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節下士」的齊國公子孟嘗君,為何落了一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2024年07月19日08:42:11 歷史 1019

戰國四大公子,紛紛養士,力求於亂世中顯達,做一番事業。齊國孟嘗君最先出名,但名氣大則大矣,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卻最低。

荀子在《臣道》中罵他是:「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齊之孟嘗,可謂篡臣也。」篡臣,篡奪之臣,不是一個好詞。孟嘗君田文怎麼會落得如此一個評價?他的祖父是一代霸主齊威王,父親靖郭君田嬰曾是齊國的相國,掌握朝政十餘年。他是田嬰四十多個兒子里中的一個,因為母親出身只是田嬰的一個妾,因此連帶著田文並不受田家人待見。他出生於五月初五,按照齊國的風俗,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到與門一般高時,會對其父母不利。因此,田嬰讓把這個不吉利的孩子扔掉,但是田文的母親卻偷偷把孩子留下並撫養成人。

「折節下士」的齊國公子孟嘗君,為何落了一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 天天要聞

因此,田文一個庶出的兒子,壓根應該是田家宗祠里最默默無聞的那一支,拿著宗家給的月例錢糧,默默無聞的度過這一生是最優解。可他偏偏不,自幼長了一張伶牙俐齒的嘴,能說會道,從小就忽悠他老爹田嬰:要發家,得養士。為啥?當初田嬰在朝堂被排擠,一是因為貪污,二是因為沒人脈,所以被親兄弟齊宣王趕得飛跑,不到40就回到封地「薛」城養老了。不就是因為勢單力薄嗎!所以他聽了兒子田文的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開始在薛城養士。這士養得多了,替田文說話的人就多了。漸漸的,田嬰在門客的勸說下,認為田文有經天緯地之才,可以託付家族興旺大業。田文成了世子,最終繼承了田嬰的爵位,成了新任「薛」公。

從此以後,田文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招賢納士,門下食客常年保持在數千人的規模,開創了戰國時期大規模「養士」的先河。田文「養士」的目的,並非是為齊國招攬人才,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只要能讓自己出名,替自己糾錯的都可以,不論什麼出身,什麼來歷。

「折節下士」的齊國公子孟嘗君,為何落了一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 天天要聞

正是因為田文這種上限沒有,下限極低的招攬人才標準,導致門客中諸侯賓客和違法犯罪的逃亡者,以及雞鳴狗盜之徒,比比皆是。這種豢養門客方式,不是一個吸納人才的學堂,更像是一個滋生犯罪的集團。薛城這個地方,由此成為一個法外之地,犯了點事的第一個想到的,是跑到田文那去躲一躲,極類似《水滸》中的小旋風柴進莊子,就是犯罪分子跑路的大本營。令人搞笑的是,太史公司馬遷寫《史記》時,下鄉採風,了解民情。跑到山東薛城去考察孟嘗君的遺風事迹,卻發現當地民風極差,道德敗壞,法紀鬆弛,純純一個刁民之鄉。當時,離孟嘗君之世已經一百五十多年了,西漢進行統治也60多年了,始皇帝漢高祖如此嚴刑酷法,流毒都排不幹凈,田文罪莫大焉。

田文一輩子都是爭權奪利的一生,他從來很少為齊國考慮,通盤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在齊國得不到重視,就想跑到秦國去當宰相,去了秦國被秦昭襄王懷疑,只能逃跑回國。路上依靠雞鳴狗盜之徒騙開城門,撿了一條性命。整件事不見他與一個高端之士探討如何避禍,如何取勝,卻偏偏願意依靠一些歹徒來達到目的。他卻願意稱之為「士」。

「折節下士」的齊國公子孟嘗君,為何落了一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 天天要聞

從秦國逃歸齊國,路過趙國時,因為聽聞他的大名,被趙人圍觀。因為田文是庶子出身,從小大概也不受重視,營養上不去,成年後個子矮小,其貌不揚。圍觀趙人哈哈大笑:原來鼎鼎大名孟嘗君就是這麼一個銼哥哥。這一笑,就不得了,刺傷了田文敏感的神經。帶著大批刀劍門客的孟嘗君頓時化身「閻羅王」,一陣嘁哩喀啦,就把趙國一個小縣數百人口都給屠了個乾淨,大搖大擺而去。就因為面子受損,拿平民百姓泄憤?禽獸所為啊!

回到齊國後,齊湣王讓他做了齊國的相國。在秦國沒能實現的夢想,在老家實現了。孟嘗君的選擇是「不做人」。當年,是他舔著臉要求去秦國做官,秦國人不理,他就嫉恨上了。鼓動韓、魏連兵,一起攻打秦國。秦國人剛開始待他不薄,後來秦王受人蠱惑要了解田文性命,這才出逃。如果說這算報仇的話,可以理解。但是後來在聯合秦國、韓國攻楚,打垮了楚國。又聯合韓、魏合縱攻打秦國,一舉攻破函谷關,迫使強大的秦國求和。自己在齊國樹立了巨大威望後,他發現與自己有矛盾的齊湣王居然邀請秦國人呂禮到齊國為相,居然偷偷派人到秦國送信,邀請秦兵來攻齊,這樣就能逼走呂禮。這就是妥妥地「賣國」行為,背叛祖國了。

「折節下士」的齊國公子孟嘗君,為何落了一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 天天要聞

為此,還不算完。當被齊湣王逼走國外後,田文在魏昭王的支持下,運用自己強大的政治資源,聯合了楚國、秦國、趙國、魏國燕國五國共同伐齊。參與到燕國滅齊的「大業」中,成功將齊湣王逼到身死,國差點滅。如果不是田單苦守即墨城,用火牛陣攻破燕軍,可能齊國就順勢成為第一個滅亡的戰國大國了。作為齊威王的親孫子,居然能做到引外國軍隊攻滅自己母國,妥妥的就是奸人一個了。相比竊符救趙,存大義而滅私慾的信陵君魏無忌,田文的確是小人一個。

從司馬遷的筆觸里,我們知道田文實際上是一個殘忍剝削佃農的大地主,毫無憐憫之心。甚至當他派出門客到薛城收租時,發現門客替人免租,還要大發雷霆,守財奴一般。如果不是門客門客馮諼果斷的替他燒掉了所有債券和欠條,那麼等他失去所有權力回到薛城時看到的恐怕不是萬人空巷的頂禮膜拜,上萬人表,可能是民怨沸騰的火山之巔吧!正是門客馮諼的燒欠條,在他站在薛城門口看到老百姓跪拜之時,方才醒悟到,人心原來是這樣收服的!可見他平時把屬地百姓剝削到什麼地步,輕輕地抹去一些債務就感動得老農民們要唱讚歌了。

「折節下士」的齊國公子孟嘗君,為何落了一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 天天要聞

田文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們為了爭權大打出手。齊國和魏國做出利益交換之後,一同出手攻下薛邑。田文一族被悉數誅滅,沒有留下一絲的血脈。司馬光罵他「上以侮其君,下以蠢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孟嘗二字原意,大致是要對人,對事物要詳細分析,妥善處理,要有識人斷事的能力的意思。但是放在田文身上,縱然養士千人,卻未能得到一個良佐。一輩子與雞鳴狗盜之輩混在一起,將戰國公子之名等而下之了。表面是重視人才,實際卻不知人才為何物。只不過是豢養了一批打手、強盜集團為自己的爭權奪利鞍前馬後罷了。一旦失去權力,也就失去了名望,族滅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孟嘗君田文,終究失之於笑談爾!

「折節下士」的齊國公子孟嘗君,為何落了一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法之名》煽動霸凌,教唆醉駕,禹天成緣何從老師到惡魔? - 天天要聞

《以法之名》煽動霸凌,教唆醉駕,禹天成緣何從老師到惡魔?

學校門口,老師靜靜看著一群混混圍毆學生,不僅不制止,反而露出了會心一笑,揚長而去。被揍的學生叫江遠,他爸是東平市政法委書記,他就是因為這被壞人圍獵的,而圍獵他的人竟然是一名學校的老師叫禹天成,後來下海經商成了東平最大的黑社會組織頭目。從老師
湖北鶴峰縣:清廉文化賦能文旅新活力 - 天天要聞

湖北鶴峰縣:清廉文化賦能文旅新活力

在武陵山區的懷抱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不僅坐擁「中國仙本那」屏山峽谷等絕美自然風光,更承載著華夏大地獨樹一幟的容美土司文化等深厚文化底蘊,尤其是清廉文化在這裡源遠流長,底蘊厚重。近年來,鶴....
冒功者,就該被永遠釘上歷史的恥辱柱,遺臭萬年 - 天天要聞

冒功者,就該被永遠釘上歷史的恥辱柱,遺臭萬年

本文是歷史架空小說,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對號入座,那就是做賊心虛。看得懂就看得懂,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了。我國隋唐時期,百濟恃仗高句麗支持,多次侵犯新羅,二者結為世仇,戰爭不斷。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百濟與高句麗、靺鞨聯合攻打新羅,連續奪