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劇作《西望長安》曾經被搬上滑稽戲的舞台?一張1956年的老戲單揭開了幕後故事。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滑稽藝人懷著強烈的翻身感,歷經「改戲改人改制」,脫胎換骨,摒棄舊時滑稽舞台的低俗媚俗之風,創排出一批反映社會現實的新劇目,觀眾為之耳目一新。
1949年後,申城民營滑稽劇團規模空前,最多時有30多家滑稽劇團,其中由姚慕雙、周柏春領銜的蜜蜂滑稽劇團率先革故鼎新,突破滑稽戲原有的「幕表制」(無劇本,依照幕表設計演出,台詞唱腔全靠演員即興發揮),引進「劇本制」「導演制」,藝術質量更上一層樓。1951年他們編演的滑稽戲《小兒科》,以金圓券的崩盤與人民幣的興盛為背景,描述新舊社會兩重天的悲喜故事,一炮打響,獲得政府免稅鼓勵。1956年,蜜蜂劇團一口氣推出五部根據中外戲劇名作移植的滑稽戲:源自老舍話劇的《西望長安》,取材於石揮、陶金原著的《雙喜臨門》,參照艾明之電影文學劇本改編的《幸福》,脫胎於陳白塵同名話劇的《陞官圖》,對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進行本土化演繹的《荒唐之家》……一時間好戲連台,反響熱烈。
說起來,老舍創作的《西望長安》,屬於一部知名度稍遜於《駱駝祥子》《茶館》的「遺珠」,雖然鮮少為人提及,但自劇本誕生起即顯現出不同凡響的時代價值與教育功能。1955年,公安部長羅瑞卿在會上談到一起震驚全國的詐騙大案,荒誕離奇而又發人深省,期望中國也出現一位果戈里,編寫一部《欽差大臣》,鞭撻當時社會的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很快,老舍深入搜集鮮活的真實素材,發揮他構思奇崛、語言詼諧的特色,一改故轍以反面人物為主角,講述了一個起初只是「騙吃騙喝」的混混,憑藉其漏洞百出的說辭、拙劣不堪的演技,居然騙取了政治地位,最終被公安機關識破蛛絲馬跡,捉拿歸案。
滑稽戲《西望長安》劇照
根植于海派文化土壤的滑稽戲,尤為擅長從古今中外姐妹藝術的交流借鑒中汲取養分。建團伊始,蜜蜂劇團就提出要向話劇「對標看齊」,暫停數場演出,召集演職人員前往蘭心劇場,觀看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曙光照耀莫斯科》《布谷鳥叫了》等優秀劇目,學習話劇藝術之長,彌補滑稽表演浮誇粗淺之不足。
《西望長安》劇本面世後,蜜蜂劇團從中「嗅」到了社會熱點,當即「拿來」改編,並排出最強演出陣容,由姚慕雙飾演騙子栗晚成,周柏春飾演公安局處長唐石清,聲譽鵲起的「雙字輩」擔綱重要角色。滑稽戲調動自身「說噱做唱」的獨特優勢,其間周柏春揭露騙局的大段唱詞,採用了梨膏糖調、妙根調、打湘蓮、快樂曲等滑稽傳統曲牌,甚至還穿插了「跑馬溜溜的山上」的韻律,唱出「他講閑話太空洞,毫無根據像陣風,他說到前線打過白刃戰,親自肉搏去衝鋒,伲曉得高級首長要指揮,哪能會親自肉搏打衝鋒,搿個大漏洞,肯定是冒充,憑他多狡猾,結果一場空」「看到他履歷鑒定書,真要笑痛我個肚皮,他寫著一九三五年鬧革命,算起來還是八歲個小弟弟,打仗還要拖鼻涕,路要相差幾萬里」等段落,編曲形式豐富,令觀眾欲罷不能。
翻看這出滑稽戲的戲單,居然還出現了畫家葉淺予繪製的《西望長安》印象記四幅,分別題為「騙子手初誇刺刀傷」「慕英雄輕墮迷魂陣」「假貨色難欺明眼人」「熱水澡揭穿西洋鏡」,栩栩如生勾勒齣劇情經典橋段,極為傳神。其實,葉淺予與滑稽戲緣分匪淺,滬上好幾家滑稽劇團曾根據他的連環漫畫《王先生與小陳》,改編上演過《王先生到上海》《王先生旅行記》等系列喜劇。
當然,話劇藝術的「一招鮮」,未必能「吃遍天」。之後,蜜蜂劇團將金山編導的話劇《紅色風暴》移植到滑稽舞台,效果卻適得其反。當周柏春扮演的工人運動領袖林祥謙、王雙慶扮演的施洋大律師登場時,台下觀眾忍俊不禁,本想營造的激越氛圍蕩然無存,沒演幾場就偃旗息鼓了。(黃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