會使用發報機,但都沒有機器組裝經驗。況且,那時候他們手頭連機器零件都沒有。當時日偽在北平對電訊器材的管制非常嚴格,為完成上級任務,張友恆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一邊想辦法從國外購買發報機零件,一邊自學發報機組裝知識。
好不容易湊齊零件後,他們秘密找到了一個外國醫生開的診所來開展工作。8月的北平酷熱難耐,兩人白天不敢開窗,晚上不敢開燈。總算組裝好發報機後,他們卻無法解決發送信號的關鍵技術,不得不暫停了相關工作。張友恆將實際情況彙報後,上級決定電台不再由城內組裝,改為根據地組裝、調試好後運進城內。
雖沒能順利完成發報機組裝任務,但張友恆始終不怕困難、積極工作,充分展現了地下黨員應有的意志品格。在這次潛伏中,他一直在暗中布置秘密情報網,為後來的潛伏打下初步基礎。
1942年5月,陳叔亮引起了日本憲兵隊的懷疑,被突然拘押。張友恆被迫從北平撤退,暫時結束了他的第一次潛伏任務。
短短一個月後,張友恆第二次進入北平。這次他接受的任務是檢查秘密交通線的安全狀況。
這條交通線以滿城四里營偽村長家為第一個點,以保定火車站一家客棧為第二個點,以北平東城北鑼鼓巷為第三個點,形成了一條隱秘的情報傳遞路徑。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張友恆沿著這條秘密交通線,逐一檢查了各個聯絡點的安全狀況,為黨組織在北平地區的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完成任務之後,張友恆秘密撤離。
1946年9月,張友恆第三次來到了北平。這次的任務尤為關鍵,主要是負責架設一部全新的秘密電台,以加強黨組織之間的通信聯絡。
這一次,張友恆不再以記賬先生的身份活動,而是以怡和化工廠營銷主任的身份作掩護。這家工廠的廠長是陳耀華的兒子陳慶霞。
為安全順利地把電台帶入城內,張友恆設法通過關係租用了國民黨長官部的轎車,還約上一位有名的交際花陪同,出入城時就沒人敢檢查。
在郊外,張友恆見到了與其接頭的地下黨員劉致祥,以幫朋友忙的名義,把劉致祥自行車上的「東西」(電台)捎進了城內。
這一次潛伏,張友恆不僅打通了國民黨內部的一些部門,還專門發展內線情報人員成立了特別情報小組,源源不斷地傳遞出有價值的信息。
然而,自1948年4月下旬起,北平情報組織周邊不斷出現險情,又相繼發生幾起外圍情報人員被捕事件。張友恆旋即離開北平,轉移到了天津。在天津,他繼續加強秘密交通線建設,工作卓有成效,僅在有緊急事務時才臨時返回北平。
抗日戰爭中後期北平(今北京)通往各地的秘密交通線示意圖。孟峰磊翻拍自《海淀史志》
智斗日軍,救妻脫險
從事地下工作極其危險,任何一個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為便於張友恆進入北平後的身份掩護和工作開展,組織決定將他妻子周時調入北平。可沒想到,因當時負責秘密交通工作的同志製作「良民證」時的一個疏忽,周時在前往北平的路上便被日本憲兵逮捕入獄。
危急關頭,張友恆深入虎穴,與周時暗中配合,運用精湛的演技和謀略幫周時順利脫險。
這要從1942年2月初說起。
周時奉命前往北平與張友恆會合,她身穿厚旗袍,腳踩繡花鞋,趕著小毛驢從北平妙峰山澗溝村到西直門。不巧的是,到了城門口,周時被日本憲兵隊的頭目河端伍長攔下檢查身份。
周時裝作毫不在意的樣子,隨手亮出自己的「良民證」。「良民證」上註明的是「澗溝村人」,可當時日本人尚未在澗溝村發放「良民證」。
看出問題後,河端伍長以「通共嫌疑分子」的名義,將周時關進了日本憲兵隊。
為了從周時口中套取有用信息,敵人威逼利誘,甚至威脅將其活埋,但周時始終沒有鬆口,並以絕食抗爭。
2月9日,是周時被捕絕食的第6天。吃飯時間到了,特務將飯菜擺上桌後,讓周時坐在了上座。河端伍長勸她吃飯,但周時還是堅決不吃。就在相互僵持之時,走進來一個身穿黑皮袍、頭戴小帽的男子。來人正是張友恆。
這次,張友恆是被河端伍長特意「請」來的。
原來,在幾天的審訊中,河端伍長很「欣賞」周時的剛烈,覺得可以加以利用,計劃將其收服後再打入八路軍內部。於是,河端伍長決定派人進城,找周時的丈夫李才(張友恆當時的化名)來感化她,從而實現他的計劃。
在特務李級三奉河端伍長之命找上門後,張友恆馬上將情況彙報給了北平的黨組織。張友恆分析,敵人並沒有將他直接帶走,只是通知他過去,這表明周時的身份可能並未暴露,所以他決定冒險到憲兵隊一趟,並讓組織隨時做好撤離的準備。
為了穩住特務李級三,張友恆請他吃飯。席間,張友恆表示周時是自己的媳婦,3年前被八路「裹走」了,他請李級三在河端伍長面前替自己和妻子說好話。之後,又遞上100元錢,李級三半推半就地收下了。
到了憲兵隊,張友恆交代,周時雖然是自己妻子,但多年來一直沒什麼聯繫。日偽給張友恆下達了任務,那就是「感化」周時,讓她為日本人做事。張友恆由此確認,妻子並沒有暴露,日本人也沒有找到有價值的信息。於是他將計就計,痛哭流涕地當著日軍的面與周時交流,讓她假裝同意為日偽做事。
張友恆的一番精彩「表演」麻痹了河端伍長,加之特務李級三從中說好話,河端伍長覺得張友恆就是一個老實的小商人,便放鬆了警惕,留下夫婦倆說私房話,讓張友恆再勸勸媳婦,別執迷不悟。
之後,張友恆每隔幾天就會到監獄探望周時,還時不時給河端伍長的情婦送禮物。周時此後也積極配合,表現良好,不僅開始吃東西,也不罵特務了,她表示想要跟丈夫回家,以便早日給日本人做事。
一系列的假象和枕邊風成功迷惑了河端伍長,他誤認為自己的「感化」措施要成功了,就放鬆了對周時的監視。
過了一段時間,河端伍長決定讓周時「潛回」邊區。河端伍長設計了一條「妙計」:3月8日半夜,周時趁看守「鬆懈」之際,從小屋後門溜出去,向西跑出二三里地後,日偽從其身後放槍製造追捕假象,裝模作樣到幾個村子搜查一番,而後公開宣布周時已逃跑。
周時也將計就計,配合日偽的演出成功脫險,順利回到了平西抗日根據地。後來,河端伍長一直苦等「情報」,可始終沒有收到。他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接頭遇險,機智脫困
1948年6月14日晚上,張友恆又一次帶著秘密情報,乘坐火車從天津返回北平。
按照計劃,他在第二天下午兩點與地下黨員劉致祥接頭,接完頭便立即返回天津。
可意外出現了。
二人約定的接頭地點,是北平東四牌樓路西福生牛奶鋪子前的閱報牌處。張友恆提前來到這裡時,並未發現可疑情況。
然而,當二人接完頭正準備離開時,背後突然傳來一聲「站住」。就在兩人回頭看的當口,來人已走到身邊,喝令二人馬上跟他走。
張友恆判斷來人是特務,為了拖延時間,他馬上說:「先生,我不認識你。我旁邊這位我也不認識,我是怡和化工廠的人,這是我的名片……」特務並未理會,只是不停地讓他們二人上汽車。
張友恆發現路邊停有一輛黑色小汽車,車上還坐著人。他意識到再不採取措施情況會更危險,一旦汽車開過來,他倆只能束手就擒。
瞅準時機,張友恆用手裡的皮包對準特務的頭猛砸過去。撕扯中,張友恆的衣服被特務一把揪住,他急中生智,順勢脫掉上衣,來了個「金蟬脫殼」。與此同時,劉致祥趁機騎自行車逃離現場。
這一下特務慌了神,急忙掏出手槍,對準張友恆連開兩槍,將已經跑出20多米的張友恆擊中。
張友恆摔倒在地,鮮血直流,一摸才知道是右腹部中彈。他強忍著疼痛站起來,用手捂住傷口,不顧一切地拚命奔跑。由於對北平街道比較熟悉,張友恆順著衚衕三拐兩轉,最終成功甩掉了敵人。
這件事在當時影響較大。
1948年6月25日北平的《世界日報》《北方日報》分別以「潛伏共黨分子警部又捕二名」和「警備部破壞地下電台一處」為標題報道了相同內容:北平警備司令部稽查處與有關工作方面,於日前偵悉本市怡和化工廠之營業部主任李仲函即系前案之在逃人犯,並有同黨多人匿伏於該廠經理陳慶霞家中,該犯等並私自架設特工收發報機及電台……旋即查悉,李仲函即系在逃李才之化名……
而這裡提到的李才,就是張友恆。
張友恆是如何被特務發現的呢?這件事多年後才查清楚。原來,劉致祥進城期間曾借住在一個叫謝文凱的人家裡,謝文凱後來被國民黨特務機構控制,出賣了劉致祥。特務正是跟蹤劉致祥,才發現了前來接頭的張友恆。
張友恆負傷之後,黨組織請了協和醫院的一位外科大夫為他治療。脫離危險後,張友恆又在北平城裡秘密休養了一個多月。1948年8月下旬,他輾轉回到了解放區平山縣,結束了情報工作生涯。
作為一名地下黨員,張友恆在極端危險的環境中,成功建立和維護了地下情報網路,為黨組織提供了關鍵的情報。在面臨生命威脅的時候,他始終把黨的工作放在首位,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不屈不撓的鬥志。
他的事迹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地下尖兵》,編劇正是劉致祥。那次受傷脫險的經歷也成為電影的重要情節。
相關:張友恆與電影《地下尖兵》
《地下尖兵》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武兆堤執導,劉致祥編劇,浦克、李林等主演。該片於1957年在國內上映後,廣受觀眾歡迎,至今也有很高評價。
影片背景設定在1947年,劇情講述了國民黨反動派控制下的北平(今北京)城內,我黨地下工作者陶干與國民黨特務鄒至甫鬥智斗勇的故事。影片中,陶乾和艾永伯等地下工作者冷靜面對敵人,表現出堅定的決心和過人的智慧,最終成功將情報傳遞給上級。影片情節緊張刺激,是紅色諜戰電影中的一部經典之作。
《地下尖兵》中地下工作者面臨的危險、進行的秘密活動、與敵人的殊死鬥爭等情節,都與張友恆的真實經歷有關。
張友恆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位重要情報工作者。他早年參加學生運動,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展現出較高的政治熱情和革命精神。他在莫斯科學習的無線電通信技術,為後來的情報工作打下了技術基礎。在延安期間,張友恆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理論,還擔任了中央社會部電台台長,開始了他的情報生涯。
張友恆的北平情報工作經歷是他生平中最傳奇的部分。他三次潛入北平,以不同的化名和身份進行掩護,展現了高超的隱蔽技巧。
事實上,在正式潛入北平前,張友恆還參與了一項重要的工作。1941年2月,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社會部派鍾子云、張友恆帶一部電台,正式建立平西情報聯絡站,他們兩人分任正、副站長,直屬分局社會部領導。主要任務包括聯絡東北抗聯、領導平津和東北地區情報工作等。
平西情報聯絡站曾被聶榮臻元帥評價為「勝似雄兵十萬」,是我黨領導下的重要紅色秘密基地。這裡既是解放戰爭時期晉察冀野戰軍發動清風店戰役的情報傳遞地,也是《地下尖兵》等文藝作品的故事發生地。
新中國成立後,張友恆繼續為國家的情報和安全工作作貢獻,後來還曾任職於國家安全部門。
《地下尖兵》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使得張友恆等人的事迹更加生動感人,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這段歷史。電影的播出,讓張友恆等地下工作者的事迹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激發了觀眾的愛國情感,對傳承革命傳統、弘揚民族精神起到了積極作用。(文/孟峰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